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陈丹青愤怒暴露出高校通吃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14:53 新京报 | ||||||||
作者:乔新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陈丹青愤怒”是一个令人无奈的结局。 在大学里,其实存在着两套系统,一套是由教师组成的教学系统;另一套则是由管理者组成的管理系统。
教师是被管理的对象,而管理者则掌握着标准的制定权和评估权。所以在大学中,真正有权的人不是那些普通的教师,而是那些担任一点行政职务的管理人员。虽然现在大学里面管理者多为教师出身,但是,这些教师一旦成为管理者,不少人就不但可以高高在上,对他的同行发号施令,制定规则,对他人的成果进行评估,而且可以占有他人的成果,成为各种各样的“学术带头人”。 高校通吃病表现在各个方面:在教学评估上,管理者担任的课程或者管理者的学生所担任的课程,大都是优良的课程,可以获得各种奖励;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管理者所在的专业,绝大多数课题负责人都由管理者担当,科研经费也向管理者倾斜;在出国进修或者访问名额分配上,管理者必须被优先考虑。即使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管理者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出国旅游或者进修。 所以,当今高等院校的腐败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只不过与社会上的各种腐败相比,它披上了所谓学术研究的外衣罢了。在一些学校,领导对内总算开明,除了创造各种条件改善教师的福利,还积极应对来自政府各个方面的评估;但是,对外的一些做法却依然表现为一种腐败,那么,对内的就是一种“隐性腐败”。更有一些学校打着所谓办学自主权下放的幌子,将各种创收资源下放给各学院,让这些学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些理工学院通过各种关系申请巨额经费,用来分发给干部职工;而有些文科学院由于缺乏研究经费,通过贩卖各种文凭谋生。 当然,创收所得无一例外都要向管理者上交一定的比例。所以,表现“开明”的学校领导并不吃亏,他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额外的报酬。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似乎就是当今高校资源配置的“路线图”。在大学里,管理者可能不是最有学识的,但却大都是掌握资源最多的人。 无论是在各个学术团体还是在国家的各项科研基金中,都能够找到高等院校管理者的名字。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理解那些年纪轻轻的学者们为什么努力争取一官半职。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这么做是有其考虑的,因为当上管理者之后,不但可以拥有规则的制定权,对教师的评估权,而且可以直接支配大量的资源,这对于本身未来的学术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真正的教授治校,才会化解高校通吃之弊。笔者认为,这才应是中国大学发展的正确轨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