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光环下的GDP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18:01 新世纪周刊 | ||||||||
本刊记者/程海涛 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宏观经济总量。但在一些地方父母官眼里,GDP代表的是政绩,领导的执政能力、工作业绩,甚至是升迁、调动……都和GDP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什么原因导致黄梅和汉川两地的统计敢为“天下数字先”呢?
“统计局的位置比较‘尴尬’,统计部门受当地政府的挟制,有一种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感觉。” 湖北省统计局李阳处长的一席话道出了统计部门目前面临的窘境。 “发生GDP注水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现行统计体制下,政府统计工作的抗干扰能力不强,统计数据由地方统计部门搜集和汇总上报,地方统计部门的干部主要由地方管理,经费也主要依赖地方;更重要的原因是与统计法本身不够完善有关。” 针对统计难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黄泰康在今年“两会”上表达如上看法。 众方会诊GDP “GDP注水”有着深刻的制度原因,比如GDP造假源于政绩评价的压力,地方各级人大年初通过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往往自上而下“层层加码”,结果就是自下而上的“层层加水”——“GDP注水”令各方专家学者头痛不已。 当一个地区的发展动力缺少资源、地域优势等支持,而政府官员又竭力渴望“拔高”自身地位时,GDP便被解构成了可怕的“政绩”数字。 和其他造假手段相比,“数字造假”却是成本最低廉的。一旦谎言顺利通过,获得的利益就异常可观:发财的发财,升官的升官。为此,李阳打比方说:“如果是领导贪污四个亿,那肯定是死刑。但虚报四个亿,最多就是个处分,相比之下要轻得多。”所以想要政绩的领导干部敢于“剑走偏锋”,大不了给个处分。 有人说只要取消了对官员的GDP考核,今后就没人会在GDP数字上注水了。以黄梅和汉川为例,实际情况是湖北省早已经取消“十强市”、“百强镇”的评比,从这个角度分析,GDP对于当地领导来说,也不再是一块诱人的“肥肉”了,可注水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采访中,湖北省统计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李阳对记者说:“由于地方统计部门的‘票子’、‘帽子’都攥在当地政府手中,统计工作难以实现‘去行政化’,宁可冒风险为领导分忧,也不能讲原则让领导难堪。正是这种貌似‘忠义’的潜规则,使统计造假现象屡禁不止,也使不少统计人员成了片面政绩考核的‘替罪羊’。”以黄梅和汉川为例,由于历史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的差距太大,如果上报真实数据,和往年比较,就会出现经济“负增长”,很多地方官员将“负增长”等同于失职行为,因此不得不继续沿用虚假数字掩饰。 跳出“官出数字”桎梏 GDP作为展示当地某一时期宏观经济总量的数据,总是顽强而尴尬地展示在地方官员的汇报材料中,尤其是常常出现在领导炫耀自己政绩的时刻,比如年终岁尾,比如换届选举。 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的《统计法及其需要完善的几个问题》法制讲座上,就曾指出目前统计法存在较严重的弄虚作假现象、统计体制不完善等问题。 人大代表黄泰康也认为:“我们现在实行的统计法是20多年前颁布实施的,还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对违法统计的约束和制裁力偏弱。要遏制统计数据注水,必须修改和完善统计法。” 现行《统计法》规定,企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有统计违法行为者,给予经济处罚,而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同等行为却没有处罚措施。“而随意制发统计报表、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违法行为的主体恰恰多是各级行政机关,而这些违法的主体又不受法律制裁。”李阳介绍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叶青教授对此评论说,要跳出“潜规则”的桎梏,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必须改变“官出数字”的体制,让统计工作彻底摆脱行政干预。他认为,考核政府政绩,应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重点考核其履行政府职能的情况,除此以外,现行一切与政府职能无关的指标,都应坚决废止。 目前正在进行的全国经济普查正是要让统计数据回归本来面目,为根治这一历史顽疾打造可靠的参照系。2005年国家统计局已经正式“回收”各省(区、市)的季度GDP发布权,所有数据必须经过国家统计局联审同意后统一向外发布。 汉川市脉旺镇经济的“车轮”,渴望健康运转。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