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踏访“24道拐”(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0日13:15 国际先驱导报
踏访“24道拐”(图)

“24道拐”:二战史上最著名的战地照片之一。 陈亚林/提供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国际先驱导报贵州晴隆特派记者周之江报道 对于土生土长的晴隆人来说,“24道拐”似乎从来不存在需要破解的谜团。贵州晴隆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陈亚林对《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说:“打小就知道,没觉得有什么神秘。”

  晴隆:被历史忽略的战略要地

  42岁的陈亚林至今还记得,小时侯,父母在普安工作,每次回晴隆老家路过“24道拐”,他总要扳起指头数一数,“从来没数清楚过,拐弯太多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件在当地人看来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事,却困扰了二战史学界很多年。 

  1943年5月,为了报道中美合作修筑的史迪威公路,美国随军记者拍摄并发表了“24道拐”的照片,轰动世界:在看来并不遥远的山顶到山脚之间,蜿蜒崎岖着20余个弯道,运送军用物资的卡车缓缓前行。

  此后,“24道拐”以其险峻奇特的构造,成为国内外宣传中美团结抗战的象征。数十年来,“24道拐”一直被认为在滇缅公路的某个路段。然而,并没有人找到“24道拐”的确切位置。

  云南的二战学者戈叔亚经过多年的调查,终于在贵州西部南州晴隆县至关岭县之间,发现了“24道拐”。

  近日,本报记者探访了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

  美军遗迹比比皆是

  晴隆是黔滇公路的必经之地,戈叔亚寻觅数年的路段,其实就在距县城约1公里处的莲城镇五一村半官坡。这段公路从山顶到山脚近4公里长。

  晴隆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陈亚林说,因为对中国的地理沿革缺乏了解,当年的美国人甚至将晴隆的位置标注在普安,而普安距离云南更近,也许便是因此被误认为云南的边境县份。加之当时的宣传重点是云南,传媒很容易就主观臆断地“以讹传讹”了。

  如今走在晴隆,当年美国人驻军的遗迹依然比比皆是,很难不去相信所谓史迪威公路上最著名的路段就在脚下:

  晴隆县南街水箐门处,是原美军临时汽修场和加油站的所在之地,如今改为县里石油公司的仓库。“可惜的是,原貌已经完全看不出来了。”陈亚林说。

  1944年设立的美国陆军车站是美国援华盟军建在晴隆的重要中转站,其驻地就在城南街。年过七旬的刘全远老人曾为美军做过清洁工,他还能清楚地记得当时戒备森严、荷枪实弹的情景。

  陈亚林说,出入车站须持通行证,晴隆人学着英语的发音称为“帕拾”,这些历史文物至今保存在县里的档案室里。

  51岁的郭利江是晴隆白龙洞酒厂的老板,厂房名副其实,就安在县城南街的一个天然山洞内。1990年,他租下这个足有400多平方米的山洞,“请了几个民工清理里面的杂物,挖出一个锈迹斑斑的烂发电机、一堆军用刀具,还有大捆大捆的铜丝。”

  郭利江当时并不清楚,位于美国陆军车站入口处的白龙洞曾是美军的仓库,他所清走的“杂物”其实是美军用品。“掏出来的东西,全部当废品给卖了,早知道留下几件作纪念多好。”这让郭老板至今觉得挺遗憾。

  晴隆县城的美军遗迹还远不止此。1943年,城中心的莲花池侧面修建了两个带看台的露天篮球场,逐渐成为美国大兵们的运动场所。1945年“五一”节,县里曾组织了一次篮球友谊赛,今年79岁的蒋公勤便是当时县联队的主力球员之一。老人回忆说,县联队输给了人高马大的美军队,“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和外国人打篮球。”蒋公勤说,“几个月后,抗战结束,很多美国兵回国了。”

  与美国军队有着特殊缘分的还有华松林,他告诉记者:“我生下来不久就患上小儿疝气,治不好,父母抱去扔了。一位名叫约翰·巴金斯的美国医官发现后,一针盘尼西林打下去,活了。”

  不得不说的盘江桥

  讲述“24道拐”的历史,免不了得说到盘江桥。

  之所以说晴隆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正由于其地势的险要,西南有崎岖难行的盘山公路“24道拐”,东面则是被称为“滇黔锁匙”的天险盘江大桥。

  盘江铁索桥位于距县城东25公里的盘江河谷,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1938年改为钢衍构桥,次年修成通车。

  华松林与盘江桥有一段特殊的缘分。上世纪30年代,华松林的父亲华锡方是南京交通第六线路工程队的一名工长,1946年,华锡方被分配到盘江桥守总机,自此留居晴隆。

  华松林认为,日本军队一直希望破坏“滇黔公路”这条战略物资运输线,“而贵州境内的这一段公路,隐藏在深山老林之中,要想彻底切断谈何容易?这样一来,处在咽喉要道上的盘江桥便成为了他们轰炸的对象。”

  1941年6月,盘江桥遭遇到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一次大规模轰炸。86岁的穆志强老人见证了这段历史,当时,老人是盘江桥附近的一名道班工人,日军接连7天持续空投炸弹,盘江桥身受重创。敌机离开后,时年22岁的穆志强被派往轰炸现场进行抢修,历经敌人的数次投弹袭击,终于将交通恢复。

  “1941年到1943年期间,日本军队60余次轰炸盘江桥,投下的炸弹超过200枚,但铁桥迄今仍屹立不倒。”陈亚林说。

  由于公路改道,盘江桥已被封断,不再通行车辆行人。出晴隆县城约24公里,路边有一岔道,因多年未使用,灌木杂草甚至掩住了部分路面,沿此路前行约1公里,便是盘江桥。

  41岁的韦莫云是邻近新卜乡胡深村的村民,这个相貌朴实的布依族汉子每天都会到桥边呆上几个小时,他告诉记者,“现在这路没人走了,我怕有人偷桥上的铁索钢板,没事来看看,算是尽点义务吧。”

  “二十四道拐也好,盘江桥也好,它们所代表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抗战的艰难,是中美盟军的英勇团结,堪称是一条历史的弯道。”陈亚林说。

[上一页] [1] [2] [3] [4] [5]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