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瞭望东方周刊专题 > 正文

上海五年房改反思:政府保障应与市场化相结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8日18:03 瞭望东方周刊

  基本住房需求还没有充分满足,就开始进入市场货币化分房,在这种状况下,中低收入人群的购房就成了问题。

  3月26日,上海市政府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萧瑟风声中高调表示:全年确保新开工配套商品房(即:经济适用房)1000万平方米,中低价普通商品房1000万平方米,并实现可预售2000万平方米,使中低价配套商品房(即:经济适用房)和普通商品房供应占供应总量的比重达到65
%。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在表述低价普通商品房之后加上了“即:经济适用房”等字眼。从2000年之后,“经济适用房”这个说法在上海已经匿迹了整整5年。

  经济适用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与配套商品房一样都属于政策性商品房,惟一不同的是配套商品房主要针对的是动迁户。

  这样成规模地推出政策性商品房用地,近几年来从来没有过。

  “看得出,政府已经在反思住房保障制度了。合理的住房制度必须要政府保障和市场化相结合。”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不动产与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胡昊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有专家认为,从原来的国家计划福利分房制度,到1998年实行货币化分房,中国的住房制度从福利保障型转向市场主导型,基本上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房改拉动经济

  2002年12月3日,上海申博成功的欢庆之夜。然而在上海某政府机关下属事业单位工作的李先生,看着电视里人们的激动的笑脸,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这下房价肯定要涨了,买房子的希望更远了,北京申奥的例子摆在那儿呢。”近日,预言家一样的李先生苦笑着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果然如李先生所料,那一晚上海开发商连夜改写房价。之后,直至今日,上海房价如坐飞车节节攀高。房价的一路上扬,使得很多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尤其是教科文卫等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货币化分房无法继续,停在了半路上。

  1998年,酝酿了多年的《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即23号文颁布,该决定指出,要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并于2000年开始正式实施。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一位专家分析说,“政府实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初衷在于:老的福利分房制度,由于租金低廉,无法维持正常的房屋维护,而且使政府背负着沉重的财政负担;而与此同时,为了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等措施,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而货币化分房的登台,正好可以成为拉动内需的最好办法。”

  的确如此,当很多人不用再住单位住宅大院,可以自由地在市场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房子,建筑、装潢、家电等等相关行业都因此被带动起来了,整个国民经济也增加了活力。

  当然得到实惠的还有普通老百姓,以上海为例,在2000-2003年4年时间里,上海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24平方米增长到了29.35平方米。原本以住房面积小而全国闻名的上海,一跃成为除港澳台外,中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最高的城市。

  住房保障滞后

  在中国房价一路狂奔,以至于跟普通老百姓的收入增长愈来愈远的时候,住房改革背后的矛盾就开始凸显了。

  “房改之后,房地产市场快速上扬,结果顾此失彼,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没跟上,所以到房价很高的时候,社会矛盾就暴露出来了,处理不好,就会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上海社科院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顾建发对《瞭望东方周刊》分析说。

  旨在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经济适用房制度从1994年就开始实施了。国家建设部的数据显示,1998-2003年全国经济适用住房累计竣工面积4.77亿平方米,解决了600多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但是这个数字与全部商品房竣工面积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以2003年为例,中国用于经济适用房建设总投资为600亿元,只占当年房地产投资的6%。在中国呈金字塔形的居民生活水平分布的情况下,经济适用房可谓杯水车薪。

  而且,经济适用房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目共睹:由于对购买对象审查把关不严,使政府的优惠政策不能真正落实到中低收入家庭上。有媒体报道,北京甚至出现开豪华车买经济适用房的现象,而且还有投机客炒作经济适用房。

  “建造经济适用房,开发商利润薄,地方政府也得不到收入,在经营城市,追求土地效益最大化的利益牵涉下,很多城市对经济适用房都不积极。”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那位专家说。

  上海市经济适用房建设开始于1995年,当时每年以100万平方米至300万平方米的速度推进,历时3年多。1999年底,上海将经济适用房与内销房、外销房全部并轨形成统一的商品住宅市场。

  上海房地产科学研究院的周明,曾经长期从事住房保障制度方面的研究,并且参与了上海市房改方案的起草。

  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并轨经济适用房的原因在于,经济适用房的土地为划拨土地,而普通商品房的土地成本在当时也很低,造成的结果是,经济适用房与普通商品房在价格上相差不大,经济适用房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且,当时房地产经济还处在市场培育阶段,为吸引开发商投资,政府就决定统一商品房市场。”

  由政府或单位提供针对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的廉租房,是住房保障的另外一块重要内容。但是就以上海而言,截至2003年底,上海为1.3万户居民提供了廉租房,今年将扩大到1.8万户,而全上海总共有430万户人家。之外,能享受廉租房的标准也相当苛刻:要是民政部低保线以下人员,即人均月工资低于290元;人均住房面积在7平米以下。

  “现在很多居民一家三口住在一二十平米的一室户里,家庭月收入可能在两三千。享受不了廉租屋,也买不起经济适用房,也就是所谓的‘夹心层’,这部分人在上海其实比例是很大的。理想的住房保障是政府能把他们纳入住房保障范围。”上海社科院顾健发说。

  市政府目前正在推出的2000万平米配套商品房和中低价商品房土地供应,受益面的标准是哪些,目前还没有细则出台。专家认为,能否起到扩大保障范围,还需要看政府后续的推动工作如何做。

  跨越式房改的现实困境

  住房是人类的生存必需品,根据国际经验,只有经济发展到已经充分满足了人们的居住需求功能之后,住房才能作为商品,作为投资品,通过市场领域流通。

  “我国的房改从1980年代开始酝酿,其实是与国际大潮流不谋而合,大方向是对的。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的基本住房需求还没有充分满足,就开始进入市场货币化分房,在这种状况下,中低收入人群的购房就成了问题。”胡昊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回顾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胡昊说:“国际同行认为我们的房改是很有戏剧性的。解放前房屋私有,解放后几年之内,房屋全部收归国有;1998年的房改,又一次将大部分国有公房私有化。力度之大,速度之快,在国际上是很少见的。正因为制度改革的力度大,速度快,所以肯定会暴露出问题来。譬如现在的中国楼市,住房保障跟不上,导致一部分人买不起房,而另一部投机客却大肆囤积居奇,任房屋空置。”

  房价飙升到现在这种地步,是与认识误区分不开的。不少人认为,房地产作为商品,房价的高低要由市场供需说了算。

  “不对的,中国目前的生活水平下,房地产首先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不能任由市场自发调节。”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说。

  目前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是,把获得适当的住房确定为公民的基本人权,当这种权利无法依靠市场的力量得以实现时,政府有必要干预市场,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

  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问题,可能是政府下一步调控地产面临的最大任务。 

  上海楼价角力

  在几个月观望之后,上海楼价还会再次出现强劲飙升吗

  4月的上海楼市,犹如一阵急风骤雨袭击过后的天气,阴沉而平静。投资客、购房者、开发商,各方人士都在政府政策调控组合拳之下揣测、观望。

  市场上,已经传出投资客抛盘的消息。官方统计数据的变化,也成为市场变动的佐证。

  4月初,央行上海分行公布的第一季度上海市货币运行监测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在上海市房地产贷款继续保持较高增幅的同时,个人住房贷款当月新增68.08亿元,同比多增2.69亿元,实际增速已放缓,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幅比前月下降1.4个百分点,而上海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自营性房地产贷款余额增幅也出现了近1个百分点的下降。

  很快有人得出结论:政府调控组合拳效力初步显现。

  而上海市政府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上海市房地局一位官员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称,“对房地产市场还不能过早下结论,政策作用显现需要一段时间。下一步采取什么措施,要看市场变化的情况以及市政府的态度。”

  4月13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焦扬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以往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其效应还需不断地观察,目前尚未有一个结论性的说法。

  近期上海先后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会是刚刚开始,也不会就此结束。焦扬指出,上海还将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适时地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

  虽然,处在房地产市场洪流中的人们,都不知道这场调控要持续多久。

   陷入观望状态

  今年全国“两会”之后,从中央到地方对上海楼市都加大了调控力度,先后出台针对投机客征收营业税,调高个人房贷首付比例和利率水平等政策。

  紧接着,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一份名为《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发到了各地方政府,该通知措辞严厉地指出,要将稳定房价提高到政治高度,建立政府负责制,省级政府负总责,对住房价格上涨过快,控制不力,要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楼市温度最高的上海,“八条意见”引起市政府高度重视。4月6日,上海停止一年内房屋买卖转按揭;7日,上海又调动工商部门,对房产中介、房产合同及房产广告等领域进行专项重点整治。严查房产中介机构虚报注册资金、虚假出资以及抽逃注册资金等违法行为。

  在调控文件频出的紧张形势之下,上海楼市陷入观望状态。

  美联物业上海区副总经理方万昌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之后两周内,上海二手房挂牌量上升20%左右,而成交量下降了20%左右。与此同时,银行调高房贷利率,甚至对房龄过长的老公房停止贷款的举措,使不少原本打算购房的准买家转向租赁市场,而一些短期投资者也转向长线收租。

  但是,市场还有另外的一面。

  陆春鸣是浦东一家中型房产中介的业务员,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一个由10人组合成的温州炒房团,在塘桥东城社区,有五六百套房子。这几天,几个合伙人有了分歧:有的想继续买进,有的想卖出。

  “他们拿出一部分房源挂出来,去年下半年买进的,原价是7000-8000元/平方米,现在挂1.2万-1.3万元/平方米,卖不出去,问我能不能找到买家。”

  陆春鸣说,“他们一两个合伙人顶不住了,想抛,但是其他人还是想等等,他们也不缺资金。”

  据陆介绍,对这个温州炒房团而言,“房产只是主要的投资手段,但是不局限”。他们在家乡都有实业,在上海甚至还拿下了一个烂尾楼项目,搞起了开发。虽然现在政策频出,而且一个比一个严厉,其他的八九个合伙人还是有信心,等手上的房子升值。”

  “这么多政策,只是把小投资客震住了,对大投资客影响还是有限的,大量抛盘还没有。”

  银行一年期停止转按揭听起来很严厉,但是陆春鸣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说,对投资者而言,这是很容易规避的:大投资客,大都可以一次性还清贷款之后,再转让;如果实在资金不够,也可以先让下家用首付来还清贷款,转让后,下家再将购房款全额付给上家;再不行,还有现在市场上很火的垫资公司呢。

  “现在抛售的还是一些抗跌能力差的房屋,有些投资客抛掉之后,转而买进一些绝佳地段的优质房源,譬如世纪公园旁边的景观房,还有陆家嘴黄浦江畔的高档住宅。”陆春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一批境外投资客的想法也如出一辙。“我们的会员当中,持有十几二十几套的境外人士,现在还没听到有抛售的动静,他们还是想再等等看。”上海一家房产媒体的境外版主编田小姐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她所在的公司,经常为投资客,其中有一半是港台和海外华侨,提供一些上海买卖房产的咨询服务。

  一阵急风骤雨式的调控之后,人们发现,旨在打压投机、为楼市降温的政策产生的效果,松动的可能还只是冰山一角。

  就是在国务院“八条意见”下发后的第三天,位于上海虹桥开发区的虹桥豪苑第三期开盘。3月30日早晨8点多,售楼处就排起了长龙。人群中,兜售房号的叫喊声,跟往常一样响亮:“46号,开价2万5000元;8号,开价10万元。”据说,来虹桥豪苑购房的80%都是投资客。

  房价也仍然在上涨,位于虹口区的楼盘香杉园,今年3月下旬销售的一批房源均价为1.2万元/平方米。4月底即将再推一批房源,目前售楼处的报价每平米单价已经加了1000元,达到了1.3万元/平方米。

  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的最新调查显示,一季度35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有8个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超过10%。其中,上海19.1%,杭州13.8%,位居前两位。这是在宏观调控气氛浓郁的时候创下的涨幅。

    房价难抑

  从表面上看,政府与民间似乎已经达成共识,认定上海楼市存在泡沫。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但是在惯性力量的带动下,房价仍然在向上蹿。

  “本轮房价的上涨,是个全球现象,欧洲、美国都是如此,主要是由于上世纪末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全球资产过剩而又缺乏投资出路造成的。”复旦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分析说。

  华民认为,“国内多种力量的合力在助推楼市的上涨:1999年以来的货币化分房、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人口向大城市聚集,以及投机、地方政府的推动,银行大规模放贷,还有外资赌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几股力量推动,造成了这四五年来房价的大幅飙升。”

  在诸多力量的推动下,飙升了4年的上海楼市,已如一头倔强的烈马。《瞭望东方周刊》采访的大多数开发商、代理中介们仍然对上海楼市充满了信心。

  世联地产上海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袁鸿昌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认为:“八条意见中讲,房价涨跌关系到政府政绩考评,从这一条来看,政府的决心很大,看来房价不会像以前那样涨下去了,但是也不会跌。因为这只是政策层面的调控,经济大环境还是好的,供求关系还没变。”

  袁认为楼市继续走好几乎是毋庸置疑的。支撑他这一看法的证据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城市,居住需求必然会大幅增长,世界银行也持类似观点。

  而瑞安集团总裁罗康瑞也在同一时间向媒体表示,继续看好上海楼市。连一向不太张扬的复地集团总经理范伟也表示:上海楼价还会继续上涨。

  而土地供应趋紧,是开发商们认为房价仍然会上涨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2003年,上海市共出让土地2523.8万平方米。2004年受宏观调控的影响,除了大约1000万平方米的配套商品房用地,上海出让住宅用地仅为276万平方米。专家们认为,土地供应面积的大幅减少,增加人们对未来市场房屋面积稀缺的预期,成为去年上海房价上扬的一个重要因素。

  上海市政府已经在3月29日表示,全年确保新开工配套商品房1000万平方米,控地价、控房价的中低价普通商品房1000万平方米,并实现可预售2000万平方米,使中低价配套商品房和普通商品房供应占供应总量的比重达到65%。

  但是“2000万平米”的推出,只不过从数字上起到了平抑房价的作用。况且这些配套商品房和中低价商品房,属于政策性商品房,不能参与市场交易活动。

  从今年政府公开所言的3000万平方米土地供应计划来看,除去不能进入市场交易的中低价商品房和配套商品房的土地供应,估计上海今年的有效土地供应仅有1200万平方米。而在2005年即将过半的时候,除了浦东潍坊路一块有住宅供应外,其余的全是商业用地和加油站用地。据业内人士估计,今年的住宅土地供应可能跟去年一样紧缺。

  而上海从去年就开始在盘活清理的3672公顷闲置土地,至今仍是摆在上海房地产主管部门面前一个非常棘手的大难题。拆迁问题、法律纠纷、规划变更等等引起的多方利益牵涉其中,让处于土地饥渴状态的开发商对闲置土地几乎不抱幻想。

  这一切因素,都客观上增加了政府调控的难度。

   冷却的引擎

  “在房价上涨过程中,地方政府是最大赢家,怎么可能出狠招,调控房价!”有专家对《瞭望东方周刊》这么说。

  地方税收过分依赖房产在全国已成为普遍现象。有数据显示,在上海、江苏,包括土地出让金在内的房地产税费收入已占地方财政的30%。2004年,上海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拉动上海GDP增长了19.5%。

  又要漂亮的经济增幅,又要让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房地产不要过热发展,所以一些地方政府只能抱着保护的心态,采取温和的措施来调控市场。

  2004年“两会”之后,上海市政府在中央宏观调控声中,定下的目标是,全年房价涨幅控制在12%以内。但2004年上海市统计局的数字显示,住宅商品房价格上涨了14.6%,而且业内专家们相信,实际涨幅远超过这个比例。

  今年上海市政府再次框定房价调控目标,年房价涨幅控制在个位数以内。

  专家们认为,有涨有跌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但是目前“政策市”倾向明显。

  “在西方,房地产从来都不是一个产业,而是一个很被动的部门经济。经济发展了,人们收入增加了,就去买房子。房价上涨了,最终经济增长就结束了。在我们国家它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引擎,甚至成为了支柱产业。”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说。

  既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政府的调控当然就会慎之又慎。最为戏剧性的表现就是,2003年6月,最先意识到房地产泡沫可能威胁金融安全的人民银行,发布了旨在控制房地产贷款的121号文件,文件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不久之后,建设部就以国务院发文的形式,肯定了房地产行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不管怎样,上海市政府表示了抑制房价的坚定决心。韩正市长日前说:“房屋以居住为目的,房价不宜增长太高。” 记者 高艳平/上海报道

  居民购房的承受力

  抑制房价上涨是表层现象,核心是防止出现泡沫经济冲击金融体系。

  当前,中国的房价有没有超出居民的承受能力?

  涨跌各有因

  中国的房价已经出现了显著的上涨。除了需求方面的原因之外,推动房地产价格上升的力量还来自于其他五个方面:

  第一,来自于购房者。房地产与一般商品不同,属于耐久性商品。一般住房的寿命可达50年以上,折旧率很低。别看买房子的人嘴上抱怨房价太高,实际上他们内心希望在购房之后,房价继续上涨。

  第二,来自于已经拥有住宅的人。无论好坏,90%以上的人有房子住。住房是一般人的核心资产,在固定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越是穷人,房地产在他们的资产中占的比重越大。当房价上涨的时候,人们会感到他们的资产总值在增加。

  第三,来自于房地产开发商。房价上升会给房地产开发商带来额外的利润,毫无疑问,他们是推动房价上升的主要动力。

  第四,来自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官员往往把房地产价格上升当作经济繁荣的指标。房地产市场活跃会给地方政府带来更高的财税收入,因此,地方政府乐于见到房地产涨价。

  第五、来自于新闻媒体。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新闻媒体往往顺应社会的预期而本能地回避反潮流。当供给方、需求方和地方政府都趋向于房价上涨的时候,顺应潮流的文章吃香,而担忧房地产泡沫,揭示潜在风险的文章会被认为是乌鸦嘴。

  究竟房地产市场的涨势还能维持多久?导致房地产价格下降大致有三种原因:

  第一,由于产业转移造成局部地区居民大批外移,出现房地产过剩。

  第二,环境污染、瘟疫流行、地震海啸等灾害,严重损害居民的生活品质,有钱人纷纷逃离,当地房地产价格也会下降。

  第三,遭遇金融危机。在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房地产价格一落千丈。在日本、泰国等地的房地产市场都曾经出现过非常严峻的崩溃。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几乎跌了三倍。

  当前,央行采取措施抑制房价上涨过猛趋势,无可非议。在提高了房贷利率之后,有人担心,说不上什么时候房地产价格会暴跌,说不定谁会成为最后接棒的冤大头。这样的顾虑不能说没有道理。

  然而,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分析,房地产的需求继续保持旺盛,供给方面也没有什么障碍,产业转移是局部地区的事情,环境污染问题即使没有好转也没有明显恶化。这些要素都不会扭转当前房价涨势。

  房贷利率的提高有助于减缓房价涨势,却不可能导致房价下跌。

  惟一要认真考察的是,房地产市场是否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泡沫,会不会导致泡沫经济,如果已经形成了泡沫经济,还要考察这个泡沫经济会不会在近期内崩溃。

  在2005年2月,商业银行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6508亿元,占中长期贷款的23%。 从国际经验来看,只要房地产市场占有金融系统的资金比例不超过40%,就很难将整个经济认定为泡沫经济。

  房地产二手市场并不十分活跃,规模也较小,尚不足以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颠覆性的冲击。目前还看不出房地产市场崩溃的征兆。

  因此,可以作出如下判断:在短期内房价肯定还会继续上升。

  抑制房价上涨是表层现象,核心是要防患于未然,防止出现泡沫经济冲击金融体系。说到底,房地产价格飞涨固然会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只有泡沫经济才可能给国民经济造成致命性的伤害。

  承受力到底多大

  世界银行和联合国人居中心常常用“房价收入比”(中等房价和当地居民平均年收入之比)来考察居民购买住宅的能力。一般地说,如果房价是年收入的3-5倍,老百姓具备购买住房的能力,房地产市场基本上能够做到供求平衡。

  按照北美的许多城市的统计,每平方米住宅的价格大约等于当地一个月的平均工资。人们认为这个住房价格水平在居民可支付的范围之内。

  换句话说,人们使用大约5年的工资总额可以买到一套面积为60平方米的住宅。由于美国人的储蓄率不高,他们在首期支付20%以后,大约要用15-20年时间才能付清贷款。

  据报道,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和上述标准偏离很远。在2004年,重庆“房价收入比”达到7.66。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就更高了。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万元,商品房平均售价每平方米5000元,一套60平方米的民居,30万元,相当于一个人20年的总收入。

  如果想买一套100平方米的住宅,一个人就是不吃不喝,一辈子的总收入也买不下来。一般工薪阶层几乎完全没有能力来购买这样的商品房。

  可是,令人奇怪的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非但没有萎缩,反而需求急速上升,推动房价不断攀高。

  按照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在2004年商品房平均价格增长14.4%。北京、上海、杭州市区每平方米住房的价格在突破了10000元以后还在继续上升。“房价收入比”如此之高而住房需求依然攀高不下,究竟如何解释这些反常的经济现象?

  首先,收入数据的准确性值得怀疑。众所周知,中国统计数据中工资的定义并不等于居民收入。在许多家庭中,工资收入只占总收入的一半左右。除了工资之外,还有不少类似奖金、回扣、福利,还有第二职业等灰色收入。

  从下表可见,在2002年以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居然超过了职工工资总额。在2003年工资总额为14743亿元,可是银行城乡居民存款总额上升16631亿元。如果职工工资总额就是收入的话,岂不是存进银行的钱比工资总额还高,储蓄率达到了112%?这只能说明职工工资总额只不过是居民收入的一个部分。

  随着市场化的进展,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在下一步改革中应当规范居民收入,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低估居民收入,同时也有利于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

  由于目前中国的税收体制尚未健全,因此灰色收入很难统计。考虑到收入被严重低估的因素,尽管我们观察到的“房价收入比”很高,但是却未必有表面数字所显示的那么高。

  不过,即使我们将平均收入的估计值提高一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依然超出正常范围。

  导致中国房地产市场畸形发热的主要原因在于贫富差距很大。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常用基尼系数来度量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比较合理的基尼系数应当在0.35-0.40之间。可是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8。这意味着最富的10%的人的收入可能高于平均收入4倍。最富的20%居民可能拥有80%以上的银行存款。

  按照基尼系数判断,在北京居民当中,家庭年收入超过6万元的人数超过100万。这些家庭的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和每一平方米住宅的售价基本相符。仅仅这批居民就足以把北京的房地产市场抬起来。

  更何况在北京、上海还有一大批企业家群体。他们的收入水平更是大大高于工薪阶层。在北京、上海的一些豪宅令海外来人也叹为观止。

  由此可见,目前房地产市场上的需求并不是虚幻的,也不是几个房地产开发商能够炒出来的。换句话说,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仅仅是为那些高收入人群服务的。房价之高远远超出了80%以上的一般居民的承受能力。

  有的房地产商声称,由于房地产市场上需求依然非常旺盛,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因此房地产价格没有超出居民的承受能力。

  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高房价必然加大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性。而一般居民连购买最简单的住宅的能力都没有,更谈不上在房地产投机中获利。如此之高的房价只能进一步加大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平等和安定,所以有必要采取措施平抑房价。

  文/徐滇庆 (作者为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终身教授)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