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江南时报:忧虑杨振宁筹款尴尬了科学的颜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5日13:01 人民网-江南时报

  作者:曹林

  据《新京报》报道,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近日放下教学,奔赴香港为清华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筹款。他在谈起港大李嘉诚医学院命名风波时说,如果李先生捐给自己的学术研究中心10亿元,他一定会用李的名字为该中心命名。据悉,杨振宁定出的第一个筹款目标是1500万美元,近一年来已经完成1000万美元———这位昔日
的诺奖得主,如今满口“没钱办不成事”的筹款宣言。

  新闻一出,立即有评论指出:让一个80多岁高龄的老人、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四处奔波筹款,实在有些尴尬别扭,清华应该为此感到惭愧———看到杨振宁筹款的新闻,笔者立即想起50多年前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一段监工的往事。当时,他被安排在一所正在筹建中的高校任基建办主任。1956年,当两位外国教授专程来华向张培刚求教时,他们发现,在正忙于砖瓦沙石基建工作的张身上,已找不到当年哈佛博士的那种自信潇洒了。他手中的小本子上,记载的不再是以前那让人无法抗拒其魅力的难题,而仅仅只是木材、水泥的数据。后来正如张五常教授评价的那样:中国多少年才出现一个张培刚,但是中国欠他的太多啦!

  对一个大师级的科学家来说,“筹款”与“忙于砖瓦沙石”的俗务有多大的差别呢?张当年囿于世俗事务,结果让他与诺贝尔奖越来越远,而在理性化的今天,是什么东西让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困于“筹款”的俗务,而不是专心于专业研究与国家的科技创新,从而暴殄诺贝尔之价值?张培刚当年困于砖瓦沙石,映射出一个时代科学的尴尬;同样,今天的杨振宁困于筹款,也尴尬了科学的颜面。

  更有一种实质上的不妥是:科学家搞研究本应该超然于世俗事务,这样才能保持科学的独立与客观,而让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忙于筹款,很可能给利益集团操纵科学或“借科学之名谋利”带来可乘之机。

  方舟子最近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有靠不住》一文中提到这样一件事:几年来,早就被媒体揭露为“商业骗局”的“珍奥核酸”,一直千方百计地拉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装点门面。著名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曾到大连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会议组织者告诉他们要去海滨打高尔夫球,途中车突然在“珍奥核酸”公司停了下来,车上的人被带进去参观。随后“珍奥核酸”网站上就出现了王晓东博士访问珍奥公司的报道。后来感觉上了当的王博士斥之为“无耻的骗子”。

  可见,许多公司是巴不得能“巴结”上诺贝尔奖得主的。科学家的辨别力再厉害,也比不上超级利润驱动下商人的狡猾,很容易在“筹款”中被企业套牢,陷入被利用的陷阱。

  偌大的中国,整天耿耿于怀于诺贝尔奖的缺位;清华大学,整天梦想跻身世界一流。但同时,我们难道真能坐看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忙于困于筹款俗务而无动于衷?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