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央视《社会记录》专题 > 正文

央视《社会记录》:大楼往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9日20:12 社会记录
央视《社会记录》:大楼往事

来历不凡又历尽沧桑的大楼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5月18日22:05首播节目《大楼往事》,以下为节目内容。

  主持人阿丘:

  我说不好,今天要跟您说的事情是不是值得一说,我也不敢说您就一定愿意听--我
今天是想与您一起怀怀旧,也许您饱经风雨,也参透世事,对再波澜壮阔的历史也看作过眼云烟,而我要说的那些东西更是大历史中的花边和枝蔓。--我如此善感,是因为前不久听说了一个消息,说是在北京有座叫福绥境大楼的老楼,最近可能要拆。如果拆了,那它就是继北官厅大楼之后,又要拆掉的一座老楼,这一拆,广渠门外的安化楼就真的孤单了。一下子说了三座大楼的名字,您要不是北京人肯定已经发蒙了,旧楼拆迁的事情多了何以独独舍不得这三座?这三座大楼的身世不同寻常啊,他们诞生于上个世纪中叶,大跃进的年代。除了拥有各自的大名之外,北官厅大楼,福绥境大楼,安化楼,它们三位还有一个合称,叫做公社大楼。公社大楼于我们现在的单元楼可大不相同,家里没有厨房,因为大跃进那个年月,大家没人自己单做,都上大食堂吃饭了,还有公社大楼的每层楼都有活动室,大家都不在自己家单玩,都去活动室一块玩,听老人们说当时的公社大楼寄托着人们对共产主义生活理想,那个时候,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能住进安化楼,那您就是要过上天堂般的生活了。今天,我就想跟您说说这来历不凡又历尽沧桑的--楼。目前仍未退役的只有这一座,安化楼了。

  影像:公共汽车上,报站名“安化楼到了”

  旁白:在安化楼里,走廊天花板下拉满了电力电信明线,楼道虽大但昏暗而拥挤。厨房墙壁上满是油垢,破了的玻璃窗上层层叠叠糊满了报纸,据说一捏就会酥的水管管道上缠满了报纸和胶带。公共水池的下水道有的已经堵塞了。因为没有抽油烟机,一做饭厨房就会云蒸霞蔚。楼梯间堆放了不知谁家不要的旧沙发和油毡、塑料布。据说1998年的那次大扫除,从安化楼里清出了一百多车垃圾。

  影像:

  郑炎焱:那当年这个建筑是最高的。当年你提广渠门没人知道,人们知道安化楼。

  岳老师:他最有名是什么,在顶上有一个警报器,就是说他一拉鸣,全北京市几乎都听见了。

  张青:好家伙,这个楼跟到天堂似的。

  主持人阿丘:安化楼始建于1960年。因建于拆毁的安化寺之上而得名。

  字幕:大楼身世不寻常

  影像

  大跃进时期资料镜头

  影像

  王祖功:那时候说各区都要盖一个(公社大楼),这就给任务下来,就开始。

  旁白:王祖功是当时负责主持安化楼的筹建工作的负责人之一,1958年任职于北京市崇文区建委。

  王祖功:那阵要大的,它的使用功能可以说,也是丰富多彩的,按当时来讲,也是很周到的。一看每一层它都有一个活动室,你都可以搞自己的文艺活动,再有呢,就是说,他每家没有厨房,都吃大食堂了。

  主持人阿丘

  我听到过一个很好玩的说法,有人戏称这安化楼是中国最早的酒店式公寓。--电梯保安全天候,房间服务送到家,层层都有生活小店健身房,户户不缺阳台,这里还拥有北京最早的社区会所,周末消遣还能到九楼的大厅开舞会party!此外还有一个原因令人激动不已,据老住户门口口相传啊,这安化楼的一部分用料也是出身名门,据说是当年修人民大会堂没用完的。跟人民大会堂相提并论,在那个年代,好家伙!

  王祖功:公社大楼象征什么呢,就是一个,比较集体,一个集体的东西,反映当时那个思想,越集体,越集中,当时就是这么个背景。

  主持人阿丘:据王祖功说,崇文区本来拆迁了5万平方米,准备盖三栋公社大楼,但由于安化楼即将竣工时赶上了连肚子都吃不饱的自然灾害时期,所以不仅另外两栋公社大楼被迫下马,连安化楼本身也在装潢上打了点折扣。像面砖啊澡盆啊什么的,能减就都减了。 

  旁白:不过即便如此,1962年竣工的九层的安化大楼还是令所有走进这里的人,都为其豪华瞠目结舌、应接不暇。

  影像:

  张青:第一次来的话,一看这个楼房就感觉像上其他省市出差住宾馆似的,就有这个想法,进来了一看,整个楼道除了几个暖气片以外,别的什么没有

  魏全福:刚来的时候,咱们一进门那四根柱子,每个柱子都有四个壁灯,一个壁灯,壁灯都是两半的。

  张青:上面大吸顶灯,这头一个,那头一个,大吸顶灯,你要想进这个门洞来,是双开门的大门,你推开门进去,这样。

  刘大妈:上这儿来就觉得都新鲜,又坐电梯,农村哪坐过电梯,他们都说我那口子挺有本事的,都夸这个。

  魏全福:地是花砖地,那时候的砖比现在可亮多了,颜色也特别深,它这都是红色的,特别好看,也亮。

  主持人阿丘:可惜我生得晚,当时的盛景没赶上,但在散文《九层大楼》里,(执书)作家史铁生有这样的描述“我记得是1959年,我正上小学二年级,它就像一片朝霞轰然升起在天边,矗立在四周黑压压望不到边的矮房之中,明朗,灿烂,神采飞扬。”

  影像

  大跃进时期资料镜头

  主持人阿丘:

  关于安化楼我听到过一些传闻,其中最神乎其神的就是谁,才有资格住进去。

  字幕:谁有资格住进去

  影像:

  张青:咱这个楼四周这些老百姓都知道,咱这个楼是高干楼。

  旁白:1962年住进大楼七层的张青老人今年七十三岁,老伴1937年就参加革命,百团大战时曾是杨尚昆的警卫员。张青老人 本人也是北京第一家国营企业---中国百货公司最早的职员之一。当年,张青老人一家的月收入有一百五十多元,而分给他们的两居室当时的房租是十多元,相当于北京市一个普通工人半个月的工资。

  张青:我在后面碰见有一个老太太说,你在这楼住啊,我说我这楼住,她说你多会儿来的,我说我多会儿多会儿来的,她说我们都没敢进去看过,我说你干吗不去啊,现在跟原来可不一样了,你要看开始看,现在不成,那怎么了,人家说原来这个楼是高干楼,我们哪敢进啊,我们不敢进啊,

  旁白:王守恒是当年的崇文区房管局派驻在这里水管维护的水暖工,因为要看水泵,被特许住在这里,他笑称自己在这楼里生活水平倒数第一。

  王守恒:咱们这楼里面最大的头儿是崇文区检察院院长。生活水平挣钱最多是李秀梅他们家,因为他们是马戏团,马戏团团长,你算算这个。

  旁白:刘大爷也是一开始就搬进来的老住户,1960年那会儿他是管这片的片儿警。

  刘大爷:住这个楼的感觉一个外面人看你这人有能耐、有本事,你都住上那楼了,自己也比较自豪。

  张青:自己就感觉挺自豪的劲头,就那个劲头,我刚才不跟你说了,全国解放了,我站在中国的土地,就这个劲头,我从内心里觉得自豪,就觉得热乎乎的,所以说干劲,什么劲都来了。

  主持人阿丘:

  那楼里就是一个社会,一个理想社会的缩影或者样板,那儿的人们不分彼此,同是一个大家庭,可以说他们差不多已经进入了共产主义。慢慢地,那儿的人连钱都不要挣了。为什么?没用了呗。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一份工作就行了,别的事您就甭操心了,国家都给你想到了,比你自己想得还周到呢。你们想想,钱还有什么用?擦屁股都嫌硬!-- 这也是史铁生先生的描述,他回忆说,老师的话听得他和小朋友们是如痴如醉垂涎欲滴啊。

  字幕:楼里的日子怎么样

  影像:

  郑炎焱::那段虽然说不像现在这么富足,什么麦当劳,肯德基也没有,但是人们的那种玩的还是相当开心的。

  旁白:住在五楼的郑炎焱,在这楼里长大,年龄正与史铁生相仿。

  主持人阿丘:

  安化楼得天独厚,楼里的孩子也大大沾光。那会儿,他们的一个玩具号称北京市崇文区的独一处,这个玩具叫--电梯。其实别说是孩子了,1962年的中国人,坐过电梯的能有几何?老住户们说啊,刚听说电梯那会儿,还以为是会发光的梯子。

  影像: 电梯

  影像

  安化楼居民:那会就跑这来,一层,二层,三层,四层,自己跑,为什么要跑,我跑到九层去了,你得到把我送下来,你要一个人,人家把你轰下去,因为你老来,都知道你,那会儿知道有电梯,那时候崇文区可能就这一部电梯,所以那时候觉得特别有意思,玩来了

  主持人阿丘:

  那会儿最让电梯管理员头疼的就是这帮孩子了,刚刚把他们和他们不远千米前来观光的同学们送到九楼,一开八楼的门,他们已经侯着了。说来真是让新新人类们笑话了,可那会儿能坐上电梯就是身份啊,我当年可没这福气。除了电梯,安化楼还有一项待遇,大食堂。但据老住户们回忆,安化楼的大食堂就没开过火,因为刚落成的时候,大食堂的年月就过去了。

  影像:脏乱的大厨房中人们在忙活,楼道中各种生活用品。

  主持人阿丘:大食堂吃不成了,人们就开始在楼道生煤球炉子。原本雪白的墙壁被熏得面目全非。1964年,各楼层尘封已久的食堂终于派上了用场,它们被通上了煤气,变成公共大厨房,家家户户集中在这里做饭。

  影像 魏全福在大厨房做饭

  解说:魏全福是安化楼的坐地搬迁户,当年拆迁的时候他才七八岁。

  魏全福:现在还是比较怀念小时候的事,但是这个楼我觉得给我的印象比较好,反正现在还是小时候的印象。我刚说前天,上我这儿来的同学,他打球挺好,就是在九楼学会的,我们下围棋都是全在九楼学的。所以说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就算金色的童年吧。

  影像

  张强:你买一根冰棍,我得咬一口,我买冰棍,你也咬一口,那小时候,一根冰棍有三四个孩子吃。

  张青大妈:我们楼上这个孩子,吃喝不分你我,当时回来以后,谁放学回来以后,家里锁门没人,来了,大妈有吃的没有,我饿了,也什么拿什么吃。

  安化楼居民:那会儿就跟这个电视剧,叫《激情燃烧的岁月》,太激情了。

  魏全福:我们这一代人给的烙印挺深的,想起来,基本上造就了我们这一代,这个楼房。

  记者:给大家性格里留下什么东西多呢,什么烙印?

  魏全福:对人善良。

  影像

  字幕:将来会怎样?

  影像 刘大妈过生日

  旁白:刘大妈家今年在大楼对面买了一套三居室的新房子,计划9月底就搬。

  记者:特盼着搬呢吧,之前.

  刘大妈:这不是拆迁,它要不拆迁我们也不想搬,就在这儿住,我们俩他在那屋我在这屋,也够用,说关键还是为了厨房,我这快70了,来回跑也累的,为这儿搬那儿厨房都在屋里,就为这样,方便。

  刘大爷:就我们俩人,昨天我们说呢,咱们要是搬到那去,咱们晚上可以把他在外面的裤子脱了,就不上厨房去了。这个厨房近虽说近也不方便。

  影像:刘大爷家正在装修的新居

  主持人阿丘:北官厅大楼在2001年12月定点爆破了,福绥境大楼的居民将在今年年底全部迁出,只有安化楼还千疮百孔地眷顾着它的子民。半年前不知道您注意到了没有,围绕着这些建国后各个历史时期的有代表性的老楼有过一场讨论,有人说拆,有人说留。说拆的人认为看着碍眼,妨碍了新城区的建设, 说留的人认为碍眼正是不该忘却的记忆。两边吵得很凶。有一位赞成留的人说了一个理由,我听着觉得挺佩服。 他是这么说的:既然滔滔雄辩了这么久还没结果就更该留了。--就用这些与我们有过肌肤之亲的钢筋水泥来做纪念碑吧,用他们来怀念那些让我们既喜悦又伤痛,既骄傲又悔恨, 既胜利又迷惘的, 激情燃烧的岁月,再合适不过了。

  影像:楼里细节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周一至周五22:05首播,次日4:40,16:30重播

  Email至shehuijilu@vip.sina.com或shehuijilu@vip.sohu.net提供新闻线索

  相关专题:央视《社会记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