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中国青年杂志:我们该出什么样的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7日16:52 中国青年杂志

  ★ 中国各种各样的名人,正在遭到空前的解构;

  ★ 如果一个社会的文化本身贬斥名利,意味着该社会是非理性的社会,或者说其理性的名利结构正在遭到解构;

  ★ 名利场新秩序的建立,意味着人们有的是正常的宽容,正常的期待,正常的努力
。这样的社会,人们将更加自由,更加遵守法制,更加尊重每一个人作为人的权利,自然,这也就是一个更为人道的社会。

  我们该出什么样的名?

  策划-邱四维 张杰

  提问:名人是块唐僧肉,但绝不应该成为猪头肉。如果不是鸵鸟,或是自欺欺人,我们相信,时下名利场亟需来一次大扫除。

  为什么名利场亟需一次大扫除?

  文-张末

  罗素勋爵说:“当你被人谈论的时候,你希望被更多的人谈论。”自古至今,社会复杂,无名只能当小卒子,被人指挥团团转,而出名则意味着出人头地,掌握游戏规则,从此在江湖上扬名立万。宋江先生因“及时雨”的好名声令得江湖中人“倒头便拜”,口中直叫“哥哥”。刘备先生也靠“皇叔”“仁义”的旗号招兵买马、征战杀伐。强盗打劫、军兵对阵,一律的“先报上名来”。而庙堂人士欲拜山头结私党,更是少不了要先“递名帖”。名即命也,一切都是“符号化”生存,中外皆然。因此,如何多快好省地出名,以及如何保持金字招牌坚挺不倒,千百年来一直紧扣不少人的人生主题。

  出名的好处多多,自不必说。桓温先生则以“既不能留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年耶”之语而名动江湖。在儒家思想、传统礼教左右之下,旧人的心路历程今天看来毕竟还保留了几分朴素,名垂青史,还是遗臭万年,也的的确确是其人生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因之,“名”字头上常常悬着一把刀,为了爱惜羽毛,出名之后仍需要在各方面有所节制,是为“节”也。所谓名利,又所谓名节,在名、利、节之间,实际上构成了一种牢固的“三角关系”,指导着漫长农业社会的普世价值规范。

  而时下名利场,全然另一种风格。为求一名,不惜搏命演出;利字当头,不惮恶名远扬;人们可以无功而名,同样,成名之后,也可以“名”“节”骨肉分离。名利场已俨然一缸老酱,蚊蝇与妖怪齐舞,唾沫共涕泗横飞。其中,既有名人性事绯闻昼夜流传,也有靠“身体写作”而大行其名者,亦不乏一夜成名之青年等等。社会的多元,无疑为个人的功成名就打开了多种通道,这是时代的进步;但,是否因了这种多元,既有的价值规范就必须重新洗牌、另起炉灶呢?在这样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什么才是我们应该固守的最后的精神家园?我们究竟应该向左转还是向右转?

  人生在世,熙熙攘攘,皆名利,原本无可厚非。但众目睽睽之下玩儿解衣裸奔以换取区区一件羽绒服,却不知这些群氓又将名声节义怎样地置于“约伯的天平”上?利益、诱惑对于一个人精神准则的颠覆竟然猛于虎!何也?在通往名利的道路上,成名模式多元了,就一定要失序乃至失控吗?

  透过诸般怪现状,我们不免要问:一、今日之日,为了成名,必须另辟蹊径、剑走偏锋吗?二、名人成名之后,如何爱惜羽毛?三、社会大众现今对于“名”的暧昧心理为何?或者说:名——对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意义究竟何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名——经历了怎样一个演进、嬗变的过程?“名”的背后,隐含着怎样的利益驱动与道德规范?转型期社会“名”的本质为何?社会大众的心理又为何?名利的背后体现着怎样的社会思潮和价值判断?名利场的“潜规则”是什么?传统文化、传统价值在今天有何缺失、如何重建?

  三个人的成名史

  在这个信息传递速度和传递范围惊人发展的网络时代,名利这两个字,含义越发丰富,但获取名和利的方式,却变得更加简单。似乎途径就摆在每个人的面前,方式和方法人人皆知,如果你的欲望足够强烈了,那么这杯羹唾手可得。

  是谁在名利场喧嚣?

  文-王多多 如琢

  虚拟和现实背后的名利纠缠

  “傲视群雄”是他的网名,而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人,白T恤、牛仔裤,略长的头发和胡茬儿,走在街上和其他未经过社会历练的学生没有任何区别。你永远想像不到,在另外一个虚拟世界里,他是一个掌控江湖风云,以及别人生杀大权的人物,这片虚拟的世界就是网络。

  大二时,他迷上了网络游戏,逃课成了家常便饭,每天除了少量食物和睡眠,几乎24小时全部在线,所做的工作不过是疯狂地增加经验值、提高级别,每个游戏都玩儿得透透彻彻,而他自己已完全融入这个虚拟世界。

  在网络游戏的世界里,他活得骄傲、洒脱,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是一个失败者,被学校记过警告,因为经济条件窘迫借同学的钱而遭人冷眼,经常夜半疯疯癫癫、自言自语地痴迷游戏,成为同学们每天饭后的谈资。

  时光飞快流转,八个月后,“傲视群雄”这个ID成为网络游戏里的“顶尖高手”,统领第一大帮派,手下拥趸无数,甚至好多“小弟”会直接来学校找他,请他出去吃饭玩乐,这个时候的他,俨然是傲视一切的武林盟主。

  别人不知道,为了这一刻的辉煌,他曾频繁盗用游戏公司管理员ID和密码,不仅找到通关的便捷方式,更为自己窃取到有利的游戏装备。然后公然在不同的BBS上拍卖,尝到甜头的喜悦已经让他完全忘记游戏规则,甚至冒着触犯法律的危险。

  直到有一天,他的行径终于让游戏公司忍无可忍,花重金请出几位黑客高手,找到他的位置,解决办法是赔款或坐牢。那是他第一次认识到,原来出名的背后必须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他选择赔款,洗刷自己的人生污点。

  此后,他消沉一段时间,就在游戏高手们快将他遗忘的时候,不少网络游戏杂志上同时出现一个笔名为“傲视群雄”的人,他写的秘籍精彩绝伦,不只是写了通关手册,更编写进游戏时的心情和更多虚拟故事,惹得网友争相购买,杂志更是一路连载。更有趣的是,很多江湖未成名的“少年侠士”偶尔几天几夜泡在网上,只为一睹他的风采,否则就垂头丧气怪自己不够运气。

  “傲视群雄”在电子刊物上成为众所关注的笔名,他本人也学会接受各个时尚杂志的采访。大大的图片,有他未经世事的单薄沧桑,有他谈起游戏手舞足蹈的兴奋,还有他不愿面对的现实矛盾。可他走在街头看着各个时尚杂志封面大大的字——校园奇人,心中却冷笑不止,谁都不会知道通关秘籍只有游戏部分是自己写的,其他的润色是找了枪手代笔,自然,他付给枪手的稿费远远大于自己的收入。

  但是没有什么关系,他出名了,临近毕业,别人都纷纷为了未知的前途而终日奔忙,而他却已经先后接到几个网络公司的邀请。是的,他英语四级没过,拿不到学位证,可国内最大一家网络公司欣然对他频频发出邀请,请他担当游戏高级管理员。

  此后,他拿着高薪,每日照例在网络上打打杀杀,照例有N多小弟、小妹崇拜他,发邮件给他,照例,“傲视群雄”还是这个江湖的老大,维系着网络世界的清规戒律……未来怎样,他没有想过,可是只有他自己知道,踏入这片虚拟的江湖,他舍弃了多少本该更绚烂的生命……

  捆绑在大名人身上的漂亮气球

  采访她很费周折,单是约采访地点就一再更改,先是某咖啡馆,然后是未名湖畔,最后我说,就某酒店大堂见吧,她犹豫半天,终于答应。

  她说自己是某知名的广告公司最年轻的策划主管,她主动打电话给杂志社要求被采访,据说有很多故事。

  她曾经在大二的时候,就到北京来,然后直接找各大国际知名公司,推荐自己,结果一再碰壁,并经历过被招聘人员痛说没有品位、不够资历,而当场痛哭。

  此后,上了大三再次北漂,恰逢一次北大的千人会场,国内某著名广告公司老总演讲,她就直接闯上台,递上自己的简历,不顾台下一片哗然。对于这段经历,她还是深深沉浸其中,却不肯细讲,留给我一片空白的神秘感。

  大概一个星期之后,我写完了她的采访稿,出于礼貌,抄送一份给她自己。但是想不到,她竟然直接打电话给杂志社约稿的编辑,说这篇文章写得不够有深度,没有把她自己真实的一面写出来,提出要亲自来写。编辑当然很无奈,只好答应了她。

  稿子拿来,这篇自己采访自己的“专访”里边竟然大段是在描写她和广告公司老总以及其他名人之间暧昧的关系。而且中间掺杂着一些实习期间,在某电台的经历,含沙射影地写了该电台某领导的腐败,甚至还有种种让人感觉不明就里的不堪……编辑惊讶得下巴掉下来,结结巴巴在电话中问我,亲爱的,这个电台事件她对你提起过没有?

  我忽然想起这个一见面就能看出些许世故与老成的女孩子。也想起这个所谓的电台刚好有朋友在做全职,可是电话询问过去,对方竟不知我所说何人,可能是实习的小妹,转眼不见,谁知道她的芳名。

  事已至此,为了避免她以诋毁名誉为由,把我和杂志社告上法庭,然后大肆宣扬,借以出名,我只好全身而退,编辑也只字未发,虽然浪费生命去作了采访,好歹明哲保身,还不至于闹出大乱子。

  后来听到一个熟知内情的人说起这个女孩,她只是那个广告公司临时来实习的,连名片都是她自己偷偷印的,而她自己讲述的所有故事,几乎都是编造出来的。她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成名,无论用何种方式,无论何种代价,只要成名。

  两个月后,一家小报刊登大大的题目,某著名导演与××有染,该女子自称为广告公司职员。导演?广告公司?这差距也未免太大,笑而放下手中小报,一颗心却渐渐发寒,成名了吧?也许此时此刻,她正拿着报纸在某个神秘的角落偷笑,至于她在笑这个恶俗的环境还是别人的愚蠢,不得而知。

  此后,沸沸扬扬闹过几次绯闻风波,她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据说做了广告Model,据说嫁了富人……

  一只经济雪茄是怎样烤制的?

  李晓拒绝蓝青后,心里稍稍有些不安。

  三年前,李晓刚刚来到北京的时候,除了一本经济学博士学位证书,真正是一无所有:没有房子、没有女朋友、没有社会关系,来京前曾为他壮胆的博士学位,也突然变得干瘪可笑——北京人称博士为“傻博士”,且“傻博士”在北京车载斗量。

  李晓是那个时候认识蓝青的。那年秋天,北京这所著名学府的经济学院院长庆寿,李晓作为青年教师跑腿帮忙,蓝青是蜂拥而至的记者之一。在主席台上冗长的发言中,他们在礼堂后排相谈甚欢。

  李晓开始给蓝青的报纸——一份在国内企业界颇有影响的财经类媒体——写些豆腐干大小的市场评论,稿费有限,刚刚够他撑着面子请蓝青吃吃饭。但不久,就有数家小报辗转打听到他的地址,言辞殷殷请他赐稿。李晓受宠若惊,也很惶惑,倒是蓝青鼓励他“出名要抓紧”,并策略地暗示主编,李晓正“声名鹊起”,趁机将李晓的“豆腐干”变成固定专栏。

  随后的半年里,李晓真的“声名鹊起”:稿约不断,也有记者开始就各种经济事件和现象请他在报道中发言,每月稿费收入开始稳稳超过著名学府给他的讲师薪酬。李晓着实感激蓝青,不仅投入最大精力给蓝青的专栏供稿,要求自己每篇都迸发“火花”;在蓝青偶因私事相求——比如父亲住院、比如休假远游时——毫不犹豫地帮揽下蓝青的大量编辑工作。

  蓝青当然没有辜负李晓对她的一片“忠诚”。在媒体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的现实中,蓝青需要自己的专栏作者更新锐、更前卫、更著名。于是,在他们相识一周年前后,蓝青协助李晓策划了一次全方位的“品牌提升”活动:包括利用蓝青的关系将李晓的文章打进更有分量的经济类媒体;请著名媒体资深编辑对李晓的思想进行包装——从立场(要显得站在政府对立面)、观点(要显得适度偏激)到语言(要显得平民且有些嘻皮);联系多家公关公司安排李晓在重要经济学论坛中发言(能在那些论坛中发言的非学界泰斗即政府高官);将李晓推荐给读蓝青报纸的企业做战略顾问……

  他们的运作相当成功。

  半年后,李晓频频在重要媒体露面,重要的经济学论坛已经开始以邀到李晓发言为招牌,众多民营企业竞相抬价,李晓“顾问企业”的身价直逼年薪10万以上……更令李晓惊喜莫名的是,他的“品牌运动”影响居然波及所任教的著名学府:“由于在经济学与现实问题结合研究上表现突出”,他被破格提拔为经济学院最年轻的教授,至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到底做了什么,李晓心里很明白。得知自己拿到教授职称的那晚,他和蓝青大醉后懊恼地说:我已经快两年没好好看过书,没写过像样的论文了……

  不过,现在的李晓已经再不会为此感觉懊恼了。他现在豪宅靓车、家有美眷,身兼数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仅此一项进项即超过百万——更重要的,他的市场点评议论甚至已经能影响股价升降、汇市波动……

  三年来的摸爬滚打已经让李晓深谙造名护名之道。身为“著名青年经济学家”,李晓当然要“谨慎言行”。他早就停了蓝青报纸上的专栏,仅在某些市场争论激烈的问题上偶尔接受采访;对每年雪片样飞来的各种会议邀请,李晓也大都拒绝——媒体纷纷议论,“盛名”之下的李晓变得深居简出、相当低调了。这样的议论正中李晓下怀,他明确自己已经进入“品牌运动”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曝光的频率与身价呈反比例关系。

  这次蓝青是为了报纸的年终专刊约李晓。总编已经下了死命令,为了保证今年年终专刊的质量,必须约到李晓的文章。完成这个任务当然非蓝青莫属。已经是很少“麻烦”李晓的蓝青还真没料到自己遭到拒绝,放下电话后顾不得淑女形象,在办公室几乎破口大骂。发泄后她还是暗暗决定,明天好好打扮一下,亲自去见李晓一面:她了解李晓,知道他的拒绝或许仅仅是一种策略……

  名人之“名”“利”观

  没有谁可以牛到不在这个场

  文-王多多

  《麦兜故事》中,有这样一个富有哲理的片断:麦兜说,一只烤火鸡最美味的时候,就在于第一口将吃和未吃的瞬间。的确,当你得到了它,快乐就此终结,名利也难逃于此。

  季羡林老先生87岁时在《论压力》一文中写了一段话:“我不是一个没有名利思想的人?我怀疑有这种人,过去由于一些我曾经说过的原因,表面看起来我淡泊名利,其实那多半是假象。”名利对于一位博古通今87岁的老人尚且如此绚烂,芸芸众生又怎甘心平静。也许当绚烂归于平静,才发现其实平静才是最绚烂的。

  曾以饰演倔强任性的玉娇龙迅速蹿红的章子怡,有人评论她是个很会经营自己的精明女子,而她并不否认想破头要在演艺圈争一番天地,因为“不长脑子的人,离成功更遥远。”

  张爱玲早就笑对十里洋场说:“出名要趁早!”关键看你想在名利场中要什么!

  著名模特瞿颖在名和利面前,自言不会那么绝对,不会为了不切实际的名利而放弃一切,“名和利对我来说并不是危机,我挺自得其乐的。”自得其乐,说起来平平常常,波澜不起,一如纵横多年的发哥说:“我平时最中意做的事,就是在家里给老婆做饭,她很喜欢我做的青菜和咸鱼。”仿佛名利已经被周润发在翻覆菜铲的弹指间,灰飞烟灭。

  谈何容易。当一个人从根本上漠视名利的时候,也许他早已得到并且享受过了。

  靠《无间道3》以及《中国式离婚》在2004又火了无数次的陈道明说:“我不太跟圈里的人打交道。各种综艺节目我也不太参加。拍完戏,人家是‘没事找我玩去!’我是拍完戏一拍屁股,‘没事别找我啊!’倒不是因为孤傲和清高,我觉得应该给自己留出的空间多一点吧。因为我对这行,认真讲干了这么多年,虽说我曾经虚荣过,名利场上膨胀过,也角逐过,这么多年过来了,要我抛开它,要我真正的从本质上蔑视它,都不太可能。只能说对这行我有我自己的认识而已。”

  默默无闻,到人所共知,需要一个人改变很多才能够慢慢适应。可以借工作之余经历更多各式各样生活的周迅,体会更多的是快乐的感觉,学会去珍惜,学会满足。“有了名气,可以做一些更值得去做的事。”

  “别人更关心的,也许是我一年能赚多少钱,多于我付出的努力。对于金钱,我认为是保障工具。我不贪财,但我希望有一定经济基础。可能我想得比较远,我想像中的幸福生活,可能是天天坐着发呆,维持一点工作吧。我希望让我的小孩受更好的教育,全是很实际的问题,金钱对我来说仅仅是安全感而已。”如果名利能带来安全感,却不能待价而沽,那么名利是什么?

  “名利是你做了一些工作之后,社会对你的肯定。如果为了名利去生活,你就会掉进一个永无止境的欲望黑洞。你说这个世界上谁更有名?谁更有利?谁是最富裕的人?物质欲望永远不可能满足。”人有权利和愿望享受物质上的富有,但李连杰更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也许飘浮在名利场上空,只有精神上的满足能让自己感觉到沉重的人生,所以导演张元宁愿“还是喜欢和我自己聊得来、思想上有共鸣的老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如果你说我淡泊名利,这听起来会有些可笑,但如果就说追求名利,这也是不真实的。”

  而以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一夜成名的“我为伊狂”则认为自己不是非得出名不可,鲁迅说过“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因为出了名对他的生活没有太多改变,出名和成功尚有差距,如是,为何一定要出名?不过徒增烦恼。

  可是“人生不就名利二字吗?到处都是名利场。它绝不是一个阶层的概念。芸芸众生,谁可以离开名利场?连孔夫子、耶稣也不行!”北大文学博士、作家孔庆东说,“没有谁可以牛X到不在这个场!”那么,你在吗?

  专家点评文学家说

  逐名的品第

  文-张耀南(哲学博士)

  争名夺利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规则

  住店讲档次,最好是五星级;买房讲档次,最好是别墅区;购车讲档次,最好是奔驰——原装的;读书也讲档次,最好是北大、清华……各行各业都在讲究品第,但有一个行业似乎还没有,那就是“名利场”。

  “名利者,人之所同好也,虽圣贤亦不能自异。”争名夺利,原无可厚非,司马迁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自有几分道理。争名夺利就好比一场比赛,比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赛场没有规则。

  规则可以有很多,其中地点上的规则、身份上的规则、品评上的规则,是必不可少的。地点上的规则是讲比赛的场地:你把夺利的场地设在政府中,那就是无规则;无规则,就不可能有开明的政治。《战国策》中有“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等语,就是讲地点上的规则的:既已朝中为官,就不应再去争利,而应以建功立业为追求;既已下海经商,就不应再去争名,而应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你不能跑到篮球场上跟人去比排球,你也不能跑到排球场上跟人去比篮球。

  古人有“士惜名,商趋利,工争巧”之说,是讲身份上的规则的:身份不同的人,遵循着不同的比赛规则;若是混在一起,天下没有不乱的。身为局长,跟学界中人争教授、博士的头衔;身为学者,跟商界中人争“富豪”“富婆”的名头;身为商家,跟政界中人比行政级别、跟学界中人比教授职称。如此等等,就是无规则。我们讲身份上的规则,不是不让排错队者改排到另外的队上去。我们只是要告诉你:你改队的时候,照样要排队,你不能用你在原队的优势而插到另一队的前面去。比如你不能用你的“高官”去换“教授”,你不能用你的“巨富”去换“高官”,你也不能用你的“高官”去换“巨富”等等。近代思想家魏源曾提出“以名教治天下之君子,以美利利天下之庶人”的主张,要让官员“开之于名而塞之于利”,让普通百姓“开之于利而防之于淫”。这就是规则:官员应该建功立业,不能追求田舍经商之利;追求营生之利,对普通百姓才是正当的。

  名利争斗亦有品级

  刘劭《人物志》有“释争”一篇,论及名利争斗的品级。《叔苴子》一书也分争名为三个等级:争“闾阎之名”为下,争“士大夫之名”为中,争“圣贤之名”为上。下品的特点是买豪宅,购香车,扮富贵状,引里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中品的特点是隐己之恶而扬己之善,常出令人惊讶之举,引天下读书人“艳慕而传述之”;上品的特点是讲求仁义,中庸谦和,遵守法度,目标是“无愧于先王之训典”。下品中人为求得好名,耗费大量钱财;中品中人为求得好名,不顾周围百姓之诽毁;上品中人为求得好名,不计士大夫之爱憎。同为争名,而品第不同。

  夺利亦然。夺利也有三个等级:夺“目睫之利”为下,夺“终身之利”为中,夺“子孙数十世之利”为上。下品的特点是斤斤计较小利,希望马上得到回报,礼尚往来不吃一点亏;中品的特点是守住固定行当,不因利润多寡而转移,不急功近利;上品的特点是积功累仁,造福于民而不居功,积阴德于后世,甘愿受众人讥笑。下品中人为求利,利在害中而不弃;中品中人为求利,利在眼前而不为;上品中人为求利,利在终身而不取。同为夺利,而品第不同。

  关键不在扫除“名利场”,而在给“名利场”一个“大扫除”

  “名利场”很可怕吗?古往今来,似乎有很多人惧怕它。在很多人的心里,“名利场”是一块可怕的是非之地。或视其为罗网,如刘禹锡,而有“名网”之名;或视其为缰绳与枷锁,如柳永与秦观,而有“名缰利锁”之语;《韩诗外传》甚至断言“喜名者必多怨,好誉者必多辱”。

  但我们又怎么脱得开名与利呢?士人不争名,官场空荡荡;商人不夺利,市场冷清清。利字不谈,光是一个“名”字,就是我们脱不开的。我们把社会影响大的人,称为“名人”或“名士”;我们把技术专精的人,称为“名师”或“名手”;我们把有声望地位的家庭,称为“名门”;我们把社会知名人士或学有专长者,称为“名流”或“名家”;我们把尊敬的老前辈称为“名宿”,把其地位称为“名望”;孔子甚至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之言,担心死后名声不好……有这样多的“名”在那里保存着,却又不让众人去争取它,这恐怕是难能办到的。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扫除“名利场”,而在给“名利场”一个“大扫除”。扫除是消灭,“大扫除”是整顿,是给“名利场”一个合理的秩序。什么样的秩序才是合理的呢?雇人跑第一,你判他胜,是不合理;花钱买第一,你判他胜,是不合理;吃了违禁药品跑第一,你判他胜,同样是不合理。起点相同,方式相同,身份相同,他跑了第一,你判他胜,这才是合理的。这在奥运赛场上容易做到,在“名利场”上要做到,就不那么容易了。关键是裁判,我们到哪里去找这样的裁判,他通过他的裁与判,而让整个社会向着“上品”的方向走,向着合理的方向走?我们不缺赛场,不缺运动员,我们缺少的是裁判,是坚决不兼职做运动员的裁判!

  我们现在的“名利场”,是一个混乱的战场:不同级别、不同性别、不同身份的人,在那里参加同一场比赛;昨天的象棋选手,今天跑去跳高了,明天又可能跑去打篮球;百米赛跑的冠军想拿举重的金牌;五大三粗的举重选手,想到体操队去争个名次……因为乱,所以你看到当裁判的人,同时当着运动员,还美其名曰“我也是人”;因为乱,所以你看到上半场的规则,到下半场就改了,甚至改得刚好相反;因为乱,所以你看到许多人正为小名小利兴奋得落泪,以为那是了不得的成就;因为乱,所以你看到一夜间暴得大名的人,一夜间又身败名裂……“呼鸟为鱼”者有之,“呼鱼为鸟”者亦有之;可惜我们还没有一套规则,让“呼鸟为鱼”者“内之水”,让“呼鱼为鸟”者“栖之木”!

  唐代诗人杜光庭在《伤时》一诗中说:“浮名浮利过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小名小利,也许如过眼烟云;但大名却可以永恒,如康德,如爱因斯坦。一个少有人愿意以耐心与意志去追求“大名”的“名利场”,是一个令人失望、令人悲哀的“名利场”,是一个没有规则、没有秩序、完全不健康的混乱的战场。

  经济学家说

  作秀而得到媒体关注,因此得来名声,到别处套现获利就有了可能。名声带来利益上的马太效应,有名者有利,大名者大利。恐怕这正是追逐名声的最大动机。

  口碑、注意力经济和名利

  文-邹蓝(经济学家、博士)

  记得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有句名言,“Everything you and I do is out of sex urge or the desire to be great”人们所做的一切,不是出于性的动机,就是出人头地的欲望。所谓出人头地,大概也包含出名在内。

  传统社会里,出名的方式主要靠口碑。一个地方的人赞赏的东西,不远处的人得要好长时间才能知道。要是李白杜甫等诗人文人不到处壮游交往,只待在一个地方,他们未必能够得到现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人只有长期坚持真表现,才能获得周围人的口碑,慢慢地才有越来越大范围内的名声,好酒也怕巷子深就是这个道理。稍有不慎被人看出作假,口碑和名声就吹了。这就是所谓的“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

  现代社会交通通讯和媒体发达,要靠口碑来传名声,那就太慢太费力了,更不用说信息爆炸可能将有关你的信息掩盖个一干二净,即使有了口碑可能也白搭。商业社会里,名与利又是密切相关的,有时如何经营名声比名声本身还显得重要。

  因为现在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其他行当不好说,咱自己行当里情况还是清楚的。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系升格为学院,学院升格为大学。高等教育事业猛然膨胀,而人才不可能以几何级数出现,但是职称和学位是可以的。一亮身份都是教授和博士,名校和一般学校大家一般齐,因为都是等值的全国粮票。早先国立大学讲师到一般院校可以当教授系主任,一般院校佼佼者到国立大学只能当个讲师副教授,现在连博士硕士证书都可以批发或零售。既然都等值,只做学问就犯傻,得要靠经营自己来出人头地。

  学术大家不必如此,因为有真学问在支撑他们的传道授业活动。教育和研究基金愿意找他们承担课题,媒体乐意与他们合作,有时也有企业乐意请他们去当顾问和讲课。职称也与待遇挂钩,名声能带来利益。名利相关也就在此。否则为何卡雷拉斯、多明戈和帕瓦罗蒂能在故宫要价1000万美金呢?“二人转”和小品演员能要得起那个价吗?

  但是学问尚不到家的人,要经营名声而获得利益,就只能靠媒体了。让人把自己的名字听熟,脸看熟,就成名了。广告做多了,顾客购买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广告里经常推介的。有人跟电视台旅行两次,还真就成了“文化大师”,香港的危言耸听哗众取宠者也因此博得了大陆的名声。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说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价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在信息爆炸的社会里,个人的注意力是极为稀缺的资源。作秀而得到媒体关注,因此得来名声,到别处套现获利就有了可能。名声带来利益上的马太效应,有名者有利,大名者大利。演员和模特等都是如此。恐怕这正是追逐名声的最大动机。经济学和管理学现在是显学,追名逐利者自然也多点。

  爱因斯坦曾经点出过,“名”与“利”是多数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主要动机。名利之心确有其正面价值,但却也不时会引发愚蠢的作为。我们在近年的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文化、研究和教育界的愚蠢行为还少吗?编纂起来可能又是一部《近年目睹之怪现状》。

  社会学家说

  在新的秩序中,我们可以期待,人们不再将所有的光环奉送给名人,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名人。人们有的是正常的宽容,正常的期待,正常的努力。这样的社会,自然也就是一个更为人道的社会。

  混乱的名利场孕育着人道的新秩序

  文-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上个世纪,作家王朔说:“我是流氓我怕谁!”这一断言的隐含逻辑是:“我是君子谁都怕。”从社会来说,这意味着对流氓的过分宽容,而对君子,则往往有着过分的苛刻。2004年,很多名人都在对“流氓”的宽容和对“君子”苛刻之间徘徊,并因此而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名利场呈现出一片失序。有人建议,现在的名利场需要有一个大扫除,以恢复秩序。

  这一建议固然出于好意,但建议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救世主的道德观。它假设,社会可以有美好的未来,可以是十全十美的,可以没有一点丑恶现象,至少名人群体应该如此。

  这样的建议愿望固然美好,手段也未必没有可执行性,但历史的实践表明,这样用强力来塑造美好社会,不仅不能给社会来一次大扫除,实现洁化社会的目标,反而让社会经受一次又一次的动荡,给人们带来一次又一次的灾难。

  制度学者探讨名利问题,首先探讨人性的冲动。认为,寻名逐利,可以说是符合人性的,而淡泊名利,往往只是人生的一种选择,并且往往是在成名得利之后的二次选择。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简单地否定追求名利,意味着不鼓励人上进,不鼓励人努力。显然不是制度设计的基本考虑。一个正常的社会,肯定是要鼓励人上进,鼓励人努力的,自然给上进成功的人以名利,也是社会正常的奖励。

  制度学者探讨名利问题,其次探索名利作为物品的属性。认为,个人可能会把名利当作是有害的,如为名所累,为利所困,但这只是个人的判断,或者是个人在得利之后对其副作用的反思。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人,会把名利当作奋斗的目标,并且把成名得利当作成功的标志,尽管有人并不以此为惟一目的。而对于社会来说,名利属于“有益物品”(goods),而不是“有害物品”(bads),如果一个社会的文化本身贬斥名利,意味着该社会是非理性的社会,或者说其理性的名利结构正在遭到解构。2004年,很多丑闻绯闻,伴随着很多名人,中国各种各样的名人,正在遭到空前的解构。这并不仅仅意味着名利本身得到了解构,还意味着中国正在从一体化的社会,走向多中心的社会。在这一进程中,名人不再垄断名气,也不再垄断道德。其道德形象,也正从普世的道德,转向专业领域的道德,也就是职业道德。

  在这一解构的过程中,每一个人在努力成就自己的名利的同时,不必再全方位努力,并且也没有办法全方位努力。他们不必像过去的君子那样,需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只要在自己的领域内有所成就,就可以通过现代社会快速的信息流通而成名得利。所以,在解构后的社会里,所谓的精英,就是在某个领域里贡献多、得的多的人,而不一定是该领域德高望重的人。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会更加善待所谓的名人,宽容名人,名人也就是凡人,不过是在特定的领域里有一些成就而已,不会求全责备,更不会因为其一点点的道德过错,而一棍子打死。而对于真正的流氓,人们则不会无原则地宽容,期待其浪子回头金不换,而是通过法律和制度给其以相应的惩罚,使其回归社会,尊重正常的秩序。

  在新的秩序中,我们可以期待,人们将自己通过努力以凡人见君子,而不再将所有的光环奉送给名人,也不再将所有的期待加诸名人,更不会苛求名人,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名人。人们有的是正常的宽容,正常的期待,正常的努力。这样的社会,或许不那么道德,但人们将更加自由,更加遵守法治,更加尊重每一个人作为人的权利,自然,这也就是一个更为人道的社会。

  众说纷纭话出名——

  想出名从吸引别人注意开始

  潘良(男 23岁 大三学生 学生会主席)

  出名必须要找捷径,拿我来讲,我家是农村的,刚开始不爱说话,根本就没人理我,朋友也少。可是一想到要这样度过四年,我就深感乏味。

  要出名就要别人注意你,先把辅导员搞定,然后是系书记,至于同学,找个机会请客,拍着胸脯说自己是个粗人,不懂什么交际,大家开心就好。当然,我放弃别人花前月下的时间,为领导们鞍前马后忙杂事,把所有从他们那里得到的信息再变相通知周围的人,从而成为他们关心的焦点。就这样,上了大三,师兄们纷纷实习,我自然成了众人信服的学生会主席,很多女孩子不止一次对我表白。原来成功如此轻松,而我不过从吸引别人开始。

  名利场太热辣当心烧毁自己

  武尚(男 27岁 电视台制片 )

  如果没有心理准备劝你千万不要进到这个名利场,一旦走进来,就有无数双眼睛在暗处盯着你。置身文艺圈,总会采访各种明星,可是吸毒、绯闻、性……当这些迎面扑来,连自己是谁都会怀疑,没有调整好心态就会随着周围的环境摇摆,不懂得怎样保护和爱惜自己。心态不好,所认知的事物就会有幻象,直接导致自己的行为和正常人发生偏差,一不小心就身败名裂。

  眩晕感很容易麻痹中枢神经

  萧萧(女 25岁 杂志社编辑)

  接触过很多80年代后的写手,他们的活力和才气让我惊讶,当一件事情被他们认为是重要的,就可以立即全身投入,没有一丝杂念。所以文坛上80年代后的写手尤为惹人注目。

  可是,他们很容易迷失自己,好像突然没了灵魂,出名太容易,出了名之后他们要做什么,却从来没有想过,反而开始盘算自己在文坛上是个什么地位。我和他们中间一些人沟通过,有些人沉思不语,有些人则意气风发,写剧本、做导演、写长篇,真正坚持下来,甚至维持原来写作效率的却寥寥无几,就好像中枢神经麻痹一样,他们大多把握不住自己未来的方向。

  出名的意义何在

  小木(女 24岁 模特)

  别人都以为模特成名很容易,孟广美、瞿颖……一大批人红了,就有一大批人加入这个队伍。其实模特要经受很多磨炼,一旦成名,首先就要承担众说纷纭的非议,什么有后台有背景、又或者因为商务关系和哪个老板交谈就被曝光,说你和老板有绯闻。总之,进退两难,而模特原本的意义却被忽略。

  我现在正是不疼不痒的时期,对出名已经不那么向往,甚至有点恐惧,如果出名就意味着失去自己,那么出名的意义何在?

  出名就是颠覆传统

  乐乐( 女 18岁 占卜师)

  想出名还不容易,出名就是颠覆传统,你把老祖宗的那点家底儿折腾光了,用自己的办法去搞出新花样,自然就有人过来打你或捧你,既然出了名,目的就达到了,什么意义价值,重要吗?

  作为占卜师,就是用流行的方法把传统的算卦求签全部否定。结果你看,那么多人追捧你。如果看手相,你再看看还有几个人理你,不仅认定你是骗子还认为你很无聊,哪里还有什么名气可言?

  出名实际上是自我满足和自我逃避的综合体

  Alma( 女 30岁 心理咨询师)

  人想出名首先是一个自我满足的过程,但名利场实际上对名人本身又存在很多约束,形成矛盾。譬如没有个人空间、没有安全感等,这样就产生一个逃避自己的暧昧期,从而萌生一些颠覆现状的心态。等到真的颠覆之后,又顿觉精神状态空虚,导致名人不能对自我价值进行准确的判断。

  出名不只拥有光鲜亮丽的一面,名人们更多面临的不是媒体记者或崇拜者,而是自我的认可。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