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质疑圆明园铺设湖底防渗膜工程决策程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04:46 北京青年报 | ||||||||
新华社北京电 “下午4点,我们接到国家环保总局的正式通知,要求补办《环境评估报告》。”4月1日,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朱红在电话里对记者说,圆明园铺设湖底防渗膜的工程已经停下来了。 正如朱红所言,记者在圆明园东部景区看到,防渗工程已基本完工,只有靠近岸边的湖底裸露着部分没有完全被土覆盖的白色防渗膜。
3月31日,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圆明园防渗工程。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这项工程启动前应该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然后报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但圆明园此前没有履行这项审批手续。 在专业人士先后从生态保护和文物保护角度对防渗工程提出质疑后,这一工程是怎样被决策出来的,成为争论的又一个焦点,也是这一事件引起广泛关注的深层原因。 圆明园管理者称,工程上马前经过了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和北京市海淀区水利局十几位专家的论证,承认项目开工前忽视了环境影响评估这个环节,并称防渗也是无奈之举。 “为什么当时的专家论证结果和现在的专家质疑声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一位市民反问道,“当时的专家论证会是否有走过场的嫌疑?参与论证的专家是否有‘御用’的嫌疑?” 至于圆明园管理者对程序的“忽略”,更是引发各界一片质疑。在圆明园这样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一项耗资3000万元的“宏伟”工程,居然疏忽了报批手续,到底应该指责管理者的无知,还是其中另有隐情? 对此,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事实上,没有履行环境影响评估报批手续的绝非圆明园一家。通过圆明园这一事件,足见目前建设单位环境意识之淡漠,也揭示出管理体制的重大欠缺。 在北京这样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要恢复圆明园原有的“山形水系”,再现当年河流湖泊星罗棋布的美景,确实是件令管理者头痛的事。但问题的关键是,管理处作为圆明园的代管者,是否有权擅自决定“国宝”的命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叶延芳指出,文物价值和文物美在于历史原创性。圆明园的历史原创性更在于废墟悲凉的沧桑感。他认为,现在进行的修复与遗址公园的精神不符。 正如很多专家指出的,圆明园是国家的公园,还是企业的公园?是遗址公园,还是商业公园?在其基本功能定位尚未争论清楚的时候,代管者就擅自对圆明园实施改造,是否有欠妥当? 毕竟有一点是清楚的,圆明园不是管理处的圆明园。 作者:李杨 张淼淼 相关专题: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