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决策》杂志专题 > 正文

我国沿江四大城市群直面未来20年人口增长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5日18:21 《决策》杂志

  本刊记者 翁仕友

  有专家估算,2030年前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城市化率将达到60%。也就是说,到时城市人口将比现在多出近4亿,达到9亿。

  多出4亿人是个什么概念?

  上海市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告诉《决策》,要容纳这4亿城市人口,等于要造20个上海市,80个广州市,100个南京市,或400个100万人口的城市。而要在短短的20年里做出这样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因为截止目前我国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才37个。

  “这就是要建设城市群的问题”,郁鸿胜认为,要重视城市群的发展就不能不提沿江城市群。目前,我国沿江城市群主要是在重庆、武汉、南京、上海这4个沿江中心城市基础上建立起来。有长江流域四艘“航母”之称的4个中心城市能不能担当起崛起沿江城市群的重担,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在各自谋划。

  三大战略效应下的重庆

  “两头热,中间冷”,这是目前沿江城市群发展现状的真实写照,“两头”指的是重庆和上海,“中间”指的是武汉和南京。流域经济专家认为,重庆的“热”得益于直辖市政策、长江经济带开发和西部大开发这三大战略。

  重庆是一个有着特殊市情的城市:直辖市的牌子、中等省的构架、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1997年,重庆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之后政府启动建设了大量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搭建了城市发展的“骨架”。两年后,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西部重镇的重庆与其他西部城市一道享受到了中央政策支持的“甘露”。

  由于有西部开放的桥梁,重庆与上海等其他沿江城市联系比较多,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同时,重庆与发达地区官员交流的传统,又让重庆人思想观念转变很快。

  2001年10月,曾在上海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兼经委主任的黄奇帆,担任重庆市副市长,分管经济。有“资本市长 ”之称的黄奇帆到重庆一番调查后,于次年公开发表讲话说,现在的重庆相当于10年前的上海。有媒体将黄奇帆在重庆的作为形象地说成“黄氏奇功”,观察家认为,黄氏的思维与作为带有很多“上海痕迹”。

  在三大战略效应下,重庆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城市以每年20到25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据悉,重庆已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新出炉的《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纲要》已经通过建设部审查,目前正报国务院批准。按照规划,重庆都市区面积将由2737平方公里扩大到5473平方公里,到2020年城市人口规划达到930万。

  同时,重庆将通过大力培育主城都市发达经济圈、成渝经济走廊、三峡生态经济发展区三大经济高地,在长江经济带中进一步发挥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战略区位作用。为实现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战略目标,重庆将在2020年以前重点打造 “三个中心、两个枢纽、一个基地”,即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形成交通枢纽、高新产业和制造业基地。

  但是,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研究部负责人沈玉芳教授认为,重庆发展也存在问题,它除了主城区以外,周边地区比较落后,有两极分化的现象,三农问题是重庆身上的一大“包袱”。经济的发展基本处于“小马拉大车”、“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状态。同时,重庆市还担负着开发三峡库区的历史重担。

  如今的重庆不仅搭好了城市发展的“骨架”,它还拉开了发展的“架势”。很多受访者认为,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节点城市———重庆自身“热”,必定带动整个长江上游沿江城市群的“热”。

  武汉城市圈发力

  有“华中之中”、“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的发展被认为是振兴长江全流域经济,带动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命脉”所在。建国后,特别是在“一五”计划中,武汉成为国家重点照顾的对象,但是在随后的几十年历史里,武汉沉寂了。

  武汉市政协副主席郭友中告诉《决策》,建国后武汉丧失了20年的发展机遇,“二五”、“三五”计划时期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基本没有布置工业,武汉丧失了计划经济下的10年。“六五”、“七五”计划时期,实行沿海开放政策,投资、布局东移,武汉又丧失了重要的10年。

  沈玉芳则认为,武汉的“掉队”跟农业经济成分比较重,计划经济成分比较深,很多干部观念不够开放有很大关系。为此,有学者建议,武汉和南京两城市要恢复与上海的沟通与合作,而要开展这种合作,发挥长江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在利用长江上,武汉有过光荣的历史,知名港口城市武汉曾有“东方芝加哥”之美誉。

  2003年11月,一项关系武汉乃至湖北崛起的计划出炉———携九城之力,建设一个以武汉为中心,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即“1+8”武汉城市圈。这个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武汉城市圈指的是以武汉为龙头、由周边1 00公里范围的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和潜江市等8城市参加的华中城市圈。

  武汉正在发力,武汉城市圈将改写沿江城市群“中间冷”的局面。

  在武汉市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温强洲看来,武汉城市圈仅仅是建设大武汉城市群的第一步,大武汉城市群的建设需要分三个步骤,且要逐步推进。

  第一层是强自身、带周边,武汉只有首先强化自身经济实力才能够带动周围的8个城市,在武汉城市圈中,武汉的首位度特别高,但武汉首先要解决与周围地区经济联系并不十分密切的问题;第二层是两小时交通圈的概念,城市群的范围可以扩大到湖南的岳阳、江西的九江、河南的信阳等;第三层是扩展到中部的广大地区,包括长沙、南昌、合肥,还可以通过京广铁路北上连接郑州等。

  温强洲所长告诉《决策》,建设一体化的城市群首先要破行政关,目前以交通建设为突破口最见成效。据了解,武汉已提出将在两年内建成7条高速公路。同时,武汉铁路局也于3月18日挂牌,这对武汉乃至湖北的铁路运输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南京都市圈自我救赎

  作为长江中游的重要城市,南京市有六朝古都之称。在近代历史上,南京也是一个有特殊地位的城市,但是现在,它正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由于地理因素关系,南京处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过渡地带,城市周边地区有大量落后地区。就“南京一小时都市圈”来说,南京已经吸附了安徽的马鞍山、芜湖、滁州等地,南京的优势地位明显。但是,放在整个长三角来看,南京有被边缘化的趋势,上海这个长三角的龙头已经吸附了苏锡常地区,自家兄弟苏锡常的注意力并不在南京。

  同时,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其他原因,南京在经济合作上与上海的联系较少。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的一位专家在综合分析了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44项指标后认为,南京是一个三类城市。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南京还有一个难言的隐痛,那就是在省内的首位度低。

  对于南京来说,要做大南京都市圈首先要苦练“内功”。

  南京市发改委规划处祁处长告诉《决策》,南京下一步面临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问题。而南京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一个可取的途径就是跨江发展,因为南京是江苏省沿江8市中唯一个跨江分布的城市,江北面积占全市面积的1/3。

  目前,南京70%的产业布局在沿江。沿江发展的南京产业布局,今后将沿着两条发展轴心延展,东西沿江是主轴,南北向的高速公路、铁路等快速通道沿线是另一条轴线,两条轴线形成一个“十”字形。

  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处肖旭光介绍说,南京化工园是国家的重点布局,化工、钢铁将是江北产业的重点,江南主要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汽车等产业。在南京江宁开发区,福特公司50万台汽车发动机的项目已经上马,据说还要上马汽车生产线。有专家估计,如果能上马汽车生产线,到2010年,南京汽车生产量一年将达到70万辆。

  江苏省沿江开发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爱平告诉《决策》,南京做长江的文章还有另外一个想法。南京距长江口岸吴淞口很近,交通部三期长江航道整治完成以后,10万吨船可以满载抵达南京。实际上,长江南京以下沿江港口具有远洋海港功能,所以可以作为海港来使用,目前沿江港口的发展方向是以近洋为主,远期则以发展远洋为主。

  上海借力长三角区域规划

  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说,国家率先规划两大区域———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长三角区域规划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重要组成部分,规格之高,意义之重大,这在长三角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目前,规划处于前期调研阶段,相关省市也分别在做规划。但可以预见的是长三角区域规划中,长江流域的作用将会得到凸显,而这一点对于上海来说尤为重要。

  上海作为长江沿江地区的龙头城市和国际大都市,一直处于领跑地位。上海龙头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关键点之一。然而,要想将上海建设成为沿江地区乃至全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对接点,真正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上海离不开与中上游节点城市的合作、联动。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认为,上海作为国家经济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上海的主要走向是发展现代服务业,长三角制造业国际基地的依托在于上海的中心地位及其现代服务业。因此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水平。按此要求,上海没有必要继续发展一般制造业。即使是必须发展的高科技制造业也可以虚拟化,在保留信息、设计、营销、资本运作等“头脑”之外,把生产制造这一块有序地转移出去,从而为发挥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品位和人民生活品质开辟更大的空间。面对上海的产业结构转型,区域内其他地区需要在接受上海制造业转移和支持上海现代服务业两个方面与之接轨。

  另外,从上海市委、市政府角度来看,宣称要“服务全国”的上海更重视和泛珠三角相匹配的东西,而最能支撑这一说法的就是带动长江流域发展。这次国家制定长三角区域规划则又是一个绝佳的机遇,区域问题专家认为上海肯定会借此“东风”大做文章。上海不仅要加强长三角经济社会合作和一体化,同时还要加强与长江流域经济的合作。

  “长江如箭,沿海似弓”,按照这一形象比喻,上海就应该是那箭头。上海的发展对长三角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当年邓小平在谈上海浦东开发时说的:“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