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你是否把感动遗失在风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7日17:05 中国青年杂志

  感动曾是万金油,适用范围宽广,心理效果显著。以感动为核心,能搜索到一系列“善良”“真诚”美好的形容词。但是随着感动本身被质疑被滥用,人心变得日益“坚硬”。在节奏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是否把感动遗失在了风里?

  在这个园地,请,独自面对“感动”……

  如果你的心灵刀枪不入,坚强无比,那就是一块什么都不长的盐碱地了。只有懂得感动,才会相信这个世界有干净的奉献,有纯粹的温暖,才会懂得世界万象,何为表里。

  你遗失了感动吗?

  文-何爱兰(福建)

  上课时,跟学生们谈起“感动”这个话题。我问:“感动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感动的本质和内核是善……你们曾经让人感动吗?”

  他们就像回答明天有没有劳动课一样爽快,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

  “那么,被感动过吗?比如读到一篇文章,认识一个人,或者听一首歌。”我继续启发孩子们。他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零零星星地再次回答:“没有,老师!”这个答案,让我心情沉重起来。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我难以置信。真的没有什么让他们感动吗?

  “你们的父母为你们付出那么多,也不曾让你们感动吗?”

  “天天读书,周末补课,晚上自习,哪有时间被感动啊。”有嘴快的孩子回答。

  还有的孩子在沉默。

  是这个世界变得冷漠,还是他们的年纪尚还稚嫩?或许是,我们一向都看重他们的学习成绩,以至他们渐渐丧失掉感动的能力都不心惊?而成人的世界,又有多少人,已经不会感动?

  我的心,被什么敲打着。倘若,青春的回忆只剩下书本和试卷,那将多么乏味!而对值得感动的事件毫无记忆,又是多么遗憾。

  清晰记得,多年前的那个正月十五,我提着行囊走出家门,对母亲的絮叨保持抵制的沉默。外面正是鹅毛大雪,很冷。我坐上人力车,催促母亲赶紧回家,她却忽然记起了什么,让我等等,立刻转身走回巷口。半天,她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塞给我一只热乎乎的热水袋:“刚灌的,焐好就不冷了。”车子发动了,我一直没有回头,抱着热水袋,泪水流了一脸。

  那次,我第一次懂得感动,懂得了,风雪中的母亲。

  20岁时,我曾经待业,想读书,又没钱交电大的学费。一位好友来看我,不厌其烦地劝我振作,陪我一个下午。临走时,她将一张50元(那时可不是小钱)搁到桌子上,看见我的惊愕,她微笑着说:“不要拒绝我,去买书吧,快乐地生活。”

  感动就这样悄悄延伸。

  刚参加工作,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我紧张慌乱,嗓子也莫名其妙地哑了。后面听课的是全校优秀教师,却一直微笑着,给我鼓励的目光。下了课她走到我身旁,真诚地说:比我当年强多了!

  即使一面之交,感动也会如期而至。

  不久前,又在“感动中国”的晚会看到徐本禹,一位放弃读研、到贫困山区支教的大学生。他说:“有一次我给学生们布置作文,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写道:‘2008年,如果我能到北京去看一看,住一住北京的平房,我就是最幸福的人……’看到这里我流泪了。很多次面对着孩子们我都流下了眼泪,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然而,我知道他的眼泪为何而流。这绝非脆弱,而是大爱。正是这大爱,才让他有勇气,扛住倾颓的教室,扛住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即使素不相识,我跟许多人一样,被徐本禹深深感动。

  如果没有感动,我们的心灵将盛放些什么?我们的幸福如何延伸?肖复兴曾在文章中写道:“我们还能不能够被哪怕一丝微小的事物而感动得流泪,是检验我们心灵品质的一张PH试纸。”感动,其实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检测。如果你的心灵刀枪不入,坚强无比,那就是一块什么都不长的盐碱地了。

  生活里难免存在欺骗、背叛、诽谤和冷漠,但是,请让自己依旧被感动,为某个人某个故事某个瞬间流泪,而且被这力量催促着去做点什么……只有懂得感动,才会相信这个世界有干净的奉献,有纯粹的温暖,才会懂得世界万象,何为表里。

  不管怎么说,我想感动应该属于一种美好的情感,也真心希望我们能有闲暇体会多一点儿的感动——假如体会感动也有一条感动线,我希望在感动线之上生活的人们越来越多。

  从未感动,何谈遗失?

  文-玎玎(广州)

  一个多月前,我的朋友小嚣遇到了这么一件事。晚上加完班回去的路上,马路边一个躺在地上浑身是血的人向他招手,这人名叫钟小鸣,是个打工仔,刚刚和人打完一架,左手被砍。小嚣按小钟的要求将他送往江南医院,又按医院的要求预付了5000元手术费。手术很顺利,小钟幸运地保往了他那只差点儿残废的左手。

  我听到这件事距离事发当晚已经过去一个星期。我们吃完晚饭,在珠江边溜达,讨论未来六个月的计划。小嚣一直沉默,然后才跟我们说起了这件事。

  小嚣已经失业三个多月,刚找到一份按业绩拿钱的新工作,可他对新行业全无头绪,拿钱之日遥遥无期;三天之后他要交2500元房租,除此之外还要应付一日三餐交通通讯以及城市日常生活要面临的一切用度;他此时的资产为-1.5万元,他垫付给钟小鸣的手术费,正是他从朋友那儿借来的“失业过渡金”的最后一部分——本打算用它支撑到新工作有进账为止。

  说的过程中,小嚣越来越郁闷,突然停止了讲述,决定了什么似的跑到一边打了个漫长的电话。回来表情更为郁闷——电话是打给小钟的姐姐的,对方表示暂时无力偿还,他们自己也欠着一屁股债,更别谈为弟弟还债了。

  那晚余下来的时间以及其后的见面,我们和小嚣讨论如何拿回欠款,如何应付生活,节省开支,哪里的房子比较便宜,如何挣到多一点儿的钱;小嚣的女朋友明确表示,会全力在经济上支持小嚣。至今,整个事件中没有人提到“感动”。至少没有人说出“感动”。

  按照我们成长所受教育的逻辑中,这件事似乎应该成为一个“感动”事件。打工仔钟小鸣可以为小嚣对他的帮助感到“感动”,我们可以为小嚣的义举感到“感动”,小嚣可以为他女朋友的支持感到“感动”,甚至可以为义举本身被自己“感动”。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确没有感到“感动”,或者说在这整个事件中别的情绪覆盖了“感动”。

  小嚣说当晚在马路上的情况,他感到自己是被吓着了,他看到一个鲜血淋淋的人向他求救实在无法不救。救之前救之后,他都忙于应付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根本没时间想到、甚至感到“感动”。对于尚无社保的打工仔钟小鸣,左手受伤意味着不能工作、相当长时间内经济陷入困窘,各种必须面对的实际困难所造成的焦虑远远超过了“感动”的情绪;对于小鸣姐姐,这个突发的意外所带来的困扰远远大于对弟弟幸存左手的喜悦;对于小嚣和他的女朋友情况也是如此。而我这个局外人呢,说实话,这事对我最大的触动是再一次意识到日常生活中要储备积蓄预防不时之需,琢磨着怎么帮小嚣赶紧进入新行业,搞到收入。我们都没有剩余的精力来感到“感动”。

  关于感动的最初记忆,似乎来自小时候阅读甘肃的《读者》(那时还叫《读者文摘》),每一期总有一两篇文章致力于让读者“含着眼泪微笑”,同样的感动也出现在电影院里,男主角历尽艰辛终于和女主角皆大欢喜;感动似乎更多属于心灵按摩,它需要被感动者有足够的时间、愉悦的心情、日常生活之外的精力。

  和大多城市一样,广州有着大量建造中的工地,很多民工谋生其中;广州也有乞丐,靠下跪、告白书、裸露残缺的肢体挣饭吃,我个人完全不能了解,这样的人群会为什么事感到感动,或者,他们曾经感动过吗?和别的城市不同的是,广州更为实际,在这里“感谢”比“感动”更常出现,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对别人的帮助可能比一个英雄在电视上的“超凡”举动更易进入人心。

  而那些达到感动线以上的人们,包括和我一样可以在这里谈论感动的人们,有一点是明确的,我们所需要做的肯定不是在这里或别处呼吁“来感动吧!”更不是批判任何人“你为什么不感动?”那么,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呢?当我们问询自己的心灵并且得到答案,我们愿意去做吗?

  不是人们忘记感动,而只是让这种情感愈发昂贵。

  感动如此昂贵

  文-罗豪格(黑龙江)

  说感动就容易想到眼泪,进而还能联想到倪萍。

  对倪萍“赚人眼泪”的广泛质疑,标志着人们对“感动”开始戒备,以至于本属于心灵一部分的情感,如今站到对立面,一看见电视里哭哭啼啼的节目,就想转台。

  难以被感动,并不表明当代人情感退化,而是对“感动源”有了更多的要求。感动,同样会在某些非刻意情况下突然爆发。

  前些日子,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问:“听说过殷雪梅老师吗?”我知道这位英雄教师以身挡车救了六个小学生,其他细节还不清楚,他就给我念了报道中的一段,当念到“灵车路过学校,六个小学生齐刷刷跪倒,他们的家长哭成泪人”时,他的声音哽咽了……

  他曾自称过了30就不再哭。其实,感动还在心里,只是在平时大段时间里都隐形了。

  为什么会隐形?回想,感动曾有过特殊的历史作用——那时人们的“自我”还相当柔弱,情感单纯,但人是拥有旺盛的内在冲动的生物,需要极端化的东西让心灵“鲜活”,乃至“兴奋”。于是,感动就承担起这个“责任”:它让内心在“崇高”的范围内体验巨大起伏,生命有了来自情感的加速度。

  但现在,人们的“自我”意识无限增强,情感取向多元化,包括快节奏的压力,都足以让他始终处在生命张力状态。他不再渴求内心波澜,反倒要寻求平衡、平静,感动随之隐形,变成奢侈品。甚至于长久没被感动过,他也不会觉得缺失。

  不是人们忘记感动,而只是让这种情感愈发昂贵。

  “心盲”虽然看得见,内心拥有的却只是一片无动于衷的荒漠。

  “心盲”的人看不见感动

  文-小木头

  人们不太容易感动了,于是便有人说“感动被遗失了”。其实,遗失的并不是感动,而是能感受感动的心。就像美学家说的,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感动也一样,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缺的肯定不是感动,而是对感动的“发现”。

  人们的心所以会不再轻易“发现”感动,是因为现在的人心对感动的“发现”能力下降了。这种下降,部分来自物欲过盛引发竞争激烈,原本柔软的心被打磨粗糙了,对感动不再敏感;另一部分来自对商业化泛滥的“伪感动”的戒备,也使人心披上了坚硬的铠甲。

  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对感动的“发现”能力的下降,于具体的个人而言,都是莫大的悲剧。一个人如果看不到世间的美景,我们会怜悯他眼盲的残疾,说他只能生活在黑暗里实在不幸。如果一个人的心因“看”不见感动进而不再会感动,却很少有人会说他是“心盲”而同情他,但事实上,“心盲”也是一种残疾,甚至是比“眼盲”要严重得多的残疾——“眼盲”只是眼睛看不见,内心却可能拥有丰富亮丽的世界,而“心盲”虽然看得见,内心拥有的却只是一片无动于衷的荒漠。

  所以,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心,尽最大可能让它柔软敏感,让它不要丧失了能“看见”感动进而感受感动的能力。就算要戒备“伪感动”不得不给心罩一层铠甲,也应时时察看铠甲里的心是否保持柔软鲜润,万不可在不觉察中让它与铠甲粘连到了一起。

  感动不是怜悯,不是同情,不是伤感,不是自恋,不是媚俗,不是表演。感动是真情的涌动,是灵魂的自我审视,是设防的精神要找到共鸣……

  这个时代的感动

  文-吴志翔(浙江)

  现在好像是一个动不动就被“感动”俘获的年代。打开电视,俗滥电视剧里唯美到虚假的爱情台词会打动你,音乐催情之下主持人的煽风点火会感染你,而特写镜头里一张泪流满面的脸孔也可能轻易打开了你泪库的阀门。有时候,人会为自己的感动而羞愧。出于对理性和意志力的崇尚,情不自禁的放纵会使人有一点点厌恶自己。感情的动荡和溢出总是自制力的失败,眼泪总是被看成不争气的东西。所以,当被感动时,一些人会咬紧嘴唇希望能克制那要命的冲动,会拼命地要扭过头去,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泄露出来的脆弱。甚至,还会虚张声势地嚷嚷“干吗呢干吗呢”,为的就是避免被那种过于刻意的煽情术所算计,为的就是要逃离那一个名叫“感动”的陷阱。一个被感动得涕泗横流的人往往显得笨拙而又善良,他的心理防线已不复存在,门户大开,只能束手就擒。

  从最原始的意义上说,“感动”就是一种感情的冲动,在这种冲动的袭击之下,一个人把平时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自我”彻底地交了出去,内心基本处于无保留的状态。所以可以这么理解,感动是对洁净本心的一次发现,在盈盈的泪花里可以看到裸露的良知,那也被称为“赤子之心”。然而,今天似乎席卷天下的感动,内涵丰富却又难免歧义丛生,因为它们往往是大众传媒文化发射的“催泪弹”遍地开花的结果。“爱”是做出来的,“感动”也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制造者很清楚,引发感动需要哪些要素、什么配料。有人生产感动,有人则期待着消费那种被感动的快感。因此,面对被策划出来的、大批量生产的快餐化“伪感动”洪流,我不得不心存几分警觉和戒备。

  但是真诚的“感动”本身又何辜呢?感动不是怜悯,不是同情,不是伤感,不是自恋,不是媚俗,不是表演。感动是真情的涌动,是灵魂的自我审视,是设防的精神要找到共鸣,是蓄积的心理能量在寻觅释放的路径,是被冷落得太久的良知在期待着重见天日。大病初愈的人,可以为春天的鲜花而感动;身处绝境的人,可以为峭壁上的一棵小草而感动;消除误会的人,可以为亲人默默的呵护和付出而感动;穿越了漫长的黑暗甬道的人,可以为久违的第一缕阳光而感动……当然,再平庸的人,也可以为那些我们并不具有的至善和大美而感动。所有能唤起我们感动的东西,都寄寓着生命所能达到的高度和强度,代表着这个纷扰的凡俗世界依然存留的希望。

  感动与善良是孪生兄弟。它们都有着一副虚弱的表象,就像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的那位梅什金公爵(《白痴》),纯洁善良却柔弱得如同“白痴”,又像《天下无贼》里那个“裸露良知”的傻根,从里到外毫不设防。在“丛林法则”大行其道的环境里,感动是一桩奢侈的事情,那里流行的角力,是斗智,是比谁比谁更狠、更冷漠,是赌谁比谁更酷、更绷得住。也许你还在那儿嗟叹垂泪呢,有人已经在那儿窃笑你的“傻”了。但是社会永远都不应该成为那样的丛林。正如向善的浩然正气并非软弱的同义词,纵情的感动也不是生命力萎靡的表现。恰恰相反,感动本身是精神之树依然健康壮硕、生命之水仍然奔涌澎湃的见证。如果我们还会感动,那是因为我们感动的机能还没有坏死,我们心里还存有对于爱、对于善、对于美的渴望,并且还没有丧失掉基本的判断力。或者说,我们情感的库存还没有枯竭,水位还比较高,一有感应即汩汩而出,洗去蒙蔽于良知之上的灰尘。

  在荒凉之地挣扎着改变现实的志愿者徐本禹,身份卑微却能舍身救人的打工者李学生,用血肉之躯挡住汽车保护孩子的教师殷雪梅,在不公正的环境里仍然以“古君子之风”授课育人的讲师晏宏才……他们引发了一波又一波感动的热浪。这样的感动不可低估,但同时,一味地把苦难美学化也是不道德的,视感动本身为终极追求或收藏眼泪则类似于买椟还珠。感动是向着光明的,但它的背景里会有一抹苦难的灰色,感动的后面常常拖着牺牲的背影。经历这样的感动,体验到的绝不是廉价的快感,更不是什么幸福的战栗,而是一种难言的苦涩和疼痛。感动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此:经由感动,我们看到了绝望中的希望,感受到了存在的勇气,聆听到了良知的召唤,并且获得了行动和改善的力量。

  在感动的热泪里,我们保全了人世间关于善良和美好的最后约定。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