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人物周报:三岛牌照妖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4日19:03 时代人物周报 | ||||||||
凌三六 三岛由纪夫,在我心里是有特殊重量的作者,小说写得实在漂亮!仅凭《金阁寺》开篇第一章,就把小说世界里连滚带爬的芸芸众生震出个丈把远!更不用说接下来的第三章,套用鲁迅先生的话——“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第三章的开头,以1000字写了这么件事:父亲的一周年忌辰到了,“我”想起了一
“这双掌,至今我仍记忆犹新。那是双无与伦比的巨掌。它是从我背后绕过来,突然捂住我的眼睛,把我所看到的地狱遮盖起来了。这是来世的巨掌。不知是出于爱、慈悲还是屈辱,好歹即时中断了我所接触到的可怕的世界,并将它完全埋葬在黑暗之中。” “我向这双巨掌微微点了点头。父亲从我小脸的颔首,立即明白我是谅解和同意了。然后父亲将手掌移开……手掌移开以后,我如实地按照手掌的命令,继续坚持闭上眼睛,直到清晨室外令人目眩的阳光透进了我的眼帘。我通宵达旦未能成眠。” 原谅我有文必录,无论如何,这都是现代小说里极其动人的篇章之一。 对三岛,人们的态度也是分化两端的,喜欢的近乎朝拜,互联网上的中国三岛迷虽不及村上迷来得多,但迷恋程度绝对令人瞠目,三岛对他们的影响早已跨越生活方式,直逼到心灵及审美的层次。作为人,三岛当然不是盏省油的灯,他切腹啊爱慕同性啊组织"盾之会"啊,都足令国人侧目乃至产生生理厌恶,然后这种厌恶又直接影响对他作品的评价。三岛评价的两级分化,我想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国度。 然而,阅读国人的评价,尤其那些掌握话语权的作家评论,我得出一个结论:当代中国的文学审美,处于绝对的初级阶段,标志是理解的庸俗与理解的错位。 比如,莫言在《三岛由纪夫猜想》中推出他对三岛的8大猜想:1、三岛是一个内心非常软弱的人;2、一个在性问题上屡遭挫折的人;3、他的软弱性格在他接触女人时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4、他自己也不愿说清楚《金阁寺》里的金阁象征着什么;5、写完《金阁寺》后,他已经落入了平庸生活的圈套;6、他也是一个看重名利的人,远没有中国旧文人的那种澹泊心境;7、临终前他是很犹豫的,他不想死,他很爱这个世界,但口号喊得太响了,不死无法向世人交待;8、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不能看到他死后的情景,他一定百千次地想象着他死后举世轰动的情景,想象着死后他的文学受到世界文坛注目的情景。 不客气地评价一下莫言的评价,1陈词滥调,2、3三八,4、5废话,6、7、8以己度人。从这8大猜想里,我只看到一个女兮兮的小市民,看不到一个对生死与美有自己体悟的真正的男作家。 “以往,很多人都是这样教育我:形式是次要的;相对于内容,形式应该也必须是次要的。阅读《金阁寺》之后,我想,会不会是因为形式本身的难度和高度而使得人们误解了它从而轻看了它?……但是,当把形式放大到覆盖一切颠覆内容时,容器本身也就丧失了容纳之器这一意义。形式感其实就是一种分寸感。”这是女作家洁尘《三岛由纪夫与金阁寺启示》一文的主要观点。 依我看,《金阁寺》是一个主题先行(中国作家最喜欢的!)的典型文本,但三岛以他超强的刻画力,自省式的思辨力(相比于昆德拉哲学社会学式的思辨,三岛是以突出的直觉能力将思辨转为可感的对称细节),将观念埋于大量复杂的极其文学化的细节中,且不失紧张感。我以为这才是“小说味”十足的观念,或者,所谓观念小说只有如此才得以成立吧。所以,我完全看不懂洁尘在说什么,她恐怕并不了解对小说而言何为形式何为内容,她似乎本末倒置,已不仅是理解的错位了。 我想,从对三岛作品的解读中,大概可以比较公允地测评一个国家的文学程度,他又不是萨德。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