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属于自己的“计算机星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30日11:25 中国青年杂志 | ||||||||
策划-本刊记者 万莹 那天,师弟问我:“今天你灌了吗?”我说:“开水瓶是满的。” 他旋即晕倒。
“灌水”“杀人”“PK"......对于这样的电脑、网络语言,你千万不要感到陌生。很多大学生,一出校门 ,他就发现自己肚子里装的那点儿东西已经过时,不得不被送往垃圾站。这就是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电脑时代"。无 处不在的计算机和无孔不入的网络已经成为我们职场生涯必不可少的"新"工具。 从“网络写手”到网站“小编” 文-点冰 说来有点惭愧,每次的计算机课我都没怎么好好上。每次实验课,我只打开几个门户网站的新闻网页,随便点弄几下 ,就草草了事。而宿舍的其他几个姐妹每次都冲得不亦乐乎,真是搞不懂。每次归来,她们都大谈特谈,今天又认识了几个网 友,谁的网友“见光死”,听得我不胜其烦。难道网上全是这些东西吗? 不和她们同流合污寻乐子,我也好不到哪儿去。我喜欢写点小文章,每次都在文稿纸上必恭必敬地写上“尊敬的编辑 老师,您好!这是我的拙作,望您指正……”可结果总是石沉大海。不知道是自己水平差,还是金子尚未发光。 大三,课程突然一下轻松下来。我倒显得有些百无聊赖了。投稿不成让我没有丝毫的自信,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 适合与文字为伍。有一天,一位网龄较长的JJ启发我,你这个菜鸟,真是鼠目寸光。我带你去个BBS,你那些未展的文学 抱负它都能给你吃了,何必在乎那些铅字呢。 就这样,我开始第一次浏览BBS。以前视上网为堕落的我这才发现,原来网上居然有那么多五花八门种类众多的帖 子。自己真是太落伍了。更让我不忿的是,有些人的文笔比我差远了,可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居然也能得到众多网友的响应。我 终于忍不住心痒痒而手指大动。 最开始我写体育评论。中国喜欢体育的女孩子不少,中国会写文章的女孩子也很多,可是我自认为又喜欢体育又会写 文章的却不多,而我恰好是其中一个。于是我开始写欧洲杯,写亚洲杯,写F1,写"法网"......凡是我看后有感觉 的赛事,我全部往"体育沙龙"里灌水。网友的评论不错,我的自信渐渐找回,更重要的是我发现对文学的热爱更甚从前。 一天,我的邮箱接到一封陌生邮件。“点冰,你好。我是××网站的体育编辑,看见你在BBS上的帖子,非常喜欢 ,想跟你签约,希望你能为我们网站供稿。"我当时看见这封邮件特别诧异,然后我回复了我的QQ号码,不过5分钟,我的 QQ就闪动起来。跟这位编辑聊了许久,我答应他开始写稿,过了最初的试用期后,稿费就开始朝我滚来。 2004年的奥运会,那个热火朝天的8月,我的文学生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网络写手。晚上熬夜看比赛,白天 写赛后评论,忙得不亦乐乎。 其实我爸妈并不是很赞成我在网络上写东西,直到一些报纸杂志也转载了我的文章后,他们才放心。不知道从什么时 候开始,我有了收集自己文章的习惯,有些文章当时认为写得好,过段时间再去看,又是另外一种感悟和“码”字心态了。 毕业的时候,我和这家网站的一纸合同终于来了个大“变身”。当年的“供稿”合同变成了“聘用”合同,我成了这 家网站的正式成员,工作嘛,当然是做体育版的美女编辑。 这就是我,一个当年被抛弃的文学青年,在网络里成为一名写手,最后终于在网站这种新兴媒体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 责任编辑:万莹 E-mail:wanying05@yahoo.com.cn “玩”赚工作 口述-张轩 采访-本刊记者万莹 7月,到了和学校"挥一挥衣袖"的时候。现在,我的心情是离别愁绪中透着轻松,毕竟早在半年前,我就找到了自 己心仪的公司。我和国内一家著名软件公司签约,职位是"游戏策划"。 和很多男生一样,我也酷爱游戏,特别是网络游戏。关于它的“魔力”,自就不必多说了。最开始接触这款名为《x x情缘》的游戏时,我就被它打动。经过长达一年的"打斗""杀人""购买装备",我在"帮"里的地位迅速提升,渐渐在 "城"里小有名气。 这个时候,院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招聘会”的活动,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提前进入找工作的状态,而老师则扮演企业代 表。在这场“招聘会”中,我败下阵来,我没有找到“工作”。一向自信的我备受打击。老师开导我,“游戏玩儿得好,为什 么不发挥这个特长呢?思想放开些……” 对啊,为什么不在游戏上下功夫呢?我开始决定就从这款游戏开始。一边上网搜集各种资料,一边开始记录下自己在 游戏过程中的点点灵感以及作为一个玩家对游戏的意见。渐渐地,我的视野从这款游戏中跳出来,而是转向了“网游”这个领 域。 我的电脑文档里开始出现这样的文章,“网络游戏的消费群体分析”“优秀的网络游戏几个必备要素”“策划对网络 游戏推广的影响”“韩国游戏本土化问题分析”等等。 去年年底,我在网上发现这家软件公司招聘“游戏策划”职位的广告。一阵惊喜,我甚至觉得这个职位正是为自己精 心准备的。我给人事经理发了封E-mail,在介绍自己的同时,并针对性地发去一篇文章:"对《xx情缘》市场推广的 几点建议"。这篇可是我的呕心沥血之作啊。 剩下的事情就异常顺利,我被录用了。大四的上半年,我被派往公司北京分部,开始熟悉自己的工作。我已经很久没 有“杀人”了,因为虚拟的快乐已经不能吸引我。“网游”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确实不是洪水猛兽。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跟 “网游”有关的职业,比如“游戏代练”“职业玩家”“赏金玩家”等等。但在现实的职场竞争中,你在虚拟世界里拥有怎样 高级的装备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你能否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星际迷航 口述-王厦 采访-本刊记者李纯 据说飞行器在浩淼的星空里很容易迷失,因为过长的距离让它们忘却了最初的方向。那么,我学计算机的一段经历, 则是属于我的“星际迷航”。 从大二开始,学校为我们这些文科学生设置了计算机课程。老师50多岁,戴副黑框眼镜,显得挺威严,第一堂课上 她就"警告"我们:"计算机和外语一样,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工具。不学好它,你们休想找到好工作!"这一番话 是不是能收到什么"振聋发聩"的效果,我不得而知。班里2/3的同学来自城市,家境优裕,在中学阶段或更早时期,他们 就接触过计算机,大可以懒洋洋地似听非听。我就不行,在此之前我压根儿不知道"鼠标"为何物,对"猫"(拨号上网之用 ,英文名为modem)、主机、伊妹儿更是闻所未闻。一次聊天时我还傻乎乎地说:"'猫'究竟是 什么样的?是不是防盗门上的猫眼啊?"这句话自然引来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那以后,"把计算机学好"成了我给自己下的 死命令。 1995年,什么WinXP、英特尔迅驰、优盘还没有出现,也许要被如今的年轻人鄙视了,我们先学的竟然是" DOS操作系统",先学"0/1"二进位制,学"比特(byte)"是什么东东,又学"计算机的渊源"。许多地方我听 得云山雾罩,实在听不懂,便拿出看家本领--死记硬背呗,当年俺高考就是靠这手绝活儿。 我的“计算机原理”,学得相当不错,91分,但上机操作的成绩就一般般了,68分。因为计算机学得太卖力,专 业课成绩也有所下滑。 放寒假了,我去找一位老乡拜师学艺,他学计算机。看到我的种种,他的反应很惊奇——一方面我能熟练地“说”出 许多专业词汇,比如源代码、程序、C++,一方面我居然连"如何把文件收进收藏夹""字数统计"这些基本操作都不会。 他不由得诧异地问:"你这一学期都学了些什么啊?" “原理吧。”我摸摸脑袋,稀里糊涂地答,“对了,我下学期打算学学Basic,你先教教我?" “Basic?"他的眼睛瞪得更大了。 “我听说它是比较热门的一门语言,我想学好计算机。”我有点儿委屈,“别盯着我看,我又没发烧。” 那一天,老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什么才叫真正“学好计算机”,它因人而异。专业人士,自 然要探寻高深的原理,攻克繁复的语言,成为一个“编程大师”;而 “业余人士”,需要掌握的只是“运用”,利用专业人 士制作出来的“傻瓜”软件达成自己的专业意图,比如,要是日后打算当记者,只需要学会熟练键入各类搜索引擎、然后再键 入热门关键词。 “你见过哪个记者傻乎乎地研究‘搜索引擎的程序是怎样编写的’?真要那样,就是本末倒置了。你又什么时候见我 们理科生费尽心机研究语言学里所谓‘上古音’‘中古音’‘现代音’,我们写一篇情书不磕磕巴巴就心满意足……” 术业有专攻。对理科生来说,语言只是达成交流效果的工具。那么对我这个文科生来说,“计算机”也只是一门工具 。 “工具”应该为我所用,而不是我跪在地上向它臣服…… 毕业后,我顺利成为某报社记者。总编辑觉得捡了个宝:“有的应聘者妙笔生花,却纯粹是个电脑盲,打印机一坏、 网络一断就手足无措;可那些学计算机专业的,又有几个干得来码字的活儿?小王啊,你这两方面都不错,以后,你就既跑新 闻,又负责咱们网络中心的日常维护吧。” 我点头,其实我深深知道,我的那点技术,在外行人眼里,是“本领”;在内行人看来,简直是皮毛。不过,我还是 庆幸自己学会了做一个“在专业与工具之间穿梭的边缘人”,有些“工具”浅尝辄止即可,否则就会陷入知识海洋的无限迷航 。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