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美国普利策奖委员会执行官作客新浪聊天实录(5)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1日20:58 新浪网

  主持人小马 : 我想可能是Sig Gissler先生没有特别明确我们刚才那个问题,刚才问的不是战争的残酷性,而是报道的深入程度是否和军方或者官方的影响有关。

  Sig Gissler : 美国的记者在报道的时候,他们也是有责任去质疑或者是去问政府。每个国家官方会有官方各自的见解,但是记者他的责任并不一定是通过官方得到你的信息,记者的报道更全面,你要客观,这是作为一种开放媒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主持人小马 : 我想普利策评奖的时候这个原则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所参评的奖项里面是否自由报道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谈一谈关于2005年的普利策得奖的另外一个网友的问题。

  网友:两大报平分秋色,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能不能简单谈一谈两大报纸的异同。

  Sig Gissler : 两家都是非常优秀的报业集团,但洛杉矶时报更多关注于加州这个地区,但是纽约时报它有双重的责任,一个报道纽约当地的新闻事件,再一个报道全国性的新闻。在过去的这几年当中,不管是洛杉矶时报还是纽约时报,他们在报道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

  主持人小马 : 您指的改进和提升指的是哪方面?

  Sig Gissler : 洛杉矶时报这几年来,向普利策奖的评委会展现了他们全方面的一些能力,特别是说在专题报道方面,还有在艺术评论方面等等,他们的报道都非常优秀。今年洛杉矶时报赢得了普利策奖当中比较有份量的一个奖项,就是公众服务这一部分奖项,揭露洛杉矶当地一家医院一些非法的行为,在国际报道方面,洛杉矶时报关于俄罗斯的报道也赢得了奖项。纵览过去这几年当中,洛杉矶时报在普利策所有奖项当中都有非常杰出的表现。

  纽约时报继续它领先的脚步,持续的比其他的报业集团赢得更多的普利策奖。

  主持人小马 : 不知道Sig Gissler先生是否知道,我了解的中国新闻的工作媒体,特别关注的应该是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

  陈婉莹 : 有一点值得注意,纽约时报今年拿奖的记者,他是因为国内新闻报道得奖,他是一个老记者,1950年出生,今年55岁,去年“危险的工厂”,也是纽约时报拿奖的记者,他是1945年出生的,今年60岁了。这反映了在美国做记者可以作为一个终生的追求,作为一个终生的行当,跟在中国,在香港都有点不一样,好多记者都是年轻人,我看到现在有些媒体、记者都说要25岁以下的,我想有经验的记者也是非常宝贵的。

  主持人小马 : 陈院长你说到这个情况,有网友一开头就在问。

  网友:请嘉宾对比中美两国新闻媒体的异同。

  主持人小马 : 这点太大了,请陈完长谈谈您所了解的香港、内陆比较优秀的年轻人,他们为什么到了一定岁数就离开了记者这个行业?

  陈婉莹 : 可能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跟媒体的生态有关系,大家都知道作记者是很苦的,要付出很多,往往在个人生活上或者在工作环境上回报比不上,不说个人的待遇等等,在工作方面的进步或者发展还是比较有限,社会造成这样一种观感,做记者是年轻人的事,但是你要做好新闻,有水平的,你是要做研究的,你是有学问的,你要有人脉的,要有很好的判断,不是到处跑,跑得快就是一个好记者。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希望我们对新闻工作者的传媒生态有所改进,能把一些非常优秀的记者,让他们能把新闻工作作为一个终生的追求,不是你25岁、30岁改做编辑或者做管理。

  主持人小马 : 您自己做教学,同时也做记者,而且对我们所说的现实情况应该非常了解。给我们一个稍微乐观点的预期,大概什么时候或者什么样的环境我们就会出现敬业终身记者这样的职位或者这样的人员?

  陈婉莹 : 也不是没有,但是不多,很难说什么时候出现,我想需要大家的努力,大家共同关注、支持这个行业。

  主持人小马 : 也问一下Sig Gissler先生,你对中国新闻业的了解有多少?是什么样的印象?

  Sig Gissler : 我觉得美国的新闻业一个特别好的传统,就是一种新老结合的传统,今年华尔街的得奖者来自华尔街日报,赢得的是评论奖和批评奖,翻译成中国名字朱·摩根斯坦,72岁,其他一些获奖者也就三十来岁,我认为吸引年轻记者继续走下去的原因,他们能够做一些更深入、更有趣、更有挑战性的报道。如果这些中国的报业集团或者是媒体,能够给年轻的记者多一些机会去报道那些更深入的,更有挑战性的报道,那么我想年轻的记者会继续走他们新闻报道的道路。金钱和收入确实非常重要,但是去做更有趣和深入的报道才是更有趣的。

  陈婉莹 : 我再补充一下:做记者投身新闻还是有点理想的好,要是想赚钱在那就做别的事情好了,如果能在专业里面有所发展,能做有意义的事情,为社会做点贡献,那个是对新闻记者一个大的鼓励,也会鼓励他们年轻的记者走下去。

  主持人小马 : 因为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刚才提到的Sig Gissler先生对中国传媒界的了解和印象。

  Sig Gissler : 我很难笼统的概括对中国传媒的现状,这几天经历给我一个印象,很多人都很乐意去做那些有难度、有深度的报道,给我的印象,他们非常有活力,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还有一些对他们的任务,感觉更严肃、认真。

  主持人小马 : 这是这几天接触的结果,举个例子,大概6月9号南方周末有个记者采访了您,您对那个记者,他所代表的南方周末的水准如何评价?

  Sig Gissler : 如果我能阅读他的报道,我能够读中文,我通过看了他的报道之后,我就能够更好了解他是不是一个好的记者。

  陈婉莹 : 我在汕头大学跟Sig Gissler去了上海,Sig Gissler跟记者座谈我也在,给大家印象都很深的,记者都有准备功课,都有做一些研究来谈,也提到一些比较深入的问题,我想这个是很好的,其实我们可以问问Sig Gissler,他十年前来过中国,他来之前我们也在电邮里面交流很多,可以问一问他这次来中国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Sig Gissler : 我感触最深的是中国经济增长这么迅猛,我读过这方面的报道,百闻不如一见,我所满眼看到的都是那种特别的积极向上的东西,特别是我跟一些个学生和记者进行谈话的时候,他们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他们那些的激情、能量和乐观的精神,对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很多的中国记者和学生都在学习英文,他们都是双语的记者,当我回到哥伦比亚大学的时候,我会鼓励我更多的学生来学中文。

  主持人小马 : 我们非常感谢Sig Gissler先生和陈院长接受我们新浪网和网友沟通的邀请,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到了,还有很多问题想谈,但是我们留到下一次,希望下一次来能够谈更多的内容,而且我们也相信下一次来你会有更大的惊讶对中国。

  我们也感谢在线的网友的支持,一个半小时,希望大家能够从这样的沟通中获得你们想要的资讯。感谢你陈院长。

  陈婉莹 : 谢谢。

  主持人小马 : 希望有一天您到我们演播室里作客,而不是通过电话连线。

  再次谢谢两位翻译的努力,谢谢。各位网友,我们下期新浪嘉宾聊天再见。

[上一页] [1] [2] [3] [4] [5]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