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从博客、播客到熟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16:53 新周刊 | |||||||||
这是一幅处于通信技术跃升背景下的中国网络生活图卷。“熟客.net”的诞生是网络时代从陌生人世界到熟人世界的演变结果,诞生全新网络时代的人群部落。而网络沟通从追寻“陌生感”开始如今又重新回到寻求“熟悉感”。城市没了曾经熟悉的街道和街坊,曾经温情的家庭结构已渐趋解体,这一切,在网络上得以重构。 屏幕上许多分辨不清的头像争先跳出来,各种敲门声、咳嗽声、滴滴声混杂在一起
18岁的刘洋(化名)坐在网吧的电脑前,为自己的第一个在网络上的“处女”亮相起了一个独特的名字。在他身边的都是陌生人,由于感到苦闷,他选择在QQ上寻找能心灵交往的人。这尚是1999年的冬天,在刘洋身处的网吧之外,整个北方小城虽然已经笼罩在隆冬的寒冷中,但刘洋感觉到他身处的世界变了:他的感觉由键盘输入进入电脑,从网络的接口传输出去,进入光纤中,与其他素昧平生的人的信息一起,汇集到一个不知何处的服务器位置,经过处理器的数据分析,然后信息得到折返,在如此寒冷的网吧中、冰冷的屏幕上,忽地跳出一个回应的信息:“:-),原来你也在这里!” 早在1996年,国内第一代上网的人已经在乐滋滋地感受ICQ这样的即时通讯工具(Instant Messenger,缩写IM)带来的神奇感受;1998年11月,马化腾和他那个更适合中国人使用习惯的QQ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1999年12月,国际大腕MSN闻香而来;2002年6月,方东兴偶遇“博客”,并在两个月后捧出了“博客中国”;2005年4月,甚至在博客仍处于舆论关注顶点的时候,另一个名词跃入大众传媒——播客;记不清哪年哪月,我们的屏幕上突然间就有了雅虎通、泡泡、新浪了了吧、UC……不知道哪年哪月,我们还会有其他,比如“圈圈”。 在有人感慨“门户冷落,IM依然笑傲江湖”的时候,中国网络沟通本身已经成为一个混乱的战场,一片千浪翻飞的江湖。无论是原本就龙床高卧的大哥大,还是横刀立马的草莽英雄,都想在这里施展拳脚。虽然从即时通讯进入主流文化视界到业内人士和资深网虫们的第一声惊叹仅仅用了不到一秒,但这个世界的明争暗斗,无论从参战者本身的素质升级还是背后严密的逻辑演绎,抑或是在激烈缠斗中形成的“道上规矩”,都精彩到足以拍出另一部卖座的《江湖》。评论家们请注意,现在要做的不再是拿起任何一面旗帜,喊杀着冲进去分清敌我,而是抽身而出,看一看这块地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未来一段日子内,因263E话通而生的全新网络互动视频模式,更将使通讯与网络进入全新的融合年代。 1999—2002 陌生客时代 QQ与MSN之争 刘洋很快就找到了他的朋友网络,一到他们约定集合的黄金时间:比如中午或者是凌晨时分,他的电脑屏幕上便满是以阿兔、阿猫、阿狗、阿虎为头像的“朋友”。开始的时候,他对朋友充满热情,但很快他就发现他变了,又或者,是他的朋友变了——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流动在端口与端口之间。终有一天,刘洋离开了QQ,是因为他读到了萨特的这句话:“真实的事情会同朋友们一起消失。对事件也一样,我们让事件消逝;你看见一些人突然出现,他们说了话又走开了;你投身到一些没头没脑的故事里面:你在这一切当中可能当上了一个可憎的证人。”刘洋觉得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目睹的证人而已,这个角色对他而言,既不能让他寻回真实,也不能让他离开苦闷——于是,只有选择离开。但只是离开这个工具,皈依另一个工具而已,比如MSN。 确切地说,这都只是一场无法分辨真与假的聊天游戏,没有群雄,难说割据,当马化腾们借着神话般的过亿注册用户(绝大部分为80后)成为IM世界中当之无愧的掌门时,唯一确定的是,无数中国网人的生活注定要来一次惊天的变革。 1999年2月,马化腾正式推出即时通讯软件——“腾讯QQ”。从这一刻起,中国进入聊时代!很多人上网的第一件事不再是打开网页,而是登陆QQ、点击一个头像、开聊!“网友”直接成为流行词汇,更多人不再认为“包子”是食物,而是表情。2004年9月,腾讯QQ领跑中国即时通讯,最高同时在线人数突破700万。 几乎在同一时间,起源于美国、挟微软扩张之风而来的MSN Messenger登陆中国。抢滩大战一触即发。QQ在不断的升级中,越发强调了门户化和娱乐化。MSN 则以简洁的风格和强大的技术背景深受白领的喜爱。受众定位上的分流,导致了QQ越来越幼稚,MSN越来越白领。但这些并不妨碍IM的大佬之争,直到今年5月,MSN中文门户正式落户中国,马化腾还说着狠话:“MSN捆绑显而易见!国内的IM企业应该加强反垄断意识。” 2002年,“网易泡泡”大打免费牌登场。几乎同一时间,雅虎通、新浪了了吧等门户衍生品也争相崛起。 但由QQ腾讯和微软构筑起来的坚壁并不那么容易打破。根据易观国际2004数据显示,在中国市场,QQ的市场占有率为65%,MSN为20%,新浪UC、ICQ和网易泡泡为4%~5%。在众多大佬合奏的交响下,即时通讯成为和手机一样的大众标配品,聊的工具多了,聊的花样自然也层出不穷。对聊、群聊、语聊、视聊……聊是娱乐,聊是生活,聊是职业,聊是企业文化,聊成了虚拟世界的麦当劳、可口可乐、MP3。在全球的角度,仅仅是AOL,2001年便宣布自己的用户多达1亿人。 2003—2004 业余客文化 从博客到播客的推进 QQ上添加的朋友数目从无到有,由少至多,又从多到少,从忙的时候噼噼嘀嘀作响到半天没有一个人咳嗽;MSN上添加的朋友或者是客人则与此同时地,渐渐地由少到多,从热闹的齐齐群聊逐渐到大家把自己的状态改成“忙碌”、“外出午餐”、“显示不在线”,甚至是使用“阻止”屏障掉那些不愿意再联系的朋友。刘洋觉得自己的孤独在工具的革新中并没有得到舒展。 于是,他决定把时间用于写博客——你不知道自己是职业的写手,还是业余的孤独爱好者——也许,这对每个博客都是一样成立的。如果,一定要用形容词来界定,那必定是“虚假的业余孤独爱好者”。 2003至2004年间,网络沟通市场的竞争还处于白热,两个女人的名字却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跃入人们的眼帘,一个叫“木子美”,另一个叫“竹影青瞳”。出卖性事的那个女人,从客观上让“博客”的概念走向中国大众;而那个以实时更新的自拍裸照在一个月里挣得13万点击率的强人,则在稍晚些时候再度刺激了博客的发展。 博客迅速成为一股新兴的网络势力,作为一种更自由、更私人化的空间,引导出了完全不同于即时网络沟通的客文化。和传统门户不同,个体前所未有地成为信息源,一个博客就好像一间房子,主人随时在家跟访客分享自己的心情和见闻。个人主页的能量被空前开采,从“狗日报”到“按摩乳”,茫茫网海中,也有人开始找到自我,找到本真。 更重要的是,因为“博客”的出现,专家们第一次认认真真地坐下来思考个人对于网络信息传播、网络隐私、网络沟通生态的影响等一系列近乎专业的问题,而之前由IM主导的网络沟通环境始终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 事实上,博客的初衷是要走向专业化、知识型、教育化、大众化、社区化、个性化等形态,而并非是纯粹文学性或个人情感书写的境地。它力图造就亿万个真正具有博客精神和理念的个性自我,具有不同文化传播样式的生态社会交流的模式。但是很难。 或许为了弥补这样的缺憾,博客中国又推新词——“播客”应运而生。“它是数字广播技术的一种,出现初期借助一个叫‘iPodder’的软件与一些便携播放器相结合而实现。Podcasting录制的是网络广播或类似的网络声讯节目,网友可将网上的广播节目下载到自己的iPod、MP3播放器或其他便携式数码声讯播放器中随身收听,不必端坐电脑前,也不必实时收听,享受随时随地的自由。更有意思的是,你还可以自己制作声音节目,并将其上传到网上与广大网友分享。”有人说,植根于新技术平台的播客可能会像博客一样,带来大众传媒的又一场革命。 2005 熟客网络沟通时代 263E话通的升起 在进入房间前,刘洋说:“我再也不想当孤独者了。”这个由263推出的“网络视频城市”,每一个房间都有着来自不同城市、地区的精灵,大家都能彼此看得见。刘洋发现,世界忽然变得透亮起来,在连接虚拟沟通关系的插口之间,一切都变得切切实实,他愿意主动把自己纳入某一个愿意待着的“部落”中。进入房间后,刘洋发现有时候看大家的眼神都是生活感悟。况且,这里的感觉更像是声色犬马的生活万花筒,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就像从一个房间跨越到另一个房间的一步之遥。其中会有生活的戏剧相撞:女人的哭泣、男人的慰藉、少年的轻狂、老者的沉静,全在房间中一览无余。每逢此时,刘洋总会想起一个E话通骨灰级玩家的话:“坐在屋子里面对面说话,我会觉得比较真实。” 比尔·盖茨开创的“.net战略”是将微软所开发的各种软件与互联网以最紧密的结合方式连接于一体,目的是简化各种计算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并把自身的产品实现一个全熟悉的网络,藉以在下个网络世纪继续是100%的盖茨时代。但并没有实现预期中的成功,有专家认为“.net是一个伟大的技术,但微软的方向已经迷失”。 除了技术的左右,更多的还是人的流向决定着网络的冷与热,如果“.net”作为一种网络时代的乌托邦想象,那第一个“.net网络”将绝对是由人群以及由此聚集而生成的部落组成的熟客部落。从房间串联到房间,又从房间转为独特的视频坊间,这股兴旺的景象势力庞大,正如263E话通上聚集的“熟客.net”。 E话通是263网络通信自行开发并融合的一款集文字、语音、视频、数据为一体的互联网多媒体通信产品。目前,E话通的注册用户数量超过5000万,活跃用户超过700万,同时在线人数超过25万,在国内网络视频通信市场排名第一(截至2005年4月数据)。 当大浪淘沙的聊时代遭遇方兴未艾的“客文化”,博客下一个是图片博客,再下一个可能是播客,但最终还是市场发现了在新沟通时代与视频时代背景下,网人更需要一种全新的对话关系,以此支持不断变大的带宽和持续增强的归属感。通讯技术从简单的文本传输到音频传导,最终演化为点对点的视频交互技术,即使刚涉足网络的人,也不再仅仅满足于用一个冒号半个括弧打出的微笑。事实上,既然有一个能够提供最多十人同时在线视频聊天的平台,又为什么不能从开始就展现一个真我呢?对名字并不起眼的“E话通”而言,它的核心竞争力更具有技术和文化意义上的优势,因为它把网人重新划分到部落文化中——正暗合马歇尔·麦克卢汉的预言:“我们正在回到重新部落化的世界。” 麦克卢汉之后,许多社会学家也认为,人的社会属性使我们需要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被保护、被爱。无数的BBS、Chatroom也证明,网络中也可以有群、有社区、有家族、有部落。当一群志趣相同的人在镜头里相遇、聊天、逗乐、表演,在现实社会中因为石屎森林而区隔的人际关系,在现代都市正在失去的街头文化,正伴随着263E话通这样的新网络通信工具而重新出现…… 于是,便有人开始寻找这样的地方,既有网络的、电子的、充满技术主义的可爱触觉,又能满足人性本色的、竞争的、充满网络人群自我定位的触觉。这样的地方或许将是网络世界的一种未来,而寻找此地的人已经有了名字:熟客。文/周逸 令狐磊 相关专题:新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