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以海为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6日09:35 生活报 | |||||||||
风高浪大的北海 京族妇女 京族妇女在将从海上打捞上来的螃蟹装箱 渔村中的儿童 在祖国的南海北部,居住着我国唯一的一个海滨渔业少数民族———京族。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京族人爱海、以海为伴的生活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京族人已经完全同其他兄弟民族融和在一起了,所以本民族的特点并不十分突出,但是传统的海上作业的生活方式仍保留至今。“潮涨潮退不离海,风吹云走不离天;大路不断牛脚印,海上不断钓鱼船。”这首歌就是京族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了采访到京族人真实生活的一面,记者一行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兴市江平镇尾村作为采访的目的地,因为这个村中的人几乎都是京族人。尾村位于祖国最西南边陲,是一个充满海的韵律的美丽地方。 独特的海边建筑 当记者顶着小雨来到尾村时,才知道京族人生活的那块乐土是多么的安详。蔚蓝的海水被海风吹打着涌向岸边,渔船在海面上轻轻晃动。岸堤上是一排排民房,大都是二三层的小楼,小楼临山面海,周围绿树环绕,俨然一座山间别墅。尽管如此,在红砖绿瓦中,记者还能够找出些许京族传统房屋的意味来,部分居民的房屋仍然保留着石头瓦房的建筑特色。 在村头海边处一位姓王的姑娘家中,记者看到她家房子的主要原料不是砖而是石头,这些石头多呈长方形,长在50厘米以上,宽超过20厘米;屋顶脊也是长石条构建成的。王姑娘说,这样的房屋抗风能力强,有一次刮了7级大风,她们的房屋丝毫没有变化。进入室内,房屋没有华丽的装饰,四面墙没有任何装饰,里面没有厅室之分,就是一大整间,最外面设有灶台,稍里一点的地面上摆放着电视机、音箱、冰箱等家用电器,最里面的一角放置着一张大的双人床。 王姑娘告诉记者,过去他们一家四口人都生活在这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这房子就变成了捕鱼作业时使用的了,真正的生活区已经搬进了村,那里的楼房同汉族人的完全一样了。记者注意到,京族人穿着和汉族人没有什么区别。据了解,现在只有一些老年妇女还穿着民族服装,上身是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短上衣及菱形遮胸布,下穿黑色或褐色长宽裤子,外出时加穿白色长外衣,似旗袍但开衩较高,结“砧板髻”。少数妇女还保留染黑牙齿的习惯。过去男子穿窄袖上衣,长及膝盖,腰间束带。 离不开海上作业 京族自15世纪以后陆续从越南涂山等地迁来,最先居住在巫山岛和江平镇附近的寨头村,后来才逐渐向尾、山心、潭吉等地发展。历史上自称“京”,他人称“越”,1958年定名为京族,现在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区的山心、尾、巫头三地及恒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区。而山心、尾、巫头都地处海滨,“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京族人的生活自然与海有着不解之结。 当记者来到海边时,正看到一群渔民在处理刚刚捕获的鱼蟹。在岸边上,三名男子正在摘网上的鱼,这是他们今天早晨出海时撒网捕获的鲜鱼。十米远处,十余名妇女围坐在小水池旁边,精选着螃蟹,准备将它们分装打包后运到城里卖掉。据介绍,她们每天早晨五六点钟下海捕鱼蟹。正在说笑间,一名妇女的尖叫声引来其他妇女的观看和笑声,原来,在分拣螃蟹的时候,一只螃蟹突然偷袭了她,前爪死死地钳住了该妇女的手指,弄得手指流血,大家一边哄笑着一边帮她摆脱螃蟹的纠缠,为其包扎伤口。该妇女说,这样的事时常发生,她们都已经习惯了。 天上的雨越下越大,可是,这些渔民们并没有收网的意思,无论是在海上还是在陆地上,都能够看到京族人忙碌的身影。在海里,一名男子正在海中冲着浪,游着泳。一名渔民告诉记者:“我们在海上生活了一辈子,什么样的风雨没见过,即便是暴雨我们也只当它是毛毛雨。”的确,经受过大风大浪的人,哪里还会在乎这点的风雨。 傲守祖国南疆 在历史上京族曾和汉、壮等族人民联合进行过多次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886~1887年间,法军侵占江平地区时,当地京、汉族人民联合组成义军,坚决抗击法国侵略者。1944年初,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入京族地区,京族人民积极参加江平地区抗日游击小组,开展武装斗争。 解放后,京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京族人充分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经济,从单纯的渔业生产也发展到多种经营。生产不断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改善。36岁的京族渔民芒伟权从事海上作业多年,如今已经发展成一个小有名气的老板。他告诉记者,现在,仅螃蟹每天就要出售五六吨。 如今,京族人同当地的汉、壮、瑶等民族的人民生活在一起,筑海堤,垦荒坡,共同开发南方的沿海边疆,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上)(生活报) 相关专题:踏访56个民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