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名人抗战足迹:两根竹竿布景街头演话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7日18:18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 ![]() 一说起青抗先,老作家就眉飞色舞 老作家曾炜遥忆当年“青抗先”苦乐生活,犹记梦里高呼抗战必胜 本报记者 邝穗雄 摄影报道 “七七”事变后,广州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战时工作队(简称“青抗先”战工队)应运而生,大批热血青年投身其中。86岁高龄的著名作家曾炜,
两根竹竿布景街头演话剧 曾炜出生在广州西关,当过学徒,1937年他18岁,喜欢上了读抗战书报杂志,对店员工作不安心起来,后来他加入部队,当了个下士副班长。1938年,日机首次轰炸广州,曾炜的母亲与数百市民罹难。后来,广州沦陷,曾炜随部队撤到四会,他不满腐败的现实,顶撞长官,结果被赶出部队。 他跑到广宁县参加了“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战时工作队第123队。青抗先是共产党领导的外围组织,每师每团都有战工队,基本编制是一队15人。每队基本都有共产党员在内。战工队平时跟着部队行军打仗,做宣传鼓动工作,士兵、农民都是宣传对象。农民非常拥护抗战,有的经过宣传参军了。 队员们经常的工作就是组织上演街头剧、编墙报、上时事课、印刷张贴标语、演讲、演唱等。他们满怀热情做好每一件小事。有时两根竹竿竖起来作布景,就在街头演出抗战小话剧。 曾炜说,那时跟随部队行军打仗,穿军装,背背包,住地基本是祠堂旧庙,用禾秆草一铺就躺下了。背包里自带饭盒,经常饭没吃一半就出发了,馒头放在里面,行军到半夜饿了,就摸出来啃几口。有一次,他发现一位香港回来的年轻同志没有毯子,就把自己的破军毯剪成两条,一人一半。寒冬腊月,冬装供应不上,他还穿着短裤。四五年间,走遍了大半个广东。虽然苦,一心只放在工作上,梦里都会呼喊口号:抗战必胜。 亲历三次粤北大战 让曾炜兴奋的是,他参加了三次粤北大战。虽然文艺兵没能亲手拿枪杀敌,但参与了清理战场,发动群众抗日。那时,他已开始写作小说,走上用文艺作战的道路。 皖南事变后,1942年,青抗先逐步解体,队员们有的回家当少爷,有的经商,有的参加部队,也有的坚持地下工作。他被组织送到广东战时省会韶关,在广东艺术院读戏剧科,后又考入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戏剧本科就读。这时开饭店的堂兄劝他当掌柜,他没答应。毕业前后,他创作了一批抗战戏剧,直到抗战胜利回到广州。这时的曾炜与他要好的青抗先队友们,已比较成熟地运用文艺武器为革命服务了。 曾炜 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1919年生于广州。广州抗日民主运动兴起,他投身于进步团体青抗先战工队,成为骨干。1951年成为华南文工团创作室专业创作员,历任广东省作协副秘书长、秘书长,国家一级作家。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