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燕赵都市报:端午焦虑是民族文化彷徨的缩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1日14:01 燕赵都市报

  作者:岳建国

  和春节等传统节日一样,每逢端午节,上了一些年纪的人都会对记忆中原生形态的端午节被逐渐淡漠和异化表示焦虑和遗憾。过去的白粽没有馅,人们吃得有滋有味;现在的粽子五花八门,人们却越来越吃不出“味道”。物质上的繁华掩盖不住精神上的荒芜,留住端午文化,留住我们的传统节日,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共鸣。

  这种焦虑和遗憾毫不做作,非常真诚。但问题是:如果我们真的唤回了完整的、原汁原味的端午节,年轻人会接受吗?他们不能接受,其原汁原味还能延续多久?在笔者看来,“端午焦虑”现象不是一个简单的粽子问题,而是我们长期处于彷徨状态的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

  端午现象是复杂的。你说它发扬光大了?不,许多人说它已经到了必须“抢救”的地步了;你说它日渐式微?不,粽子的产业越做越大,种类、品牌越来越多;你说端午的所有符号都应该保留?不,某些符号在新的时代也许就有些狭隘,某些仪式(如用雄黄洗眼)并不符合科学、卫生的现代文明理念,对其改革很有必要;你说应该改革吗?但改革的实践却是公众跟着追求资本最大化的商家走,人家指哪儿咱去哪儿,任其折腾,结果是,商家在天价中赚取暴利,使粽子成为“月饼第二”,成为买者不吃、吃者不买、和高档烟酒一样伤害社会公序的特殊产品了!

  端午节陷入这样的境地,显然有更大的文化背景。端午节是中国长期农业社会的产物,农业社会的许多缺陷都会附着在它的身上,到了目前,它的许多理念和外壳已与工业社会格格不入,因此,对其“改革”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但究竟怎样改呢?这就是问题了,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树立起统一的、社会普遍认可的文化价值(或信仰)评判标准。具体地说,西方发达国家的节日文化、宗教国家的节日文化等,我们不认可;某些经济非常落后的国家,我们也不认可,那么,谁是我们的参照物?我们准备建立什么的节日文化?大家心里没有底,仍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只好跟着感觉走。结果,不知不觉中让投机的、物质的商人做了我们打破传统、建立新节日的精神向导。

  其实,我们在民族文化上的彷徨现象不只表现在传统节日上,在发展教育、市场监管、惩治腐败等方面都有所体现。这个问题不搞清楚,“端午焦虑”以及与此类似的问题,就永远不会有多数人认可的结论。

  推荐专题:端午节

       湖南保卫端午节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