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苏州被砍伤儿童:孩子心理救治未得到重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0日15:53 新民周刊 | ||||||||
5月14日,重庆渝中区一名歹徒劫持了一个4岁女孩,从女孩紧抱身体的右臂可以看出她的恐惧和紧张 公安部门已经与医疗部门联动,以及时救治突发暴力事件中的伤者,但被伤害儿童的心理救治还没有得到同等的重视。 苏州被砍儿童回访 月月缠着妈妈,不停地闹着要吃糖,如果不是右脸上长长的伤疤,她看上去和所有3岁
距离那场伤害已经8个月了,2004年的9月11日,吴国柱闯进苏州市吴中区白云街一家叫“小剑桥幼儿园”的儿童托管所,持刀砍伤28名儿童,月月就是当时受伤的孩子之一,并且是伤势比较严重的一个。除了脸上的刀伤,小月月的左手食指第一关节受伤更严重,经过几次手术后,现在还不能完全伸直。 身体上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心理的阴影却很容易被忽视。父母们发现,几个月以来,月月表现出一些异常,他们怀疑,那次伤害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可能比预想的要严重。 “我们经常带她出门,主要是想让她多和外面的人接触,减少恐惧,但每次还没出家门,她总要问‘外面有没有坏人’。”月月的母亲明显地感觉到孩子比以前胆小了,她说,以前大人在房间里看电视,月月一个人在客厅里骑她的小单车玩,现在如果没有大人在,月月是不敢独自呆在客厅里的。看电视时,如果电视中有打打杀杀的镜头,月月也会叫着:“不要看!不要看!” 变得“胆小”几乎是所有受伤孩子都有的变化。源源是个老练的孩子,5岁,他的头上有三道刀伤,刀伤处都长不出头发。他的父亲告诉记者,他每天接孩子从现在的幼儿园回家,有两条路可以选择,其中一条要经过发生砍伤事件的幼儿园。源源在经过一次后,要求父亲不要再走那条路,因为他“害怕”。 在记者采访的受伤孩子中,恐惧心理还普遍地表现为害怕与陌生人接触。记者和源源说话,他闭口不言,在父亲的鼓励下好不容易回答一个问题,声音也小得几乎听不见。源源的父亲说以前不是这样。他说,以前源源经常到他工作的超市里玩,一个人跑进去乱窜,根本抓不着他,而且是个“见人熟”,不怕生。现在,他去超市也不乱跑了,见到陌生人很少说话。 孩子们的变化引起了一些家长的注意,但家长们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孩子,只能希望年幼的孩子能尽快将当初的场景遗忘。青青性格比较内向,喜欢一个人摆弄玩具。出事后,一家人在他面前回避谈到当初的暴力事件,希望青青能够忘记。记者狠很心,试探着问青青头上的伤是怎么弄的,青青的脸色突然变得很沉重,两眼往脚下看,小声说:“砍的。”说完,轻轻叹了一口气。一个4岁孩子的答案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他脸上的神色更像一个多虑的中年人。 青青的回答也让他的家长吃惊,8个月来,他们以为那段记忆已经被他淡忘了,没有想到,他的表述还如此清晰。第一个问题好像打开了青青记忆的窗口,当她的姑姑说到当时的情况时,他在一边好像漫不经心地插嘴说:“血还流到了嘴里。”一边指着自己的嘴角。4岁的青青还不能完整地表达太复杂的问题,他断断续续地说:“有个人的鼻子也被弄破了,是那个坏人。”青青的家长说,他们现在经常带他出去,主要是怕当初的那些印象还憋在他的心里,青青不爱说话,如果像别的孩子那样爱说,可能还好一些。 小豪就是被其他家长公认为爱说话的孩子,他也是受伤最严重的孩子中的一个,两道伤疤在左脸上交叉,头上还有一道5厘米的伤疤。小豪很“皮”,一刻不停地动,他说起当时的情景,就像在描述看过的电视剧。 记者与4岁的小豪进行了简单的对话: 脸上的伤是怎么弄的? 坏人砍的。身上都是血,头上也是。 什么东西砍的? 刀,这么长的刀。(他抬高了眉毛,两眼圆睁,两只手臂张开到最大限度) 你恨坏人吗? 恨,我要买枪打死他。 你还要去以前的幼儿园吗? 不去,害怕有坏人。 如果遇到不认识的人,你会和他说话吗? 不会。 为什么? 因为他会打我。 什么样的人是坏人? (他一手抱头,一手捂嘴) 戴帽子的? 对。 如果我戴帽子是不是也是坏人? 是的。 小豪一脸的调皮,即使在回答记者的问题时,也扮鬼脸,看不到恐惧的神色。但他的奶奶告诉记者,有时候她和别人说起当时的事,小豪会在一旁阻止说:“奶奶不要说。” 心理救治不是可有可无 记者将苏州受伤儿童的情况介绍给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杜亚松博士,他告诉记者,这些孩子正是应该及时接受心理干预的重点人群。 杜亚松介绍说,一个人经历“生活事件”后,可能受到躯体上的伤害和心理上的伤害。在事件发生当时或者短时间内,受害者可能会产生一些急性的心理症状,比如恐惧、担心、影响食欲、睡眠等等。去年苏州幼儿园惨案发生后第三天,本刊记者采访了受伤的儿童,当时一些孩子晚上惊醒,一些孩子必须要父母抱着才能入睡,这些现象正好印证了杜亚松所说的“急性”心理反应。 但暴力事件给当事者带来的心理影响往往是长期的,特别是儿童,由于认知能力比较低,儿童不容易把外界发生的事情与自己的经验进行对照,他们对一件事情的判断是似是而非的。他们有可能把对一个人、一件事的印象与其他的人、事混淆起来,发生认知的障碍。 在发生事件6个月以后,当事者仍然可能出现情绪低落、焦虑、噩梦之类的症状,这种反应被叫做“精神创伤心理应急状态(PTSD)”,据杜亚松说,这种状态发生的几率非常高。1986年,美国航天飞机失事,遇害的一名中学女教师的30名学生在电视上目睹了爆炸,半年以后,据研究,有76%的学生出现“精神创伤心理应急状态”的症状。 针对不同的阶段,应该对受害者进行不同的心理疏解。杜亚松说,在出现急性心理反应的阶段,应该给受害者安慰和理解,“他要哭就让他哭,这是一种疏泄。家长应该拍拍他,抱抱他。这个时候,语言的安慰对受害者是毫无用处的。”杜亚松强调,暴力事件在幼儿园里发生后,应该立即让孩子离开现场,避免“触景生情”。 如果受害儿童出现“精神创伤心理应急状态”,应该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比如出现睡眠障碍——失眠,情绪障碍——抑郁时,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药物。针对儿童来说,最好的办法是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摆脱这些情绪的困扰,让他们与小伙伴交流,从小伙伴中间寻找心理支持。杜亚松说,让儿童忘记经历的暴力事件几乎是不可能的,大人们能够做到的是避免谈到当时的情况,触发孩子的记忆。 “每个环节都应该有专业的人员指导。”杜亚松认为,对突发暴力事件中的受害者甚至目击者都应该进行心理干预,不能低估一件事对儿童的影响,如果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儿童受害者的心理问题有可能演变为幻想、妄想的症状,最终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注意力、交际能力、家庭关系。杜亚松说,源源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到超市里乱跑,可能就是因为他经历的暴力事件打击了他探索未知事物的勇气。 杜亚松还介绍说,前些年,针对儿童的暴力事件主要是强暴、性骚扰等,近年来,儿童在劫持、校园暴力中受伤害的情况比较严重,我们应该重视对这些在突发事件中受伤,或者目击的孩子的心理干预问题。目前各城市都逐步建立了专门的危机心理干预机构,但最大的问题是,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公安部门与心理干预机构联动的机制。 “我一般是通过新闻媒体才能知道发生了这些暴力事件。”杜亚松说,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内也设有专门针对危机心理干预的小组,但他们的工作只能在得到媒体的消息后开展。 媒体近日报道,4月30日,警方从歹徒手中救出被从杭州劫持到上海的男孩,男孩已经被刺伤;5月8日,上海警方成功救出被劫持的一名5岁女孩,女孩获救后立即被120急救车送到医院;5月14日,重庆渝中区一名歹徒用菜刀劫持一个4岁的小女孩,僵持两个小时后,小女孩获救。撰稿/黄 祺(记者)(文中受伤儿童均为化名)-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