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物》杂志专题 > 正文

教育专家陶宏开:品质比才情更重要(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18:02 《人物》杂志
教育专家陶宏开:品质比才情更重要(组图)

  陶宏开,1946年出生,湖北武汉人。美籍社会学家,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1984年赴美国访问,后一直在美国从事教育研究工作,2002年回国任教。素质教育实践者。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教育专家陶宏开:品质比才情更重要(组图)

在沈阳(摄影/佟鑫)


教育专家陶宏开:品质比才情更重要(组图)

在红安一中


  (文/王 菱) 2004年5月5日,《武汉晚报》头版刊出一则新闻:"谁来救救我的女儿",化名曲倩的少女罗曼因沉迷网络,被学校劝说休学。她就读的中学是当地最好的学府,她曾是一位优秀的学生。陶宏开偶然翻阅了这份报纸,多年从事素质教育的经验,令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好的个案。他拨通了晚报的电话……

  仅仅几个小时的谈话,罗曼开始承认自己错了。母亲难以相信,几百个日日夜夜的
操心,竟然不及陶教授半天的开导。为什么呢?除了感激和泪水,母亲写了一封感谢信,投到了报社。于是,《武汉晚报》又发了一篇追加新闻。谁料,一石激起千层浪,越来越多的人向报社寻求陶教授的电话号码。随后,65 个家长争取到了与教授对话的机会。

  《一个教授和65个学生》的文章应运而生,求助信四面八方纷沓而至,新闻媒体和陶教授开始发现:上网成瘾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它更反映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陶宏开的名字也渐渐传开,从地方到中央,开始被人称作:神奇的教授,"一个富有魔力的人",诸如"陶宏开教育秘诀","陶教授八大支招"等等字眼开始出现在媒体上,他的名声越传越神,全国各地的城市发来邀请函,邀陶教授异地讲课,他开始了马不停蹄的奔走……

  与此同时,全国的媒体开始聚焦陶宏开。央视的七台名牌栏目依次出马,沈冰的《新闻会客厅》走进武汉,《新闻联播》摄制组,也开始了随行拍摄;王志的《面对面》将陶宏开的素质教育推到了议论高潮……

  现在,陶宏开已经是一个公众人物,他被共青团中央授予青少年"爱心大使"的称号。

  他的身份是多样的,可以这样描述他: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美籍华人,一个海归学子,一个素质教育的实践者,一个有识的社会学家;而最新的头衔,令他瞬间成名,却又为他极不认可:一位挽救青少年上网成瘾的专家。

  初次见面,他正在接听全国各地的求助电话,才挂断一个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他匆匆望了我一眼,嘴角挤出一条直线,我想,那算是微笑,打招呼了。一等半个钟头,听得出他的嗓子渐渐嘶哑。他终于挂断电话,一边叹息说,这些父母真是太操心了!一边拉掉了电话接头。他说,没办法,只能如此,不然一整天就没空做其他的事了。

  他看人,看问题,都是一针见血,偶尔令人难堪,却找不出反驳他的理由。所有他帮助过的孩子们,对他有一个共识:陶教授待人真诚,平等。他说,这是他一生中得到的最好评价。"与才情比较,人的品质是第一位的。一个人对人要真诚,如果他老是说假话,我是不会和他交朋友的,这样的人也不愿和我来往,因为我太直率,一语中的,会让他难受的。"他很善于与人沟通,言谈高兴时,他会神采飞扬,说到令他生气的话题,他照样毫不掩饰地蹙眉拍桌。人说四十不惑,陶教授今年59岁,却依然保持着一种真性情,谈吐之间流露出一股勃勃生机,绝不做老气横秋的夫子态,难怪与他交往的朋友,都说他是一个可爱的人。

  "曝光,出名不是我想要的"

  上午11点,陶宏开家中。

  一张小圆桌上,各地来信高堆一处:拆开的,半拆的,打着封条的。他坐一旁,一只手拿着话筒,一只手翻开信件,眼耳舌没一处闲着。成名打乱了陶宏开正常的生活。

  "我不想成名。为钱?这项工作基本免费。出名只是一个偶然。现在都有误会,去哪都称我是戒网瘾专家,我说这是胡说八道!我的事业是搞素质教育。国内国外,十几年来,我一直从事这个工作,罗曼并不是我第一个挽救的孩子。我现在把主要精力放在媒体采访上,因为我觉得它有用,它能提醒社会都来关注和重视孩子的成长。"

  陶教授已记不得,至今他做了多少场讲座。多的时候有4000人参加,少的时候也有几百人。翻一下陶教授的日程表,每个月都有出差讲座,少则一二天,多则四五日。从青岛到银川,从沈阳到成都,一个接一个,排得很满。陶宏开一个人怎么能满足众多家长的需求?他开始联合各地的媒体招募志愿者。

  "这些志愿者包括大学生、教师、医生、职员等等各个行业的人。我要求志愿者的素质水平高,所有录用人的简历,我都要亲自过目,仔细挑选。选来的人,我给他们做短期培训。"

  陶宏开是个实际的人,关于未来工作的开展,他说,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下一步干什么,我还不知道。只知道,必须做好眼前一轮又一轮的巡回讲座。

  小阮,一直照顾着陶教授的日常起居。他说:"电话线要拔了,才能安静。每天前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用尽各种办法,堵了门就是不走……"正说着,门铃就响了,开门一看,是楼下的邻居。原来见不到陶教授的人,竟用心良苦,恳求了邻居,找上门来说情。

  陶教授幽默地说:"现在,我做的工作多少有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感觉。还是那句话,曝光,出名不是我想要的。我真正想做的工作是素质教育,戒除网瘾只是素质教育一个小的部分,我想成立一个华师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是教师的摇篮,如果老师自己都不懂素质教育,怎么去教学生呢?我在国外从事教育工作18年,没有一个孩子是因为上网问题来找我。而它在中国却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回国后,到处所见住宅区是越来越豪华,高楼比比皆是,但是人们的精神匮乏却相当严重,尤其是孩子。

  "兰州有两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为了390块钱的上网费,老祖母不给,就用砖头把她砸死,推下山坡后,还布置了现场。最后锒铛入狱时,居然很自豪地说,这是我做的!为这件事,我都哭了!两个孩子丧失的不仅是理性,而是人性,这不单单是网瘾的问题!胡锦涛主席提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目标非常好!我认为,达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整个社会的道德需要重建。"

  陶宏开的心情是急切的,在一份报告书里,他这样写道:目前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非常严峻,如法纪观念淡薄,自私狭隘,沉溺玩乐,缺乏健全人格等等,它亟待重视,急需解决,刻不容缓。孩子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我希望所有的家长们,政府部门,全社会都来充当合格的引导者,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崇拜父亲

  在陶教授家中,有两样东西十分显眼:一架气派不凡的黑色三角式钢琴,它拦腰巧妙地分隔出客厅和餐室;一个镶饰黑边的大幅人像,照片上的人,眼神沉着刚毅,严肃的气质跃然而出。它端正而显眼地摆在电视机上部的饰台上,他就是陶宏开的父亲陶刚。

  "我的父亲是一个老知识分子,那辈人的身上体现着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气质:忧国忧民。这种精神对我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五六十年代,他在省计委负责全省的基本建设工作。每次回来,神情总是忧心忡忡,他常说,'中央的政策是好的,每年拨到湖北省的钱,规定得很清楚,百分之几搞农业,百分之几搞轻工业,百分之几搞商业……可是这个省长说拨一点过来,那个厅长要一点过去,最后不知都干了什么,只好年底报表造假。'他当时非常忧虑。"父亲是陶宏开最崇拜的人。"他对孩子既慈爱又严格,他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他那样的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1946年,陶宏开出生在一个子女众多的家庭里。他的母亲生育了八个子女,四男四女,陶宏开排行老三。在母亲的记忆中,这个老三从小就乖巧聪慧,讨人喜欢。86岁的陶母,谈吐自如,思维清晰,陶教授说,母亲年轻时美貌如花。老母亲心中至今还有一个难忍的痛:"三年自然灾害中,天天吃大麦粉,窝窝头,我记得宏开弄了一大碗,端了一边,吃得津津有味。我看得心里真难受,就对他说:这不是什么好东西,别吃那么多。他说,妈,没事,这样可以吃得饱些。"

  陶宏开五岁上学,成绩一直是排在前头的。他喜欢唱歌绘画,乐器也玩得很好,钢琴第一,风琴第二。其实,他从未正儿八经地学过琴谱,他的琴艺全是自己偷偷学的。上中学时,他喜欢上了钢琴,家中没有,他便到水果湖一小"侦察",发现哪个有钢琴的教室窗子没有关好,便翻窗入室,过一会琴瘾。

  1964年,陶宏开从水果湖高中毕业,准备高考,他当时的志向是:要么考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要么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他渴望做个外交官。

  父亲的一个哥哥,解放时到了台湾,是国民党的中将。班主任说,成分不好的孩子,高考是没希望的,除非报考政治条件要求较低的师范学院,或许能被录取。陶宏开想,既然不能实现理想,不如去做农民。那时中央号召学习邢燕子,青年带头到农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接受自我改造。"那时,我们信奉国家说的一切都是对的,既然我们家出身不好,肯定错在自己,必须脱胎换骨地改造。" 陶宏开说。

  由于父亲的坚决反对,陶宏开1964年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外语系。

  红安一中的音乐老师

  对于青年陶宏开而言,命运一直在跟他捉迷藏:他想报考中央音乐学院,命运安排他进了师范大学;他想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时,被下放到农村当农民;而当他真正想做一个新型农民时,他又回到了人生的起点:执笔教书。

  1968年,陶宏开大学毕业。按照要求,华师的毕业生75%到军垦农场,10%老弱病残照顾到国营农场,15%的大学生插队当农民。"当时,我的父母因为政治问题都被关了起来。我想,自己也没什么远大前途可言,干脆到最苦最差的地方去,当农民,看谁还能再说什么!"于是,陶宏开插队去了黄岗地区红安县的郑家畈村。

  1970年的春节,县里通知陶宏开等一批插队大学生去参加一个座谈会。去了才知道,红安县当时急需一批中学教师,上午填了志愿,下午便要公布分配方案。

  陶宏开知道自己出身不好,没指望分到更好的中学。中午,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陶宏开发现走廊上有一架破钢琴,他兴奋极了,发疯般地敲响键盘,扬起嗓子唱起《智取威虎山》里的《朔风吹》。

  下午公布结果时,陶宏开目瞪口呆:他竟然被分到全县最好的中学--红安一中。

  1970年到1979年,陶宏开从初中到高中,不断循环带班,一共带了三届。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他日后从事素质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年那个出名的干部子弟班,可以说是他第一个教育成功的典范。

  那是初中部最有名的老大难班,学生全是县委干部的子女。陶宏开接手之前,即使上课用高音喇叭,也无济于事,窗内窗外,学生们照样爬进爬出。后来,陶宏开把它变成了全县有名的模范班。

  刘新安现在在武汉722所工作,48岁,当年正是这个班的学生。这次,他特地赶来看望自己的老师。他回忆说:"从1970年到1974年,陶老师一直是我们的班主任,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他的课,有东西可学。他从不在乎当时所谓政治第一的口号,他要求我们德智体全面发展。他教给我们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还有许多学习方法。除了音乐,他还教英语,语文。尤其是古文,他讲得真好!特别是荀子的《劝学》篇,他送给我的《荀子》,至今我还保留着呢。"

  1978年陶宏开报考了武汉大学著名史学家唐长孺先生的研究生。虽然通过了初试,还是因为政审问题,被淘汰下来。

  放弃,不是陶宏开的性格。第二年,他的母校华师的历史系也开始招生,他又报考了。尽管当时只有两个招生指标,但这次陶宏开志在必得。遗憾的是,父亲再也看不到他的入学通知书了。1979年1月26日陶宏开的父亲去世。 拿到通知书以后,陶宏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父亲的墓前凭吊。

  出国留学

  章开沅先生,著名历史学家,作为陶宏开当年的研究生导师,对这个年龄偏大的学生,印象极好。

  "他是我们第一届招来的研究生。尽管本科学的不是历史专业,但他的优势是英语好。当时,历史所里有许多外文资料需要翻译,外事联络也比较频繁,常有各国的高端学者来做访问。我要求自己的学生能直接从事对外交流,这恰好是陶宏开的长处。那时一般学历史的学生,英语都不太好。可以说,这是招收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还有一个特点:和学生的关系非常好。许多红安一中的学生,除了平常的学习外,品格、婚姻问题都会向他请教。我一直认为,教师要有一种基本素质,即一种爱学生的本能。好的教师是真正关心喜爱学生的,不然,你不会是个好老师。"

  陶宏开为人热情,有才艺,来往的中外学者都很喜欢他。其中,有一个叫麦克(化名)的,来自美国名校密歇根大学。作为中美学术的高访学者,他是带着博士论文的题目来做中国史学研究的。他和陶宏开的关系很好,除了生活上对他的照顾,陶宏开也是他寻找学术资料的得力助手。回国后,麦克的论文很快通过,并得到学术界的好评。

  麦克没有忘记老朋友,随后,他在密歇根大学申请了一笔奖学金,为陶宏开争取了一个去美国进修的机会。1984年8月,陶宏开去了美国,一别就是18年。

  在美国,作为密歇根大学的访问学者,陶宏开关注的是中美教育文化比较研究。此后在美国纽约,他长期担当着"华策会"( Chinese-American Planning Council Orgnization)一个教育部门的负责人。这是个半官方机构,它以国会拨钱,私人捐赠的方式,主要帮助华人适应美国社会。他们还开展了许多教育项目,包括素质教育、天才教育。陶宏开负责其中的一个教育部门,结果越做越好,招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有了足够的名气后,他便独立开班,专心从事素质教育。在国外的十几年,陶宏开积累了丰富的素质教育案例,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的实践者

  对中国父母而言,为培养一技之长,家长请人教孩子绘画,琴艺,舞蹈,书法。对于这种现象,陶宏开认为,这些技能培养只是素质教育中一个很小的部分而已。何谓素质教育?陶宏开说:

  "其实,素质教育(英文Quality Education)一词,意译于美国。在美国没有素质教育这样的说法,但有对于特殊儿童的培养机构,比如天才教育。在中国,素质教育的说法实际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来。中国和美国教育的差别,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美国教育以学生为本,中国教育以老师为本。譬如,美国12年的义务教育不用交学费。八小时的课堂学习很自由,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可以是一个小聚会,墙上挂着画,桌子不必摆得整整齐齐。老师的角色是个引导者,他会挖空心思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国的教育旨在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认识自己的能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在美国,几乎没有上网成瘾的青少年。为什么呢?这就要看孩子上网都在干什么。美国的教师很少留给孩子们课本作业,常常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题目:比如,比较美国各州鸟的生活方式有何不同。学生们会十分活跃地上网查询资料,收集证据。而中国的教育相比之下较为呆板,它没有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而是必须依照老师和书本的要求,按部就班,针对考试。对于作业出错的学生,老师最典型的做法,就是抄课文,十遍,二十遍……"

  对于素质教育,陶教授的定义是:人们对社会各方面事物的正确认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素质教育具体分为三个部分:心理素质,专业素质,综合素质,这三个素质缺一不可。心理素质包括思辨能力,自控能力,自我平衡能力;专业素质则涵盖着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基础知识,还有熟练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它包括适应社会的能力,创新实践的能力,社交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其他各种技艺方面展示的才能。

  "与其问中国是否有素质教育,不如来探讨中国开展素质教育会存在的问题。我把这些问题归纳到三个方面:家长,学校,社会。社会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压倒一切的任务是发展经济。那么教育隶属于上层建筑,它理所应该与经济基础同步发展,如果只提倡经济发展,不重视教育改革,孩子们会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吗?首先,家长与孩子之间存在的鸿沟是史无前例的。比较现在的父母和孩子,他们成长的经济环境和文化氛围差距有多大?成长在毛泽东、邓小平年代的父母们无法领略互联网、全球贸易带来的社会变化。短短30年间,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社会成长的速度。有多少家长能够理解,孩子每日接受的信息量,会对他们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影响?其次,中国父母大都成长于多子女的家庭中,而他们的孩子却是独生子女的环境。多子女的家庭形式由于孩子间的争宠心理,而发展了竞争意识,父母处事大而化之的教育方式,也为孩子保留了独立思考的成长空间;而独生子女习惯了父母所有的给予,他们不懂生活的艰难困苦,除了书本知识,他们几乎很少参加社会实践。因为父母操心了一切,他们大多不知道:前途是什么?

  "除了家庭,学校是孩子惟一的活动场所。它又带给了孩子什么呢?枯燥的应试教育迫使学校重教书而非育人。不管哪个年级,基本都分普优班,结果是学习越差,越需要帮助的学生越遭到学校的排挤,这些失去了别人帮助的孩子,最后就会厌恶学习,开始逃学。反过来看,是否分数好的孩子,都在全面发展呢?事实是,他们中的许多孩子仍然存在适应能力差,心理能力差的问题。

  "另外,中国的教育大多是知识的堆积。大量的知识没有让孩子在实践中得到理解,因此许多孩子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学会自己成长。举个例子:有一位电台的负责人告诉我,他多么爱孩子,家中所有物件的尖角都被仔细地包裹起来,就是怕孩子会撞伤。这是何其愚蠢!这种爱孩子的方法,不会让孩子懂得为什么走路应该小心,注意坑洞,不能乱碰,他摔倒了,还不知道为什么!家长以为这是保护孩子,恰恰相反这是最大的伤害:孩子不能真正地长大,去适应社会。"

  陶宏开认为孩子犯错,首先要责备父母。"孩子成长第一步的老师就是父母。父母要做孩子的引导者。孩子做错了事,不能简单地训斥和禁止,你必须告诉孩子为什么。当孩子开始信任家长时,他便会敞开自己的世界,坦然讲出他遇到的种种问题,而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分析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是很愿意接受的。"

  吴穹,被挽救的上网成瘾孩子中的一个。他对陶教授的印象颇耐人寻味:

  "刚见他时,我没想跟他好好谈话,就是要气气他。可是他却让我挺吃惊:一来他穿着简朴,我一直以为教授理应穿得很好;二来他没有架子,记得他有一个举动,进门换鞋时,他亲自为我拿来拖鞋。一般的老师对待学生,都是命令式的,连顶嘴都不允许,何况是教授?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我是个没希望的孩子,他和我却是无话不谈,从音乐到历史、战争,他知识渊博,我相信他会让我受益无穷。现在我有什么问题,第一个就会找陶教授商量。"

  2002年,陶宏开回国。他再次回到华师,成为管理学院素质教育的兼职教授。在他自创的歌曲《海归学子》中,有这样两句歌词:海归儿女放下异国的行装,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说,搞素质教育是他毕生的使命,做一个对得起家长,对得起社会的老师,是他的愿望。他把院里给的那份工资,设立成奖学金,鼓励学生上进。他一贯认为学生应该先学会做人,再做学问。

  陶教授的理想恰好对应了章开沅先生对他的评价:"仅把教师职业作为一个谋生手段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教育家。素质教育不是一个新问题,终极关怀、社会关怀、人文关怀这三个概念,对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很多人都搞素质教育,却没有人像陶宏开一样身体力行。"

  而陶教授对自己的评价则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就是对人宽,对己严。但是这个宽的底线是不能犯错误,这个宽,是比我对自己的要求宽。怎样严呢?(他一指身上样式别致的毛衣)猜猜多少钱?才2美元,买的旧货,我无所谓。但是我要住好房子,买好钢琴,这个是我的爱好,我的基本要求。"

  相关专题:《人物》杂志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