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专题 > 正文

兰州晨报:圆明园正在经受“保护戕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1日17:22 兰州晨报

  本报讯 (记者 贾峻杰)3月22日,在北京参加某学术研讨会的兰州学者张正春,闲暇之余前往圆明园参观,但是他眼中却出现了骇人一幕:几十台挖掘机正在破坏着圆明园的景观,所有湖底被挖开,然后铺满了大片白色塑料,四周用水泥严密封闭,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湖水渗漏。张正春极度愤慨地指出,这是一次彻底的、毁灭性的生态灾难和文物破坏,简直就是给圆明园掘坟墓。

  张正春曾是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生,主修古典园林。记者28日联系到了仍在北京的张正春,他告诉记者,当他了解到圆明园铺设防渗膜的费用高达1.5亿元,且仅仅是为了节约水费,他不禁质疑,这些钱足可以预购圆明园所需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水,这种做法究竟有没有必要?他还告诉记者,他已联系了一些专家和学者,正在四处呼吁,希望能够寻找一些资金来解决圆明园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张正春观点八大严重后果

  在张正春的一篇题为“救救圆明园”的文章中指出,如此大规模地铺设防渗膜至少会造成8大严重后果:1.严重破坏了园林的生态景观;2.彻底破坏了园林固有的水系结构;3.把圆明园的“活水”变成“死水”,一园死水与园林草木相隔绝,园林树木将面临严重干旱而大片死亡;与地下水系相隔绝,会产生大量腐败气体和有毒气体,这是一场生态灾难;4.彻底破坏了园林的美学景观;5.损坏了圆明园的历史文化价值;6.浪费巨额资金,得不偿失,后患无穷;7.加剧了海淀区的生态恶化,有损于北京市的生态环保,圆明园湖水的渗漏有利于海淀区和北京市的地下水供应,有利于克服北京市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城市漏斗”效应;8.与水隔绝的圆明园中的树木将面临严峻考验,圆明园生态系统的环境污染势必日益加剧。提出五点结论

  张正春认为,圆明园只有一个,我们应该珍惜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此他提出了五点结论。

  1.圆明园的水系是圆明园的“命根子”,破环圆明园的水系是要圆明园的“命”。

  2.圆明园的湖水渗漏是圆明园、北大、清华一带生态环境的救命水,也有利于北京市的生态环保,这种渗漏是有益的和必需的。

  3.圆明园的“自然水系”是审美价值的关键所在,把“真水”变成“假水”,彻底破坏了中国古典园林“真山真水”的美学意境,严重破坏了“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的艺术构思。

  4.圆明园的山水形态是圆明园的结构基础,是中国古典皇家园林景观的主体形态,是非常宝贵的文物,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圆明园的山山水水是圆明园真正的神韵所在,圆明园的山水形态是无价之宝,不应该破坏。

  5.圆明园大规模铺设防渗塑料非但没有起到节约经费的目的,反而造成了巨大的文物破坏和严重的生态危机,大规模的白色污染严重破坏了圆明园的“自然形象”和本来面目,导致了严重的景观破碎化。人民日报记者———很佩服兰州人记者3月28日联系到了正在采访此事的《人民日报》记者赵永新,他告诉记者,圆明园防渗工程已近尾声。

  27日他联系了圆明园管理处,也没有得到停工的消息。赵永新最后非常诚恳地对记者说:“我真的挺佩服兰州人!北京这么多专家和学者都没有看出问题,这位兰州学者一眼就看出来了,真的很了不起!”圆明园管理处———为保护生态环境圆明园管理处主任李景奇指出,防渗工作是考虑到圆明园渗水严重的实际情况,经过多位水利专家研究并制定规划后,于前年开始实施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住圆明园有限的水资源,保护圆明园的生态环境。有关专家呼吁———立即停工进行补救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王如松教授认为,八国联军摧毁了圆明园的人文生态结构,而此次防渗工程则会危及圆明园的植被系统,将彻底破坏圆明园的自然生态功能,圆明园将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文和自然生态遭破坏的遗址公园。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博士认为,北京市并不缺少人工景点好的公园,不能把圆明园等同于一般公园,它的真正价值在于“遗址”,而不是“公园”。

  专家们指出,在自然河道、湖底进行全部防渗的做法,早已被证明是因小失大的错误做法。

  他们强烈呼吁,应该立即停止所有施工,尽快召开由各方专家参加的论证会,研究补救措施。

  相关专题: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