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出差生活记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30日15:50 观察与思考

  2005年3月14日以来的生活是出差,出差是生活。通过出差,不断感受到世界不同地方的人和他们的生活。

  美丽的萨拉热窝

  从北京去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真远。3月14日下午1时15分乘国航CA931离开北京飞行1
2小时到达德国法兰克福,转机停留2小时,再飞3个钟头,当时晚9时左右抵达萨拉热窝。在法兰克福机场听说,萨拉热窝机场晚上9时后仍然关闭,这还是10年前那场战争留下的规矩。

  从机场进城沿途灯光不太明亮,路两侧有厚厚的积雪。建筑物都不高,七八层建筑较多。夜幕里窗里透出柔和的灯光。晚上9时多,街上行人不多,车辆稀少。住的假日饭店(Holiday Inn)位于市中心,是目前全市惟一的五星级饭店。房间设备虽简单,但还算齐全。夜里被冻醒几次。

  15日天刚亮,迫不及待地站在窗前久眺,寻找从前对这座城市的记忆。打小就喜爱萨拉热窝,因为喜欢《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影片中南斯拉夫人抗击法西斯的智慧和对死亡的蔑视;因为对这座城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充满好奇: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遇剌身亡,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1984年在重庆沙坪坝通过电视观看过这座城市举办冬奥会比赛,那之前对冬季奥运会的了解是空白;因为钦佩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倡导“不结盟运动”,对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贡献。眼前这冬日里的萨拉热窝,到处银装素裹。城市规模不大,四周是山,山坡上有人家和树林。街道不太宽,偶尔可见几个早起的行人,车辆不多。这就是通过窗户看到的城市。

  早晨7时到饭店餐厅早餐时,看到客人中有数位年青人乘轮椅用餐,中国驻波黑使馆同事说,九年内战给波黑人民带来巨大创伤,其中之一是大量伤残者。餐厅里有三个美国兵用餐,一男二女。另一个角上有四个欧洲军人,法国和德国各两人。

  上午8时出发去波黑外交部会谈途中,看到传统工艺品市场上不少工艺品均是由不同型号炮弹壳、子弹壳制成。比如台灯柱,像框、镜框架等。沿途几乎所有建筑物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弹孔。不少建筑物顶部分坍塌。外交部大楼建于奥斯曼帝国期间,气象庄严。大楼历经战火,数次被毁,数度修复,这也许因为任何政府都需要外交。

  波黑国家元首由三主席组成,每8个月轮一位。三主席中的两主席、议长、部长会议主席(相当政府总理)分别会见了李肇星外长,伊万尼奇外长与李外长举行了会谈。一系列会见、会谈中,突出印象是:

  第一、波黑领导人格外理性、文雅、幽默。伊万尼奇外长说,他上次访问北京时,北京大雪没挡住他去长城。这次萨拉热窝大雪也没挡住中国外长来访。

  第二、官员年轻,女性比例大。部长会议主席特尔兹奇会见李外长时,四名助手中女士有三位。两国外长会谈时,伊万尼奇外长5位助手中,有4位女官员。不知是否因为战争缘故。

  第三、坦率、自信。波黑朋友分析了对波黑内政外交形势的看法。内政重点是,继续推进行战后经济重建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恢复发展。经过努力,2004年经济增长率达到5%,但也只达到战前的85%。外交重点是早日加入欧盟和北约。波黑国旗黄蓝两色三角形上有数颗星星,波黑官员对国旗图案的解释是,黄色三角形代表三人主体民族,黄色表示光明;蓝色和星星代表欧盟,也是波黑人民希望加入欧洲愿望的体现。

  2005年3月15日于萨拉热窝

  贝卢斯科尼的浪漫

  3月18日上午10时,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在罗马总理府会见李肇星外长。通常这样的会见,主人总要招待茶或咖啡,以表示对远方客人的尊重,可意大利人更隆重一些。贝卢斯科尼在总理府大门口迎候中国外长,双方简单交谈后,边聊边前往会见厅,进入会见厅,宾主再次握手,记者拍照。

  宾主落座后,总理即起身手托餐盘招待依次走到每一位中国客人前,让大家品尝正宗意大利比萨。之后,总理又请中国客人品尝咖啡、茶。总理本人边与李外长交谈,边吃比萨饼。总理看来十分喜爱比萨饼,吃的时候,偶尔还用舌头舔手指上的比萨饼上的奶酪,咀嚼不露齿。

  刚开始,陪同总理会见中国外长的意大利副总理兼外长等高级官员没动手,看到总理本人尽情地享受与中国外长交谈、尽情地享受比萨,也纷纷吃起来。我平时偶尔也与女儿在北京吃这种意大利美食,但从未像今天这样闭着嘴细细地咀嚼。此时,也才真正感到比萨饼的确有味。

  据说比萨饼是意大利人从中国学去的。马可波罗13世纪从中国回意大利前,一天马可波罗在一家面馆看厨师做包子,但马可波罗只看到这位厨师将一团面擀平擀圆,然后将肉馅放到面皮上,但他没注意厨师用这块面将馅包起来这道重要程序。马可波罗回到意大利后,将这道佳肴错误地传授给了家乡人(他向意大利人传授了中国人用煤烧水洗澡)。700多年来,执着的意大利人始终保持着这一做法。

  会谈结束后,贝卢斯科尼总理与李外长告别前,他突然将李外长拉到总理府二层会见厅外的一面大镜子前,当着一群记者的面,将自己的领带解下,送给李外长。李外长见状,也迅速解下了领带,与总理交换。在场记者看上去也很意外,迅速抢拍了总理和外长交换领带场面。

  2005年3月18日晚于地拉那

  阿尔巴尼亚人喜自嘲

  十多年前曾到过地拉那,从机场到城里道路两侧农田里除了庄稼,各式碉堡星罗棋布,蔚为壮观。听说中国文革期间搞“深挖洞、广积粮”,远在欧洲亚得里亚海之滨的阿尔巴尼亚也全民修建碉堡,全国人民人手一支枪,保卫祖国。那时在城里,老百姓见了中国人一般不敢打招呼。

  今天从地拉那机场通往城里道路两侧碉堡依旧,但看上去都已成废弃物。有意思的是,老百姓敢幽默了,肯动脑筋的人,以碉堡为原型,制作了工艺品,比如烟缸、茶叶筒等,类似的纪念品,街上小店随处可见。当地人见了中国人表情也十分轻松,

  2005年3月19日晚于地拉那

  国王的话比电灯明亮

  从马尔代夫首都马累乘飞机去阿富汗首都喀布尔4小时多。进入阿富汗境内,飞机一直在绵延的群山上空飞行。山峦起伏,无边无际,不少地区覆盖着白雪,山河秀美。

  飞行途中,国航机长张永一(国航公务机公司总飞行师)说,喀布尔机场实行十分严格的空中管制,美英联军希望我们降落时间正负控制在5分钟内,以保证安全。飞机降落时,可看见跑道两侧停机坪上,一架架战斗机、军用直升机、运输机等,看上去像美英联军的。民用飞机没几架。机场候机厅内外,到处可见荷枪实弹者,但大都没着军装或制服。靠近些看,持枪者大多数是西方人,几乎都蓄胡子,咋一看像阿富汗人。候机厅内没见几个普通乘客,第一感觉是仍处战争状态。

  中国驻阿富汗使馆在市内,距阿外交部步行5分钟,到总统府只需10分钟车程,距离美英联军司令部只隔几条街。乘车进入市区前,能看到路边民宅,大多数是一、二层土坯小屋,老百姓衣着十分简单,大多数成人和孩子都赤脚。进城后反而见不到居民,越接近市中心,道路上用现代化手段构筑的路障就越多,密度越大。每隔15米左右就有一道路障,车辆必须走S型。路障旁有坚固的工事,各类重型武器、装甲车随处可见。很少有行人。

  李外长从喀布尔机场直接去阿外交部与阿卜杜拉外长会谈。下午4时李外长抵达外交部时,阿卜杜拉外长从门口将李外长引进二楼自己办公室开始会谈。这间办公室不大,不到30平米。地上有一块深色地毯。墙上挂着一幅阿老国王查希尔像。双方落座后,两位约60来岁的男性长者招待咖啡和干果。

  阿卜杜拉外长身着深色条纹西装,戒指醒目,衬衣袖扣夸张,谈话自信、直率。阿卜杜拉说,阿中两国交往2000多年,从未发生过冲突。目前阿富汗人民在重建家园中又得到中国人民真诚和宝贵的支持和帮助,这不只是几个项目,还是政治上、道义上的支持。

  5时半,李外长一行经过层层阿方警卫和美国警卫终于进了总统府总统办公室。卡尔扎伊总统仍身着浅绿色长袍,头顶阿富汗传统帽子,8位助手陪同会见。谈了一阵后,总统把帽子摘了。48岁的总统比去年6月在华盛顿与李外长会见时老了不少,头发几乎全掉光了。卡尔扎伊总统与李外长围座在壁炉旁,当然没生火。他语速不快,但简洁、有力。

  卡尔扎伊总统说,阿富汗人民历史上受尽了苦难,仅与英国侵略者就打了几十年,二度抵抗俄国人。今天人民开始了新的生活,正在建设国家,创造幸福。去年经济增长8%,今天希望增长8%至9%,但数字还不能解决问题。比如目前全国能够用上电的人,只占人口的6%。孩子们需要去学校,急需水泥建学校,社会需要医院、需要电讯,总之什么都需要。卡尔扎伊总统还说,不久前我看了中国春节联欢节目《千手观音》,美极了。一个人一下只有两只手,一下又有千只手。我们就需要有人手建设。

  6时,李外长去总统府另一侧拜访了老国王查希尔。91岁的老国王左手持念珠,没用助听器,耳聪目明。他说,中国是大国,阿富汗是小国,但中国从未欺负过阿富汗,我42年前接待过陈毅副总理兼外长,我访问中国期间结识了中国领导人,希望今年方便时再次访问伟大的中国。说着说着,突然停电了,屋内一片漆黑。

  黑暗中只听到李外长提高嗓音说,国王关于中阿友谊的话,比电灯明亮。话音未落,电灯又亮了起来。会客厅响起一阵掌声。

  2005年4月4日晚于中国驻阿富汗使馆张昆生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