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源头江水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1日14:39 生活报 | ||||||||
松花江全流域南源踏访团又踏上了征程,经新发镇,过太平庄,穿行在田间地头,经过七拐八绕之后,进入了松花江哈尔滨段的起始点——哈市道里区太平镇太平村与双城市永胜乡潘家洼子屯交界处。这里的松花江水在桃花水的“助威”下,颜色浑黄,泛着白沫,缓缓流向哈尔滨市区。 江水为何浑又脏
踏访团经过一处高岗上的坟茔,江边滩涂上阡陌纵横的耕地呈现在记者眼前。记者注意到,因风大地干,农田不时风过扬沙。距离江边越近的农田,沙化现象也在加重,车辆经过处更是卷起漫天沙土。据正在田里打垄的农民李力讲,今年比前两年强,旱得不算厉害。 在此处近距离观看松花江,窄窄的江流被江心岛和黄色沙滩分割成几条水道。这里原来是郁郁葱葱的大片护堤林,如今已经所剩无几,大部分被南移的江水吞噬在水中。原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松花江进入哈尔滨市区的江段向南移了约500米,使得原有的固沙林带和部分农田被江水淹没,沿岸绿色植被很难成活,该江段已成为松花江哈尔滨段最难治理的地方。 据了解,1998年大洪水过后,江水逐年枯瘦,露出大面积滩涂,当地人便在这里开荒种地,致使周边植被遭到破坏,并导致土地沙化严重。 江岸沙化,江水变浑。与此同时,10天前,上游冰雪融化带来的桃花水,瞬间水涨,携泥带沙,藏污纳垢,使得江边漂着豆浆样的混浊物,浑水又添脏。 江鱼为啥少又小 从松花江哈尔滨段“源头”到新农镇西下坎35公里长的江段,因没有防洪堤坝,走在被江水冲刷得异常陡峭的江岸上,踩着松软随风“冒烟”的沙土,记者的心绷得紧紧的,生怕被松花江撕出的“大口子”吞噬。记者低头朝下看时,才发现沿江的河床已干涸成平地。在一处靠近河岸的田地头,记者随手抓了把泥土,细细搓过后,可清晰地看到土质有沙化的痕迹。 据水土保持专家介绍,除了枯水等自然因素外,水土流失是罪魁祸首。近年来,由于松花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大量泥沙下泄,不仅破坏了许多既有的水利工程,更为严重的是,如今松花江沙滩连片,江底抬高。据哈市水务部门最新测算,目前松花江哈尔滨段江底比上世纪50年代平均淤高40至50厘米。 一位老汉自称在松花江打了30多年鱼,他使用的是密如纱窗的25米长的笼式鱼猫,今天一大早刚刚起过一次网。当记者在午后抵达江边遇到老汉之际,他正准备第二次收网。鱼网收起,记者看到老汉的收获:只有十几条小拇指粗细的江鱼,而最小的鱼可以很清晰地看清内脏。“哪儿有鱼呀。”老汉很失望。 “这么脏的水,这么浅的江,有鱼才是怪事。”老人的自我解嘲,让人很难相信同样的这条江,同样的这一段,在20年前,每年都有桃花水来鱼撞网的动人时刻。 江岛因何养牛羊 站在高处,手搭凉棚,放眼远眺,松花江如老者一般,逶迤前行,丝毫没有大江东去浪滔天的气魄。 太平粮库所在江边很特别,松软的沙土遍布着牛蹄印,岸边一艘不大的驳船上布满了牛粪。这里是贩牛的码头?当地骑摩托的王向导告诉记者,这里的船只可以通往松花江斜对岸的肇东市涝洲镇,但这个有牛粪的船却通往江心岛。这个江心岛是一个半月形,上面放养了好几百头当地人俗称的火牛,也就是肉牛。此外,还有当地人在岛上放羊。 通过几位当地人的介绍,记者了解到,前些年当地人也尝试着在岛上开荒种地,于是岛上茂密的柳条通变成了当地人的烧柴和篱笆,但岛上薄薄的头皮土,一翻土就露出了黄沙,于是当地人就利用岛上的青草放牧。没有大水的时候,可以解决肉牛半年的口粮;遇有大水的时候,就用船只运回牛羊圈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成了自然而然的想法。可记者还听到这样的美好,也就是30年前,江心岛还是水禽、狐狸和狼的天堂。人来了,鸟飞了,兽没了,失去了平衡的岛上环境,势必会化作漫天黄沙遮天蔽日。 水土流失正加剧 踏访团沿江一路踏行,不时可以看到岸边的沙山,江边的挖沙船和安营扎寨的卖沙房,这样的情形就发生在水土流失的江南。 离开松花江哈尔滨段“源头”,几经辗转,在疾雨初歇的间隙,踏访团来到了位于绕城高速路上的四方台斜拉大桥。这座松花江哈尔滨段的第四座大桥,全长1268米,总造价约3亿元。日前,松花江南源踏访团曾在被誉为江城的吉林市踏访,对这个城市印象深刻的是十来座气势不凡的跨江大桥。和吉林市相比,哈尔滨目前还只有四座大桥连接松花江南北两岸。 站在现代气息十足的斜拉桥上,望着蜿蜒流向哈尔滨市区的松花江,流缓江窄,江水在蓝天映衬下,水天一色;忽而乌云密布,江水又变成了灰色;但踏访团取到瓶中的水样却是沙样的土黄。在窄窄的江面上,仍不时有挖沙的塔吊闯入眼帘。 建设家园需要物资,沙子同样必不可少。可是,像松花江哈尔滨“源头”江段那样,一方面自然的力量驱使着江岸南移,一方面当地人却还在南岸挖沙,令踏访团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种自掘坟墓的短视行为是否可以避免?本报记者 王冠群 首席记者 于鸿斌 相关专题:松花江全流域踏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