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国五月论坛专题 >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新闻中国”五月论坛实录(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8日11:51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新闻中国”五月论坛实录(组图)

嘉宾俞可平(左上)、石齐平(右上)、徐博东(左下)、彭维学(右下)。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中国新闻周刊“新闻中国”五月论坛实录(组图)

主持人:《中国新闻周刊》社长刘北宪(左)、总编辑彭伟祥(右)


中国新闻周刊“新闻中国”五月论坛实录(组图)

嘉宾及主持人合影


  主题:两岸未来及其影响因素

  地点:中国新闻社五楼会议室(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嘉宾:俞可平 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石齐平 前台湾海基会副秘书长、台湾东吴大学教授

      徐博东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

      彭维学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综合室主任

  主持:刘北宪 《中国新闻周刊》社长

        彭伟祥 《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

  

  刘北宪:

  首先,很高兴能够邀请到各位专家来参加“新闻中国”月度论坛,尤其感谢远道而来的石齐平先生。大家都知道,随着国亲两党的领袖访问北京,和中国共产党达成了一系列共识,两岸关系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时期。《中国新闻周刊》作为一本时政周刊,向以“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为己任,希望能够通过所传播的专家的智慧,为两岸当局提供建议,来协助解决两岸关系中的一些问题。

  昨天胡锦涛总书记和宋楚瑜先生会谈的时候也特别提到,“两岸的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解决两岸之间的分歧和矛盾”。除了政党的智慧以外,民间的智慧也很重要,尤其是专家学者们的智慧。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研讨会,各位专家思辨性的火花,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使我们在今后解决两岸关系问题上能够走一条更加理性的路。

  尽管现在两岸关系出现一缕曙光,但真正解决两岸关系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在这条路上,我们都希望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能为解决两岸关系问题尽一份力,出一份智慧。希望今天专家们给我们很好的意见,让我们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理性。

  谢谢大家!

  彭伟祥:

  “新闻中国”月度论坛是《中国新闻周刊》主办、新浪网提供独家网络支持的一个新闻产品。我们选取每月最重大或者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邀请权威专家展开讨论,透过新闻,关注中国。本次论坛是《中国新闻周刊》组织的第三次论坛。我们三月份的主题是“济贫安富,共享和谐社会——解读政府执政新思路”;四月份的主题是“商业银行治理和金融家精神重塑”。五月份,两岸的大事接连不断。两岸问题不仅仅是媒体人士,也是大华人社会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四位专家跟我们分享两岸关系问题的心得和体会。

  今天论坛的主题定为“两岸未来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比较开放的主题,邀请的专家也不仅限于台湾问题方面的专家,希望大家各抒己见,从不同的学术角度阐发不同的见解。今天宋楚瑜刚刚结束大路之行,是讨论两岸问题最好的时机。对两岸未来走向的把握,是全球华人共同关注、非常关心的话题。我们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倾听各位专家的智慧见解。

  首先请远道而来的石先生发表意见。

  石齐平:首先,非常感谢《中国新闻周刊》组织了这样一个论坛,让我有机会跟各位,就大家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做一次交流和切磋。

  第二,我觉得今天这个主题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主题。刚才总编辑也提到,今天本可以围绕“连宋大陆行”做一些题目。但是今天的这个题目更具有战略性,更具有前瞻性。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特别希望在座的各位能给予一些指教。

  就“两岸未来及其影响因素”,我分下面几个部分来谈。

  第一部分 两岸关系长期和短期的形势

  对两岸关系进行短期和长期的观察和理解,会得到迥然不同的看法或结论。

  就短期来讲,我觉得无论从北京的角度,华盛顿的角度,乃至于从日本和其他方面的角度,大概都可以获得一个很清晰的结论,那就是大家都希望在这个地区维持现状,而不希望有太大的变数或者变动。这样的形势当然都符合各方面的利益。对中国大陆来讲,希望能够争取一个和平发展和崛起的宝贵机会,也不希望这个地方分散掉整体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美国也因为全球战略的形势,也无暇顾及台湾问题。日本也是这个状况。从各个角度都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共同的解,我们叫做均衡解。这就是暂时维持现状。

  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最近一系列发展的形势,确实是符合这样一个判断的。特别是大陆《反分裂国家法》出台以后,美国和日本在这个问题上基本上没有太多强烈的反对。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应该是非常接近的。

  但是从短期转向长期就不是那么乐观了。长期看台湾的形势,两岸问题存在着一种结构性的矛盾,或者说是利益上的一种结构性矛盾。这种利益的结构性矛盾,其最主要的原因,跟中国的快速崛起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不妨看看美国是怎么看待中国的崛起的。中国的崛起,一方面会带给美国更多商业上经济上的利益,但是也无可避免地会冲击到美国在东亚地区,尤其是在日本和台湾这两个地区的根本利益。同时中国的崛起,也会逐渐扩大它在东亚和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势必也会和美国处在一种竞争的地位,美国对这种形势是非常警惕的。

  对日本而言,台湾具有非常敏感的战略上的利益意义,包括东海的油气田的利益,钓鱼岛的利益,直接间接都和台湾有关。日本大概一半的资源是通过台湾的西部和北部的海域运输的。如果台湾和大陆逐渐融合,甚至有一天能够统一的话,对日本来讲这将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梦魇。

  从中国来讲,一个崛起的中国,当然不可能继续容忍台湾受制于别国的势力。

  长期观察,我们发现这个地区的矛盾是结构性的。所谓结构性就是不太容易取得妥协和调和。必须认识到,中美日三个国家的结构性的矛盾,是高度集中在台湾以及周边地区的。而且,这个矛盾的能量还在与时俱进当中。因此中国要好好把握好有利于达到暂时维持现状的一个均衡的好的形势,尽可能促成一种阶段性的台海的稳定框架。“胡连会”,以及“胡宋会”都有朝这个方向发展的趋势。至于将来会不会有“胡扁会”,有待观察。

  国际间也有人提出来“中程协议”的构想和概念,我觉得也是符合大的方向的。其结论中的第二条,也就是说短期间我们要争取一个阶段性的台海稳定的框架,与此同时,尽最大的努力以和平的方式,以非武力的手段避免美国和日本对中国台湾问题的反制。我认为,面对长期我们刚才提到的三国在这个地区存在的尖锐的利益矛盾,中国必须要争取一个最短的时间,在这个利益矛盾没有表面化、冲突化之前,用一个和平化的手段把台湾的问题彻底解决,简单说就是希望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根本拔除掉美国、日本对中国在这个地方产生矛盾的隐患。

  第二部分 影响台湾立场的关键因素

  影响台湾过去以及现在甚至未来,在两岸问题上的立场的因素,几十年来随着时间的变化有所变化。在两蒋的时期,也就是1949年之后,台湾之所以选择和中国大陆采取对恃或者敌对状态,基本是国共的恩怨加上两岸的意识形态的差异。当然我们不排除美国的力量也起了一定的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到后两蒋时期,一些因素在逐渐淡化了,比方意识形态。国共的恩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所淡化了。这个时候外部因素的影响开始明显化,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力量的影响是越来越清晰了。到了更晚些时候,就是李登辉后期到陈水扁这个时代,我们发现到影响台湾面对两岸形势基本立场和态度的,更多的是台湾内部社会的观念或者偏好的选择。这个时候台湾已经走出所谓威权的时代。台湾的民意变成更重要的因素了。

  所以总结来讲,影响到台湾在两岸问题上采取什么样的立场或者政策的,主要是三股力量互相之间的作用。第一个就是台独势力,第二个是台湾的民意,第三个是美国或者外在的势力。最后决定台湾最终在两岸问题上选择的立场和政策的,在这三个互相作用的力量中,关键中的关键,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会越来越具有关键性的因素,应该是台湾的民意。

  第三部分 影响台湾民意的因素

  究竟有哪些重要的因素影响台湾民意的趋向?我觉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看待,第一个叫做两岸互动的效应,就是说,从台湾老百姓的角度来看一下,他们的一些价值和利益,怎样受到两岸之间互动的影响?他们自己在评估这些影响时,所做出来的判断会影响到他们在两岸问题上的态度和思维;第二部分,是长期看,我认为会影响到台湾老百姓看法和趋向的因素,这个因素现在还不太明显,但是随着时间会越来越明显。这就是大陆效应,也就是大陆发展或者改革所产生和释放出来的影响。我首先先谈第一部分,两岸互动效应。

  两岸互动效应对台湾民意的影响

  台湾老百姓看两岸问题,他们所关心的,第一个肯定是安全问题。涉及到两岸之间会不会爆发战争,战争对他们自己的生命、财产乃至于发展机会产生什么影响。第二个关心的就是他们发展的空间,就企业来讲就是投资或者是营业,就个人来讲就是工作和就业等等。第三个方面,是一般比较容易忽略掉的,台湾老百姓还有一种尊严的感觉。第四个,我们再深入一点,会看到台湾老百姓的思考,也跟他们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心理因素是长期以来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台湾的民意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一体两面的现象,就是一方面自大,二方面自卑。我认为主要是这四个因素在影响着他们的选择。

  在我的过去的一些言论和文章里,我曾经提出一个看法,就是大陆对台湾问题的处理有四个字可以概括,念起来正好是一个音。第一个字是力,第二个是利,主要是指经济和社会的优惠,过去长期以来是比较偏重在这两个手段的操作。这两个手段是有作用,而且还蛮大的。它们可以影响台湾老百姓不敢往哪方面走,但台湾老百姓心里会不服气。我认为大陆方面可以更多地兼顾到的另外两个字,一个是“理”,另一个是“礼”。这四个字正好跟我刚才讲的台湾老百姓关心的四个面有某种巧合的关联。比方安全的角度讲,今天大陆方面采取的一个手段,就是反分裂国家法,这个表面上看是一种军事力量的震慑,另一方面台湾老百姓也可以慢慢理解,只要不碰这个底线就是一种安全感觉。至于“利”,从这次胡锦涛跟连战和宋楚瑜见面的时候释放出来,相当明显,也不必详细说了。

  至于“理”。两岸在92年的时候形成了“一中各表”的认识,这个认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这个认识逐渐模糊甚至被弃用,这在好多地方都有体现,这次胡连会和胡宋会的联合公报也有这种痕迹。所以我觉得”理”这个方面还是值得多加发挥。

  最后一个是礼。我刚才提到,台湾老百姓的今天面对一个越来越强大的中国大陆,实际上是存在非常复杂的心理.一方面是非常自大,二方面非常自卑。今天大陆方面在两岸互动的时候能很细心地注意到两岸的平等性,或者“连宋大陆行”采用了偏高规格的接待,其实对台湾的民意影响是正面的。这和“自大又自卑”的心理有关联。连宋大陆行回去以后,台湾民意上有比较多正面的反应,对连战和宋楚瑜大陆行更多采取了支持或者满意的评价。他们为什么有这种满意或者说为什么比较支持,都和我前面的四个字相当密切的关系,当台湾民众看到连战在大陆,大陆的总书记如此以礼相待,这肯定会赢得很高的评价,农产品方面也有好的评价,大熊猫也有。

  如果仔细解析,用数量化的方式分析台湾民意的表现,就可以看到这两个字所起到的作用。

  大陆效应对台湾民意的影响

  第二个方面,长期来看大陆的发展趋势,在台湾当然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第一个层次,在三十年前,当时我在台湾念书的时候,整个台湾社会是往东看的,往太平洋的另一岸看。但是现在形势在斗转星移,今天台湾和大陆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大陆将来的发展无可避免会影响到甚至决定台湾在两岸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从两岸现有的形势角度看,我们可以大胆估计台湾和大陆,经济与社会的差距,从过去的比较大逐渐缩小,将来有一天可能会持平,甚至于沿海地区在经济各方面的发展超过台湾,各位试想这会对台湾人民产生一种什么样复杂的冲击呢?我想更多的是羡慕。

  第二个层次,中国大陆不管在经济上还有社会和政治上,政府的管理上,在社会治安、秩序和环保生态上,如果一天比一天进步得更快,那也会使得台湾老百姓不再陷入置疑,而可能产生另外一种情愫,就是尊敬。作为一个身处台湾的中国人,过去认为大陆方面发展的情况比不上台湾,但是有一天这个形势开始转变,台湾民众会佩服的。

  第三个层面,对台湾的政策我们有一个重要的战略要抓住,就是我们不能够让台湾老百姓只是嘴巴上讲我是中国人,或者是台湾跟大陆同属于一个中国,而是要从他心里面去讲出来,我是中国人,我本来就是中国,中国未来的发展跟我是荣辱与共的,跟我是休戚相关的。我们要把台湾老百姓过去曾经有过的,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感觉找回来。就是要让台湾人更多地参与中国大陆,从这个角度来讲,台商的投资就是一种参与,我要讲的层次要比这个高,也就是中国大陆在未来的发展的方面,其实都可以考虑欢迎台湾各行各业的人参与。我再举一个例子,就拿我们眼前的新闻话题,为什么国民党这次到大陆来,会受到大陆人民非常高的、热烈的欢迎?当然很清楚的一点是,这跟过去的历史沉淀因素有关系。两岸的问题,如果大陆有一天让台湾的中国人从刚才我所讲的安全发展、尊严和心理的状况出发,慢慢地争取到他们的民心,再从后来下面大陆更快速的现代化的发展来吸引他更多的羡慕或者是尊敬,或者是一种参与的话,我想台湾老百姓要怎么民心向背,这根本就不是问题了。台湾人民大多数往这个方向转了,台湾人会选出什么执政党,我想这个答案就已经很清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美国和日本想在台湾问题和两岸问题上做一些干预,或者做一些手脚,恐怕空间也是相对比较小的。

  第四部分 台湾问题与中国崛起的关系

  最后谈谈怎么看台湾问题与中国新世纪的和平发展与崛起的关系。

  以前国共关系的发展,叫做“内部矛盾”,等到“国共过程”结束以后,到李登辉和陈水扁这个时间阶段,我们就不好再用“内部矛盾”形容了,因为这涉及到中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统一的问题,这个矛盾叫“统独矛盾”。可是我要指出的是,今天我们看台湾问题,放在整个大中国(地域层面),21世纪(时间层面)的角度看,我觉得不仅是一个统独矛盾。因为“统独矛盾”的说法就像下围棋,你今天统一了,就是“统”把“独”这个子吃掉了。现实并不仅是这样的。今天台湾问题解决得妥善与否?能不能好好处理?其实影响到21世纪中国崛起的契机能不能好好把握。

  考虑到中国21世纪的发展大的机遇问题,也就必须要把台湾的战略高度拉到这么一个高度,这个高度肯定要比过去我们所处理的高度要高得多,然后我们才完全能够明白或者是认为,面对这个问题必须要调动所有可以调动的资源,通过所有可以利用的手段争取所有可以争取到的结果,达到一个最高的目的。

  整个国际,包括两岸,东亚地区,美国,欧洲,大家长期以来看台湾和大陆的问题,关注这个问题,是主要从两岸之间的分裂角度来关心的。特别是最近十几年,当台独势力想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种种意图分裂的行为所带来的巨大震动使得所有周边地区,包括东南亚和美国,都不敢忽视。1995年到96年的海峡危机,1999年“两国论”的风波,在国际间造成的震撼就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的。现在我觉得国际对两岸问题的关注,也许进入到另外一个新的阶段。分裂当然仍还是国际所关注的,但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把“分裂的危机”有效地控制了,特别是反分裂国家法出台以后。

  现在,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时代,就是融合台湾和中国大陆。过去我们很少认真思考这种可能性,但是现在,我们开始有必要去思考两岸之间融合的可能性了。当我们开始思考这个可能性的时候,全世界包括美国和日本这些国家,忽然发现融合所能释放出来的能量绝不亚于分裂造成的政治能量,甚至有过之。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绝对不会不干预,因为这对他们的利益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所以从中国的角度来讲,怎么预见这个趋势的发展,而未雨绸缪采取一些最有智慧的手段,能够把这个趋势能够实现,能避免刚才我所讲的那些外力的干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必须把所有的力量,都放在台湾的老百姓的身上。于是我们看到,我们现在看到大陆方面的一些方向和政策,我觉得基本上我能够赞同,而且很高兴地感到都是在朝这个方向在走。

  大陆对台政策的基本思路

  我曾经在几个月以前在台湾的《商业周刊》写过一篇短文,当时写的时候还没有这么大自信,现在想想还是很对的。我说我们研究关心台湾问题这十几年都是悲观的,从来没有想到现在会有乐观的感觉,我们看到大陆最近有积极主动的做法,基本思路是非常对的。这些思路包括“从在野党到执政党”,“从人民到政府”,从“大陆的台胞到两岸之间来往的台湾人民再到台湾内部的老百姓”,“从两岸互动的效应到大陆的改革效应”。今天在思考大陆改革的时候,很少思考改革对台湾造成的影响,将来这部分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最后是争取民意。争取民意是对的,我觉得今天就要开始。从争取老百姓的民意到认真培养台湾下一代台湾的意见领袖,或者台湾的政治人物,都应该认真思考了。

  以上是我对于台湾未来及其影响因素的一个粗浅的看法,请各位多加指教,谢谢大家。

  彭伟祥:谢谢石先生精采的发言,石先生的发言告诉我们应该对两岸关系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未来的路还很长。下面我们请俞可平先生发言。

  俞可平:谢谢《中国新闻周刊》“新闻中国5月论坛”的邀请。刚才听了石先生的发言,深有启发。我不是两岸问题专家,在座其余嘉宾都是真正的专家,主要听他们的发言。我从20多年前做博士论文开始,就从事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研究,但主要是大陆政治发展研究。当然,两岸关系是当代大陆政治和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即使没有专门研究,也多少要涉及到这一问题。今天我主要想从振兴中华的角度,来谈谈两岸未来的发展。

  大家知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切仁人志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这就是:振兴中华。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像黄花岗烈士,也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但由于外部的入侵和内部的战争等原因,振兴中华的理想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从这两天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里可以看出来,中国共产党实行改革开放,一个根本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从这次中国国民党和亲民党访问大陆时带来的信息中也可以看出,振兴中华也是大多数台湾人民奋斗的伟大目标。

  我想这是一个更大的和更高的一个视角。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两岸的现实角度来看,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是两岸人民和两岸政治力量之间最大的公约数,是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根本所在。台湾的发展和大陆的改革开放已经可以证明,中华的振兴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事实上,它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热切关注,西方人正在热烈谈论所谓“大中华经济圈”和“中国的崛起”,甚至有人抛出了所谓“中国威胁论”,其实就是从不同侧面承认中华民族正在振兴之中这样一个事实。

  那么我们要问,什么是中华的振兴,中华的崛起究竟意味着什么?首先当然是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实力的增长,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国际形象上的改善,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改增大,对人类有更大的贡献等等,这是肯定的。但是,在中国近现代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下,中华振兴还有另外一个不可缺少的内涵,就是民族统一,国家统一。可以想象,在孙中山先生这些最早提出振兴中华的先辈们心目中,如果是一个分裂的中国,即使分裂各方的实力是如何强大,我想在他们心中都不能说是实现了中华振兴这个愿望。所以我认为,这是近现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政治语境,这一语境即使在当代也还是有其现实的意义。换个说法,我们在目前的全球化这个背景下,如果要实现中华的振兴,国家的统一同样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没有国家的统一就没有真正的中华振兴。因而,应当从振兴中华这个高度,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的高度,来思考两岸未来的前途和发展。

  下面我谈四个问题。

  一.两岸统一的乐观前景。

  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对两岸的前景是比较乐观的,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也是比较乐观的。我认为,两岸的统一,是哪一种政治力量,更别说哪个政治人物,都难以阻挡的一个必然趋势。之所以做这个判断,我想,有下面七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大家知道,首先是两岸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根深蒂固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这从国民党和亲民党访问大陆中都可以看出来。这一点大家已经谈得很多,我就不多说了,我特别想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点,两岸的统一,对海峡两岸绝大多数人民来说,是一件利益共赢的事。通过资源的合理配制,优势互补,相互帮助和相互合作,可以大大增进两岸人民的利益。两岸的任何进步政治力量,最终都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依归,都必须明智地选择和平统一,否则一定会被历史所抛弃。

  第三点,两岸之间的共同利益,正在日益增加,两岸在经济、社会、政治方面的差异,不是在扩大,而是在逐渐缩小,这是两岸和平统一的深刻基础。不要说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共同点正在越来越多,即使在两岸人民的价值追求和民主治理方面,共同点也在增强。比如两岸都在追求民主自由,当然方式不同。我去过台湾几次,到基层专门考察过台湾基层的情况,我觉得有很多相似点。我还特别看了台湾的乡镇长选举,我们现在大陆很多地方也在搞。还有台北市一个郊区政府的服务,叫一站式服务,当时大陆还很少有这样的提法和做法,但现在大陆也越来越多地在实行这样的服务。我认为两岸共同点的增加,是两岸和平统一的最深刻的基础。

  第四点看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大陆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这种强大不仅是综合实力的增强,而且同样是向心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增大。我也注意到刚才石先生讲的,大陆如果做得很好,就会越来越有吸引力,台湾人民也会因之而产生更多的向往。这是第四点我的看法。

  第五点,两岸人民和政治人物中的大多数都希望和平统一,台湾岛内期望和平的力量仍然很强,大陆13亿人民和平统一的愿望更是难以阻挡,两岸许多政治领袖都在为和平统一尽最大的努力。

  第六点,全球化背景下,碎裂化与一体化两种趋势并存,但从已有的现实进程来看,碎裂更多地发生于原先的统一体,而一体化则更多地发生于原先的分裂体,这种情况似乎在文化、政治和社会领域都有发生。你仔细看,像欧洲,欧盟都在努力成为一个国家,而且我觉得全球范围内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第七,从世界和平的大局来看,两岸的和平统一更有利于亚洲的稳定和世界的和平,而分裂和对抗最终会损害地区和全球的整体利益,一切有远见的国外政治家,或迟或早都会欢迎台海地区的和平局面。

  二.和平统一的形势依然极为严峻

  虽然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但我也清楚地看到,两岸统一存在的种种严重的障碍。因为这些障碍因素的存在,我甚至想说,这次国民党和亲民党领袖分别率团访问大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无疑具有历史意义,但也不能因此而轻看两岸和平统一还存在的下述严重的阻碍因素。

  我认为至少有下面五个严重的阻碍。

  第一,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仍然十分强大,台独力量在相当程度上控制着台湾的政治进程,并且加紧推行台独路线;台独力量和台独活动不仅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大敌,也是两岸和平统一的顽敌。其二,两岸在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方面依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必须看到。第三,两岸政治方面的互信和共识还相当缺乏。第四,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岸之间传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正在受到更多新的严重挑战。第五,个别外国政治力量,出于其狭隘和短视的国家利益,不希望两岸尽快实现和平统一。少数国家害怕两岸统一以后中国变得更加强大,害怕中国强大以后对他们构成威胁。

  这是我讲的“虽然乐观,但是乐观是有保留的,必须看到严峻的局面”。

  我觉得两岸的统一也是必然的,但是两岸的统一,有不同的方式。有些统一可能代价非常大,有些统一的负面作用可能非常大,我们应当争取两岸统一的一个理想局面。第三个问题,我就讲讲两岸统一的理想局面。

  三.争取两岸统一的理想局面

  两岸统一是两岸关系必然的发展结果,但是,两岸统一的方式和局面却可以有极不相同的结果。我认为,两岸的政治家和学者应当下大力气好好研究两岸统一的最佳前景和最佳选择是什么,两岸统一的理想状态是什么。在我看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这一问题。

  第一个,大家已经考虑比较多的,就是从统一的方式来看,和平统一是理想的途径。因为非和平统一的代价之大,可想而知。我们大陆和台湾都是希望和平统一的。胡锦涛总书记已经几次表明要尽最大的努力,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

  第二个,从统一的性质来讲,两岸的理想统一应当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应当是和而不同,而不是简单的划一。多样性已经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我在台湾的时候,觉得台湾有一些学者和居民,对统一没有真正理解,他们害怕这个统一就是大陆的制度强加给台湾。我觉得从邓小平先生提一国两制开始,就承认了多样性,这个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不要说在两岸问题上,就是在大陆内部,也正在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多样性。我认为大陆正在走向一个多元的社会。我甚至认为,为什么“和谐社会”的理念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原因就在于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变成一个多样化的社会了,所以才要和谐。要是没有多样化,没有利益矛盾,就不存在统一问题。我们应该追求多样化的统一。

  第三个是从统一的基础来看,两岸的统一应当是一种民主的统一,也就是说,两岸的统一要深深扎根于海峡两岸绝大多数人民的民意和共识上。尊重绝大多数台湾人民的意愿和大陆人民的意愿,就是真正的民主,也是最大的民主。我刚才注意到石先生讲的民意,我觉得尊重民意,就是民主。所以我的意见是,如果假设统一是必然的选择,追求一种理想的统一就是我们所要重点考虑的。思考的基础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有利于两岸人们的利益,即实现和平的、民主的和多样性的统一。

  四.两岸和平统一必须加紧努力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应当怎么样努力?两岸和平统一必须加紧努力,宋楚瑜先生在大陆几次讲到两岸要仍须努力,我觉得这个讲得很对。不单是仍须努力,而且是必须加紧努力。两岸的统一也是两岸关系必然的选择,我看也是唯一的选择。那么,我们应当以一种什么样的努力来追求民主和平的统一呢?

  第一,胡锦涛主席最近就两岸关系的一系列讲话和大陆方面的一系列重要举措,是大陆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基本策略,它在继承大陆过去两岸政策的同时又根据新的情况有所发展,是立足海峡两岸和当今世界现实的基础上深思熟虑的结果,既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原则立场,又包含着大陆政府和人民对台湾人民的最大善意,其意义极为深远。这些策略和举措用意非常深,是慎重考虑的结果。台湾的领导人应该认真对待,积极回应。要像国民党和亲民党领导人那样,积极推动两岸和平。

  第二,两岸未来的发展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民意,最大限度地增进人民的利益,才有光辉的前景。这里所说的民意和利益,既包括2300万台湾人民的利益,也包括大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考虑两岸未来和两岸关系,必须将视野扩大到海峡两岸的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而不是片面强调单方面的所谓“民意”和“人民利益”。

  第三,一切旨在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力量和政治领导人,在处理两岸关系上既要求同存异,这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除此之外,我认为还要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共同点,要增进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建立经济互利和政治互信的现实机制。

  完成两岸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固然有外部的阻力,有一些外部的力量不希望两岸统一,但归根到底取决于两岸人民自己的选择。我也赞同石先生,对两岸人民来讲,现在正面临着推进两岸关系的新的历史机遇,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下三点,两岸的和平统一就不会是一个遥远的愿望。

  第一,必须丢掉“台独”的幻想,真正认清楚,统一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唯一出路,台独只能是死路一条。第二,一定要超越党派利益和个人利益,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放在压倒一切的地位,将分歧消失于中华民族的振兴中。第三,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高度政治智慧,尽快恢复和推进在“一个中国”原则上的平等协商对话,让智慧和理性,而不是让愚昧和偏见主导两岸关系的发展。

  彭伟祥:非常感谢俞先生的精采发言,我借用一句话来总结俞先生的意思,就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下面我们有请徐博东院长发言。

  徐博东:前面两位讲得很好,给了我很多启发。他们从宏观的视角来看两岸未来的关系,我更多的从微观方面谈。

  5•17声明是对台新思维的真正开端

  大家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最近以来,仿佛对台局面整个开朗了,出现了新的局面。这是什么原因?这个局面是我们党这么多年一贯的对台湾政策累计起来的结果,正好在这个时间点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说是一个新的变化。胡总书记亲自主导对台工作之后,确实在政策和策略上有一个新的做法和新的思维,这个局面打开了,也是不能否认的。

  新的思路,新的做法,有些人认为是从《反分裂国家法》开始的。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从“5•17声明”开始,“5•17声明”是一个新的政策的出台。过去我们做了十几年的对台研究,这么多年我始终憋着,每回都是李登辉或者陈水扁出招,我们在被动应招。我们在拼命预测他们5.20讲什么,研究我们怎么应付。“两国论”我们怎么应付,公投结果出来以后,我们怎么应付。我们这么多年来对台研究就是在应付。“5•17声明”反过来了,我们先出招,让他们应付我们。过去叫“听其言,观其言”,现在是“听我言,观你行”。这样一个策略变化,在台湾的意料之外,特别是在陈水扁意料之外。从5•17一种新的做法出台后,接下来所有的做法我认为都没有超出“5•17声明”的范畴。只不过“5•17声明”,在那个时间点上,我们的话说得比较激烈,用词比较尖锐,现在相对来说,同样一个问题我们用比较缓和的词语。比如对台用武的问题,5•17说“不信邪”,说“不惜一切代价”之类的话,《反分裂国家法》不用“武力”这个提法,而用“非和平手段”的提法。还有最近关于农产品的一些做法,大家津津乐道,说这是一个好主意,对争取台湾民众,特别中南部的农民起了很好的效果。但实际上,“5•17声明”里就有农产品销售大陆的提法。后面紧接着春节包机,然后销售农产品等等,这都没有超出5•17的政策。有些比如春节包机的措施。并不因为阿扁上台,我就不出台这些政策。也就是说,我们并不那么在乎什么人执政。

  出台《反分裂国家法》成绩斐然

  不可否认,《反分裂国家法》是两岸关系形势的一个转折点。敢于在那个时间点上推出《反分裂国家法》是要有勇气,魄力,胆识的,是要经受住巨大的压力的。而且当时由于春节包机和“双亚”赴台湾吊唁辜振甫,国际方面和台湾也好开始置疑在这个情况下还有没有必要出台一个反分裂国家法?出台《反分裂国家法》是一个战略的举措,不是一时的需要,我觉得它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效果。

  《反分裂国家法》至少有下面可以看到的重要的成效。一个是表明“台独”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这一点可以说不光是旁观者看得清楚了,如新加坡的李光耀看得清楚,我看连阿扁都看得很清楚,许文龙都看得很清楚。陈水扁公开讲,李“总统”主政12年做不到的,他阿扁也做不到。也就是说把权交给李登辉也做不到,这等于是从阿扁嘴里说出来“台独”是一个死路,许文龙也是公开地表示“台独”是一个死路。

  另外一个是,破解了所谓中共是“纸老虎”的这样一个民思。中共是“纸老虎”在岛内多年来被“台独”宣传。《反分裂国家法》第八条非常清楚讲明了,如果真要搞“台独”只有采取非和平手段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现在在岛内恐怕已经听不到中共是“纸老虎”的言论了。

  第三个,扭转了台独的话语大权。这几年,“台独”分子苦心营造,好像“台独”是天经地义的,好像是主流的,谁要讲一个中国,谁要讲一国两制,是要冒风险的,更不要讲统一了。92共识,到了选举的后期,92共识也是收起来不敢讲的。至于说我是中国人,岛内如果有个人说“我是中国人“,别人就会觉得他胆真不小。现在连宋到大陆来,非常理直气壮地讲,现在岛内也开始有这个气氛。岛内的很多朋友,多年非常憋得慌,近年来到大陆,跟他们接触,感觉心情舒畅多了,不再是前几年的憋闷了。现在再看看,“台独”已经是理不直气不壮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这些景况都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过去我们一些领导人讲过很多政策,《反分裂国家法》都没有超出原来那些,讲得甚至比原来更缓和。但是《反分裂国家法》为什么起那么大作用,关键是法律是带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的,是全国13亿人民的民意。我们过去讲的民意,说多数台湾民众并不赞同台独,我们现在说依法遏制台独作用比我们原来预想的作用效应还大。至于各个方面的反应,以我个人观察,确实比预料得要好一些。当然我们的操作也要讲究策略,还得顾及到岛内的环境。

  《反分裂国家法》,就让台湾民众清楚,不能把自己和“台独”拴在一块儿。我们还可以得出另外一个结论,就是,做台湾人民的工作是多层面的,不光是给台湾同胞优惠政策。讲统一的好处,还要讲不统一的坏处。讲反对“台独”有什么好处,搞“台独”有什么坏处。让广大台湾民众能够跟台独划清界线,这也是做台湾人民工作最重要的一个层面。

  目前的很多工作,在某些方面还可以更软一些。连宋来大陆的成果有两个,一个叫“新闻公报”一个叫“会谈公报”。这两个成果对陈水扁的影响,我看不能太乐观。陈水扁现在没有选举压力,他或许想有历史地位,或许能在两岸关系上有所突破。但我们要看到,他不可能孤家寡人自己完成转变,他还必须说服民进党内其他人,说服民进党的支持者。他虽然没有选举压力,但其他人有压力。民进党的支持者长期以来被“台独”引导到目前这个地步,台独成了民主党的主牌,陈水扁要想把这张主牌扔掉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下面的支持者会跟不上,想不通。何况还有台联党虎视眈眈要争夺民进党的选票。

  对两岸关系应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怎么评估目前的状况呢?现在两岸气氛比较缓和,好多人认为两岸之间仿佛就春暖花开了。但我还是比较认同谨慎的态度。首先我们很多策略制定恐怕得更细腻,执行还得更加如履薄冰。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认识到,遏制“台独”比较容易,促进统一更困难。遏制“台独”连美国都不反对。为什么叫《反分裂国家法》,不叫《统一法》。美国也不赞同“台独”,因为搞“台独”会引起两岸战争,另外反“台独”岛内大多数民众也赞成,国民党和亲民党都是反“台独”的,所以能和国亲两党很好合作。但是一到促统的时候,美国虽然反对“台独”不希望两岸打仗,但谈到统一,美国就会认为妨碍了他自己的利益。另外,讲“统一”,大陆和国亲两党也有很多分歧。究竟是邦联制,还是联邦制?马上就涉及到统一模式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工作还仅是开始,还是比较容易的事情。

  我认为,连宋此次大陆行,使两岸关系出现了一些积极因素和缓和的迹象,但这只是迹象和积极因素而已,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结构性的矛盾依然存在。所以对于后面究竟如何发展,持审慎乐观的态度。尽管潮流不可阻挡,尽管那种草莽性的激进“台独”大概不会出现,阿扁不敢搞“台独”,但是以后的“台独”可能会更加精细,更加细腻,更加细致。

  彭伟祥:谢谢徐院长的发言,下面请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的彭主任发言。

  彭维学:非常感谢《中国新闻周刊》给我们提供这个交流学习的机会。各位专家讲的很多东西我很赞同,大家从很高的大的角度谈了两岸关系和中国的未来,以及民族振兴,我也非常同意俞教授的话。目前对台政策的转变,是12年一个量的积累。应该说连宋访问大陆,以及《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开创了大陆对台政策的新局面和两岸关系的新局面。最近一个时期,我们感觉到不管是岛内外、还是海内外,对两岸统一都有很高的要求。而中共中央在此方面上有很重要的思想,这个思想不光是国家的一个方针,而且也是对台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针。之所以目前的这个政策,得到岛内广大民众的认同,与目前对台政策出现新的思路有很大关系。原则立场的坚定性和策略手段的灵活性结合在一起,比如刚才讲的,“软得更软,硬的更硬”,这充分说明了大陆反独的决心。在硬的方面,从“5•17”声明到《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都有体现,但《反分裂国家法》是对岛内政策的一个纪念碑。《反分裂国家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的一个门类,是13亿中国人的民意。在软的方面,从春节包机到双亚赴台吊唁辜振甫,一直到现在连、宋访问大陆,真正使岛内民众看到了两岸关系的前景。这点我非常认同石教授讲的力、利、理、礼等四个方面。我觉得我们对台政策的调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服从服务于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的需要。我们希望争取到20年和平发展的战略时间,发展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就必须拆除台独的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的外部环境,这是对台政策调整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因素,对台政策要改变过去的被动状态,吸取过去的一些经验教训。目前从两岸交流十多年、或者从1979年以来20多年的交流经验教训看,从两蒋时期到李登辉再到陈水扁时期,台湾内部的环境和外部的环境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是很被动地接招,从李登辉访问美国到“两国论”的提出,每次我们都是被动应付。我们大陆对台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政策,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统一台湾的模式,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台湾少数人的妖魔化,台湾民众对和平统一在的认同率还不高。所以变被动为主动,首先是对台政策的一个策略性的调整。

  第三个因素是岛内民意的转变。自去年“5•17”声明之后,尤其是台湾选举之后,两岸关系相对紧张的情况下,“立委”选举导致民意局部扭转。民意调查显示,台湾民众对执政当局陈水扁的这种折腾是非常不满的,希望我们大陆提供新的契机。我们促成春节包机,包括“双亚”赴台,这都是紧抓岛内民意采取的动作。

  第四点,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使我们必须调整对台政策。美国由于战略的需要,希望维持两岸现状,这样最符合他的利益。我们如何在与美国求同存异的过程中达成一致,使调整结果既符合海峡两岸谋求和平发展的愿望,又满足美国避免陷入“台独”战争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对台策略和手段出现根本性变化的一个因素。

  第二,我简单讲一下美国对我们对台政策调整的反应。事实上,从美国对最近连宋大陆行的反应,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心态。一方面刚才石教授也讲了,他“以台制华”的根本利益是不会变的。但他对我们政策的转变,表现了三个基调:第一个是支持连宋访问大陆,认为这对两岸的和平有正面作用;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大陆必须要与台湾执政当局打交道;第三点,两岸如何打交道,即打交道的方式,美国的表现也很耐人寻味。我们一再强调同意“九二共识”,美国却没有对这个前景的预期。他既要求我们两岸关系从过去高度紧张对峙的状态进入缓和状态,也不希望两岸走得太近,太缓和,如果太缓和,就不利于他的战略利益。

  第三,从长远来讲,和平统一是一个大趋势,交流是大趋势,但是从短期来看,我觉得还需要冷静的观察。一方面陈水扁有调整大陆政策的压力,但另一方面政治僵局能否打破,还有待观察。连宋登陆之后,使台湾民众看到与大陆交往,他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益,也消除了他们的一些隔阂和误会。所以连宋登陆之后,国民党和亲民党的民意支持率上去了,陈水扁的不满意点到了最高点,民进党政党支持率下降非常多,这种民意要求他是必须考虑的。 第二是美国压力。美国希望陈水扁和大陆有所缓和,总这么下去的话对陈水扁巩固政权不利。第三,陈水扁也有追求历史地位的需要。如果在未来三年他想追求一个历史定位,他就必须拿出政绩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缓和两岸关系,在缓和两岸关系以后发展经济。通过这三个因素我们可以看出他有调整大陆政策的压力。

  另一方面,影响步伐会不会真正调整的因素还有许多。往前走还是往后退?他一方面有往前走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往后走的拉力。拉力的一方面就是“台独”势力,李登辉猛击陈水扁,对陈水扁的压力也是很大的。第二个就是台湾民进党中有可能成为陈水扁下一任的人,他们害怕大陆与台湾的这种缓和。从过去来讲,两岸关系越紧张,对民进党的“台独”分子拉选票是越有利的,两岸一缓和对他们巩固“台独”则非常不利的。第三个,同样也是美国因素。因为美国虽然要缓和,但并不希望陈水扁走得太快,这对他也是一个牵制因素。第四是选票因素,在这一系列选举下,陈水扁有没有勇气,有没有这个胆量在两岸关系上往前再走一步,我觉得是值得观察的。

  另外我还有一个想法,两岸关系缓和和岛内政治生态,有时候是非常矛盾的。两岸关系缓和是不是直接转成对国亲两党的选票,目前还值得观察。这次民调的结果虽然是支持连战宋楚瑜,但从岛内过去一系列的调查来看,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两岸关系的缓和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国亲两党的。

  徐博东:昨天晚上的民调显示,民进党的支持率还不如台联党。

  彭维学:这个选票问题还是值得关注的。不管选票还是两个阵营的流动,我们要看是不是真正有利于泛蓝军。

  彭伟祥:我们做新闻所关心的,是两岸的这种频繁交流所带来的热潮,究竟能持续多久?大家都觉得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但下一个拐点在哪儿?

  彭维学:那天你在央视做节目的时候,主持人问,能不能在“九二共识”上有一个新的解释,我当时跟中央台记者讲,不管怎么解释,一个中国的原则不能让步。目前两岸关系的大势虽然很好,但根本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彭伟祥:非常感谢四位专家第一轮的发言。下面我们的记者有很多疑问想跟各位专家请教。我先说了一个问题,刚才实际上彭先生已经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下面大家有问题向各位学者请教。

  陈晓萍(《中国新闻周刊》主编助理、国际部主任):我想请教一下石先生,您作为前海基会的副秘书长,此次连宋大陆行,我觉得让人们最惊喜的是关于92共识的一个背书。我想问一下,“92共识”的内涵和我们今天发展的公报里提出来的内涵,之间有什么重合的地方或者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石齐平:六点共识中,头一条当然是最关键的。

  但我不知道陈水扁看到“两岸一中”的说法后,会有什么感觉?我的判断是他可能会失望。凭我猜测,他可能认为宋楚瑜把他出卖了。在不久前的电视评论里面,我观察宋楚瑜跟陈水扁的关系,正好套一句我们中国人常讲的话,鱼帮水,水帮鱼。但是话说回来,陈水扁在“92共识”上的话讲得太死了。没想到“92共识”把他绑死了,他很希望宋帮他解个套。他也知道他的诚信是全天下靠不住的,今天大陆怎么相信他呢?所以他也要靠宋楚瑜做类似于背书的角色。因为他已经想太多不同的词了,“92精神”,“92香港会谈的成果、内涵,他已经想尽各种办法进行挽回,但是大陆方面始终坚持就是“92共识”。他很希望这次“胡宋会”能不能在这方面松一松,结果却发现还是“92共识”。不但是“92共识”,而且是“两岸一中”。

  各位知道“92共识”是双方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一个中国双方都认同,只是表述不同。现在“两岸一中”的说法“各自表述”的感觉也没有了,是收窄了。对台湾泛蓝究竟有什么影响,现在还没有分析,我初步的看法是就是上述这样的。

  唐建光(《中国新闻周刊》主笔):我看到公报中,有这样一个说法,“‘只要’台湾没有向台独发展的任何可能性‘才’能避免台海军事冲突”,我认为这句话从语法上有一点不太通。第二个,宋楚瑜记者会上用的是“只要,将”的句法。这其中的差异应该如何理解?

  石齐平:我也注意到了这种表述上的差异,我不知道是不是当时不小心弄错了。我觉得这种表述不是重点,重点是在“可能性”三个字,在《反分裂国家法》里好象也有这个用法。这个提法给了北京非常大的解释空间,对“台独”来讲是很大的震慑力量。

  唐建光(《中国新闻周刊》主笔):请问徐院长一个问题,连宋登访问大陆前后,关于这方面的评论特别多。其中有一种评论认为,美国正在逐渐丧失对两岸问题的主导权,而大陆取得了这个主导权,徐院长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徐博东:我也有这个感觉,确实《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实际上大陆把主导权夺过来了。美国之所以从负面对《反分裂国家法》进行解读,也是考虑到主导权的问题。按理说,反分裂国家法就是反“台独”,美国也不赞成“台独”,而且美国历史上自己就是反分裂,为此还发生过南北战争,没有道理来反对。他为什么反对呢?实际上是因为美国已经很难在两岸中继续担任裁判的角色了。

  现阶段我们的中心工作是遏制“台独”。但是大家知道,“遏独”和“促统”是统一的,“遏独”就是为了将来的打基础,两者是分不开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任务。当前中心工作,最紧迫的任务是遏制“台独”,所以我们不出“统一法”,而出《反分裂国家法》,原因就在这里。

  刘彦(《中国新闻周刊》战略发展部主任):我想问俞先生一个问题。在您过去的著作中,对中国民主进程的前景曾有这样一个概括,要“建立一套适合中国特殊国情的中国式民主制度”,我想请问,这个中国式民主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您刚才发言中谈到尊重民意,我想知道得更加详细一点。

  俞可平:民主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一方面,民主有普遍的要素,比方说,任何民主都有这样一些普遍要素:自由而公正的选举、普遍的公民参与、公民权利得到切实的保护、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法治成为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这些都是民主的一些普遍要素。但是,每个国家,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即便是西方国家,其民主形式也是很不相同的。我认为中国特色的民主,体现在政治制度的各个重要方面:政党制度、立法制度、决策制度、选举制度、监督制度和司法制度等。从政治发展的过程看,我认为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主要体现为走一条增量民主的道路。

  首先,正在或者将要进行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建设,必须有足够的“存量”。即必须具备充分的经济和政治基础,必须与既定的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尤其是,必须拥有现实的政治力量,必须符合现存的政治法律框架,具有法学意义上的合法性(legality),不能违背现有的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

  其次,这种改革和民主建设,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形成一种新的增长,是对“存量”的增加。这种新的“增量”,不是对“存量”的简单数量增长,而是性质上的突破。它不仅具有法学意义上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具有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legitimacy),即对于社会进步和公共利益而言具有正当性, 并为绝大多数公民所自觉认同。当这种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与法学意义上的合法性发生明显冲突时,有关的法律就应当做相应的修正。

  其三,这种改革与发展在过程上是渐进的和缓慢的,它是一种突破但非突变。虽然这种突破可能意味着质变的开始,但质变的过程将是十分漫长的。这种渐进改革或渐进民主形成一种“路径依赖”,它不能离开先前的历史轨道,是历史发展的某种延伸。

  其四,增量民主的实质,是在不损害人民群众原有政治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政治利益。换言之,它注重政治改革的稳定、有序和效益。根据增量民主的思路,所有政治改革必须在尽可能地不损失公民已有政治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加原来所没有的利益。通过逐渐放大新增的利益,使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好处,从而使他们自觉地改革原有的利益较小的或损害利益的机制和体制。

  其五,根据增量民主或增量政治改革的思路,深化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应当成为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深化党内民主,首先要完善和切实执行党内的各种民主选举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要使党的各级领导真正由党员或党员代表选举产生,真正对自己所领导的党员和人民群众负责。深化基层民主,不仅要把重点放在已经推行的村民自治、居民自治或其他社区自治上,而且要不断探索和扩大新的基层民主形式,如乡镇长选举方式的改革等。

  陈默(《中国新闻周刊》战略发展部职员):俞先生在发言中谈到,两岸不单单在经济文化生活方面有共识,在政治上的共识也在扩大。请俞先生深入阐述一下。

  俞可平:讲到两岸的共识,我们以前更多地可能是讲文化,讲经济,但是最后,两岸的共识还必然要包括政治。如果没有政治上的共识,就不能说两岸真正取得了共识。当然,政治上的共识特别难以取得。但是我们比较高兴地看到,这些年来两岸在政治上的共识,应该说是在增加,而不是距离拉大,当然在结构上那是另一回事。

  台湾民众和大陆民众政治共识的增加,我想第一是对人类的基本政治价值有了更多的共识。比方像人权,和平,稳定,民主,自由,平等诸方面,在这些基本的政治价值上面有了越来越多的共识。自由,民主和平等这些政治价值,是两岸人民都向往的,尽管两岸的基本政治框架不同。

  第二点共识,是两岸共同的民族利益。正像我在前面所说的,振兴中华是两岸绝大多数人民共同的愿望,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所在,这是两岸人民之间最大的一种政治认同。在我看来,民族利益的认同也是一种基本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共识。像国亲两党领导人大陆之行的讲话里,就充分反映出他们对大陆的一种感情流露,甚至是民族自豪感,这就是一种对民族和民族利益的认同。

  第三点政治共识是,两岸人民对和平的向往。中华民族饱尝了战争的痛苦,两岸人民对战争都有着痛苦的记忆,都渴望和平,这也是一种政治上的认同。

  其它还有一些具体的方面的政治认同就更多了,像政治运行机制,像政府运行机制,这方面的认同也在增加。比如在政府创新方面,现在我们的政府提出要打造“服务政府、法治政府、透明政府、责任政府”,扩大草根民主,培育公民社会组织,这些概念我认为台湾的民众也是很认同的。当然这些认同背后还存在一些分歧,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毕竟认同感在增加。

  杨中旭(《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我想请教一下石先生,大陆对台湾,除了打文化牌、经济牌,还在哪些方面可以有些作为?

  石齐平:以前,台湾说经济比大陆好,一旦统一了时候会不会亏了,说来是小家子气。现在经济的差距越来越小了,沿海一些地区甚至某些地方超过了台湾。政治方面的差距,实际上也在缩小。李登辉和陈水扁有鉴于此,他们担心这些差距缩小以后,将来两岸自然而然走上统一。所以他们后来努力做一个事,就是要创造台湾在民族上和中国大陆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当然我们知道这根本是天方夜谭,或者是白费心机,可是他们真的是很努力在做这个事。他们知道差距在缩小,最后能强调的只能是台湾的民族不是中华民族。

  从两岸整个形势的转变看来,“台独”走上了一条十分困顿的路。谈到对台政策,我觉得还可以从另一方面切入,就是要争取台湾老百姓的好感。除了现在做的各式各样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把台湾老百姓过去曾经有过的“中国人”的感觉找回来,让他们重新产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光荣。

  我说我们不应该消极争取,而应该积极地创造这种感觉。

  其实要争取台湾老百姓,仔细去想想方法有很多。过去被某些观念挡住了,今天就活了,有的时候还可以天马行空一下,还可以发挥更多的创造力,总而言之目的就是朝那个方向走。

  彭伟祥(《中国新闻周刊》总编):台湾执政党,是怎么看待美国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现在连宋相继访华以后,民进党是怎样一种心态?是完全被美国人牵着走吗?

  石齐平:我们知道台湾一直和美国关系比较近,包括两蒋的时候。那是由于时代的背景,1950年代到70年代世界上普遍的反共浪潮,美国在围堵共产主义,针对的不仅仅是中国,蒋介石不是反中,他是反共。所以蒋介石和美国在“反共”这一点上找到了共同点。到李登辉和陈水扁就变质了,台湾和美国是在台湾分离或者中国不统一的这个利益点上结合起来。台湾当局的态度,美国那根线把握得很好。台湾不跟中国搞统一,美国这根线就放出来;如果台湾走得更远,美国就收一收。台湾也自认为自己在替美国的利益服务。

  彭维学:从陈水扁的变化也可以看出美国的作用。陈本来说要拿连战法办,后来转变了,关键的背后因素是美国。那几天,岛内的媒体普遍认为美国对连宋登陆起了关键作用。

  徐博东:美国的态度对陈水扁是很有影响的。我觉得陈水扁的态度现在还没有最后定案呢,还有待观察。陈水扁的态度我看只是初步表态,陈水扁表态了以后可以马上改的。所以我看,陈水扁的态度恐怕还得看美国的态度。

  彭伟祥:非常感谢四位专家出席我们的论坛。总结各位专家的发言,有这样一个结论——对整个台海局势要保持谨慎乐观态度。原因有以下几种,第一,台湾问题的症结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第二,“台独”势力还相当活跃;第三,国际上美日对台海局势仍很有影响力;最后,争取民心是相当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再次感谢各位专家的光临,希望大家继续关注《中国新闻周刊》,给我们多提建议。

  谢谢大家!

  相关专题:新闻中国五月论坛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