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视角看建构和谐社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30日15:51 观察与思考 | ||||||||
和谐社会何以可能?这是千百年来人们苦苦思考、探索的一个经典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这六个“更加”中,社会更加和谐是其他各项发展、进步和繁荣的前提。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和谐社会应当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 1、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社会经济发展了,才能给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物质力量,才能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才能逐步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要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进行制度创新,依赖科技进步、教育发展、人的素质提高,要坚持市场经济取向,提高管理效益,提高整体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只有社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才能得到不断的化解,社会和谐的程度得到不断的提高。 2、社会结构合理 社会结构由城乡结构、阶层结构、贫富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智力结构、保障结构等组成,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优化社会结构,是改善社会机制、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的前提。社会结构是否合理,对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社会结构体现在中等收入阶层成为社会的主体,各社会要素布局合理、发展均衡,合理的社会结构还体现在城市不同居民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以及贫富之间的和睦相处与协调发展。 3、社会流动畅通 实现畅通有序的社会流动,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流动包含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是指人们地位的上升和下降。和谐社会就是要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上升机会,在目前这个阶段尤其是要让更多的农民进入现代职业体系,让更多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出现整体上升。水平流动主要是人口在区域空间上的流动,目前的社会水平流动还受到身份歧视的障碍,以户籍身份为标志的先赋因素对个人社会地位的获得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要打破户籍身份和所有制的限制,使我们这个社会成为劳动力自由流动、没有身份歧视、平等的社会。 4、社会规范健全 社会规范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本手段,是社会有序运转、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基本元素。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拥有一套支配其成员行为的规范体系。这里的规范既包括正式规范如法律,也包括非正式规范如道德。法律规范是和谐社会的运行基石,而道德规范则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政府和公民的规范意识(包括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健全完善社会规范,培养全民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 5、社会运行协调 “和谐”一词,蕴含和衷共济、内和外顺与协调、和睦之意,是对立统一的最高境界,社会良性运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和基本内涵。要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增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善于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协调利益关系,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要通过建立社会激励机制,在合理的社会差别基础上,激发社会活力,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尽可能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社会成员,是社会成员能够多赢互利,使社会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处理。 6、社会公平公正 追求社会公正是人类共同的理想。社会公正包括起点公正、过程公正和结果公正。由于家庭出身、个人生理条件、智力水平的差别,起点公正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能的,社会可能做到的是过程公正和结果公正。过程公正也就是一种机会均等,面对竞争,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结果公正则是在考虑起点和过程差别的前提下,要求在结果缩小贫富差别。社会公正的主要内容包括机会均等、缩小贫富差别、社会公平保证规则、按劳贡献规则、社会调剂规则健全。 浙江建构和谐社会 存在的瓶颈 按照和谐社会基本内容要求,我们以为,当前浙江建构和谐社会的最大困境和问题还是来自于社会的二元结构。这主要表现在: 1、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 浙江尽管社会转型速度较快,但事实上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还没完全打破。 2004年,浙江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123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了3千美元,财政收入也达到了1462亿元。但是我省公共产品的供给仍基本沿袭计划经济年代模式,主要首先是用来满足城市居民的社会需求,社会公共产品服务的覆盖面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却基本上仍是农民自己。2003年,我省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财政投入仅只占全年总支出的7%。多年来政府对农村公共品供应系统投入太少,投入和管理的体制十分落后,导致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主体缺失,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质量低下,农村公共产品供应出现结构性失衡,农民无法满足日常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2、贫富发展的二元结构 浙江已经进入现代化建构期,人均GDP已接近3000美元,有大约1/3的城市居民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内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但浙江还存在相当一批贫困人口,他们与富人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反映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都在呈上升趋势。基尼系数从1997年的0.216上升到2003年的0.3046。2004年1-3季度基尼系数为0.3301,比去年同期的0.3080高0.0221。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经过了近5年基本稳定,2002年差距进一步扩大,2003年已达到0.3564。据测算,如果城乡居民一起计算,全省居民收入的吉尼系数超过了0.38,已接近0.4的收入差距警戒线。 3、居民身份的二元结构 居民身份的二元结构一方面体现在城乡居民间。在制度的安排上,城市居民在户籍制度的保护下,可以享受由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各种社会服务和公共设施,而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以家庭保障和自我保障为主,基本与城市的各种福利无缘。农民收入低,农村是更需要政府提供应有的公共产品以满足农民的社会需求,如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城市内的本籍居民和外来居民间。本地居民享有各种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享有各种国家规定的权利和保障,而外来居民尽管生活居住工作在这里,但由于不是本地户籍居民,以户籍身份为标志的先赋因素对他们个人社会地位的获得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他们存在明显的制度性和功能性分隔。没有城市和本地户籍的外来居民在就业、住房、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要受到一系列歧视性待遇,因而很难享受到一个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保障。 4、区域发展的二元结构 浙江西南接壤的江西和西北接壤的安徽发展相对滞后,与我省形成了外围区域的二元格局,巨大的区域差距使浙江的发展失去了良好的腹地支持。我省在内部的发展上,东北和西南部的差距也相当大,省区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比较严重。目前,全省还有25个欠发达县市,其中浙西南的衢州和丽水就占了15个,即这两个地区的县(市)均为欠发达地区。全省农民还有150万人口处于贫困状态,700万的农民还仅是温饱,而这些人口又大多居住于浙西南地区。浙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农民生活比较困难,在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还导致当地农民对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了本地的生态环境,减低了整个区域的环境质量,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比较尖锐,不利于浙江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5、计划与市场管理体制的二元结构 首先,政府还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市场。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其次,第三产业发展还受制于市场化体制不完善的制约。第三产业中不少行业非公有制比重过低、垄断过度、竞争不足。再次,第三部门的力量还非常弱小,民间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还受到各种限制,这些组织在社会领域发挥的作用还非常有限。社会就业仍是计划和市场的二元体制。那些体制外的就业岗位,一般是没有各种社会保障,劳动力的各种权利也难以保障,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在人员的任用上很大程度上还沿袭着传统计划经济的模式,这样就形成了劳动力就业的二元结构。 浙江建构和谐社会就是要努力破解这五个二元结构,使社会结构更加合理,社会流动更加畅通,社会运行更加协调,社会规范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公平正义。 杨建华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