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京报抗战专题专题 > 正文

北平溃败 烈士遗孤流离失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06:59 新京报
北平溃败烈士遗孤流离失所

  70岁的赵学芬说,小时候,母亲一直隐瞒父亲身份,10多岁才知道父亲就是抗战名将赵登禹。父亲牺牲时赵学芬才2岁。本报记者薛珺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北平溃败烈士遗孤流离失所

毛泽东亲笔签署的赵登禹革命烈士证书


  八年抗战高级将领伤亡情况

  抗战八年,国共两党为国捐躯者众多。

  据史家记述,壮烈牺牲在战场上的国民党将军达200余位,仅以1937年淞沪抗战为例,“国民党官兵每小时的死伤数以千计,原有下级军官和士兵伤亡达三分之二,旅、团长伤
亡竟达半数以上”。

  与此同时,为抗日救亡,中国共产党军队中无数将军和战士为国捐躯。以东北抗日联军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联军伤亡数万余人,约百名师以上军官战死疆场。

  -讲述人

  赵学芬

  女,70岁,抗日名将赵登禹二女儿,现为民革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

  赵登禹牺牲时,赵学芬才两岁。抗战8年,赵学芬随母亲四处流亡,河南商丘、开封、山东……颠沛流离。

  “我能在喜峰口打败小日本,同样也能在这儿打败他。”1937年7月27日傍晚,在北京南苑驻地,南苑前敌总指挥、29军132师师长赵登禹在向1500名学员兵训话。这些学员兵都是北京城内的爱国学生组成。

  此时日本的几架飞机飞过,往下投炸弹,顿时弹片四散。但将军和战士均丝毫不为所动,军容整齐如常。

  “当时全中国的爱国热情都被七七事变给激起了。”68年后,赵登禹的二女儿赵学芬在北京马甸一栋老旧的塔楼里,拿出一大堆史料说。她现为民革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

  这一年,赵学芬2岁。

  1937年7月28日,赵登禹率部队在南苑与日军交战,赵登禹身先士卒,用大刀手刃数敌。

  但不幸后遭日军伏击,赵登禹伤重身亡,年仅39岁。跟随赵登禹的1500名学员兵也牺牲了800多人。赵登禹牺牲时,赵夫人身上还有着8个月的身孕。

  7月31日国民政府发布褒恤令,追认赵登禹为上将,但这并没改变赵学芬及母亲此后颠沛流离的生活。

  赵学芬逃亡中最深记忆是,“妈妈总在不停地哭”

  战事日渐紧逼,随着29军撤离北京,7月29日日军通过正阳门,正式占领北平。

  此时,溃败的国民政府没有顾得上赵登禹的孤儿寡母,最终丢下了赵家人而去。

  赵家人决定,向南逃。

  10月,秋风瑟瑟,北京西交民巷宽阔的街道上行人匆匆而过,不远处城内的日伪军、宪兵正四处盘查,搜寻北京城内的爱国人士。在一处平房中,突然传出一声嘹亮的婴儿声,赵登禹的遗腹子在他死后2个多月后,平安降生。生完孩子一家人开始向河南商丘逃去。

  “这时还想着能找到父亲战友的军队,因为家里只剩下了孤儿寡母,没有人能养家了。”70岁的赵学芬说起往事仍历历在目,留在北京,很有可能被日本人利用为人质。

  对于60多年前的那次逃亡,赵学芬印象最深刻的细节是,“妈妈总是在不停地哭”。虽然当时年幼的赵学芬并不知道妈妈为什么总是哭。

  在商丘,他们遇到了国民党的军队,不时有人往赵家送点米或面。“天冷了还给送煤。”这段日子虽然苦,但总算还有个照应。

  逃亡到开封后,全家靠母亲变卖首饰过活

  1938年,日本攻占徐州后,很快进入河南东部。6月6日,日军占领开封。6月11日,国民政府掘开黄河花园口大堤,80多万河南人葬身鱼腹,1000万人流离失所。

  赵家人也在难民当中,他们很快追不上国民政府溃败的军队。即使追上了,军人们自顾不暇,再也管不了他们了。断了生计的赵家人生活越来越难。

  大约在1940年,一家人流落到了河南开封,租住在开封城里。一家全靠着赵夫人变卖首饰过活。赵学芬也在开封上了小学。念书后的赵学芬开始懂事,“我老想问,我爸爸哪儿去了。”但害怕母亲哭,这个问题赵学芬从来没敢问出口。

  而赵夫人为了一家人的安全,也没向孩子们提起过他们的父亲就是抗日名将赵登禹。赵夫人比赵登禹小12岁。“我母亲很漂亮,从照片上看,父亲长得高大英武,很相配。”赵学芬说。她是10多岁时才知道父亲是谁。

  夜里日本人要抓赵登禹遗属,一家人连夜远逃外乡

  随后日军对武汉的占领,北方战事渐渐结束,赵家人最终回到了山东荷泽老家。

  在赵楼村,赵家人受到了乡亲族人的欢迎。“我父亲在1936年回乡一趟,大家都知道这个名震全国的大人物。”赵学芬介绍,当时山东由于韩复榘的弃守,早已落入日军手中。

  据赵楼村乡亲们介绍,日本人打进赵楼时,看到了赵登禹为其母亲立的寿碑,行了军礼后便离开了赵楼,而不像对其他村子一样进行扫荡。所以乡人们都认为是赵登禹的威名救了赵楼村,故对赵登禹一家非常感激。

  赵家人在乡亲们的资助下,暂时安稳了下来。赵家兄妹也上了当地的荷泽六中,继续学习。

  赵学芬清楚地记得,1944年的一天夜里,几个乡民匆匆赶到赵家,通风报信说,日本人派兵要抓赵登禹的遗属,赵家人连夜从后院小门远逃外乡。“据乡邻们介绍,那一夜日军出动许多大狼狗到我家搜人。”

  母亲91岁去世,终身未改嫁

  1946年7月28日,北平市政府的各界人士为赵登禹、佟麟阁举行公祭大会,李宗仁致辞。

  1947年,国民党29军旧将刘汝明劝赵夫人一家人跟他撤走,但赵夫人不愿离开乡土,拒绝了刘汝明,只把远在江南的儿子托付给了他,刘汝明最后到了台湾。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清理京城内的无主地产,政府查清鼓楼方砖厂的一处荒宅原是赵登禹将军的旧宅,又从佟麟阁将军后人处得知赵家仍有后人,派人到山东把赵家一家人接回了北京,把老宅还给了赵家。

  赵学芬介绍,那是一个两进的四合院,宽敞明亮,院子里有假山花草果木,很漂亮。“为了这事儿,我家很感激新中国。”

  后来,赵家人把老宅卖给了国家,另购宅第生活在北京,恢复了正常人家的生活。

  此后,赵家一直生活在北京。赵夫人2001年去世,活到91岁,独身守寡,一生未改嫁。

  本报记者徐春柳

  -“祭”忆

  1937年7月28日

  赵登禹牺牲后,由于形势紧迫,卫兵将赵登禹草掩在大红门附近的高粱地里。过了几日,龙泉寺的方丈受托从高粱地里把赵登禹将军的遗体挖出,抬回寺里,放在一口普通的棺木中,用几道漆密封住,秘密放了9年。

  1946年7月28日

  北平市政府的各界人士为赵登禹佟麟阁举行公祭大会,由于家人远在山东,由佟家人为赵登禹扛幡。赵登禹被安葬在了卢沟桥畔的西道口。随后,在八宝山忠烈祠为二英雄举行隆重的入祠仪式。

  1947年3月13日

  赵登禹生前在北京居住过的北河沿大街被命名为“赵登禹路”。

  1952年6月11日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亲笔签署了革命烈士证书,颁发给赵登禹家属。文化大革命期间,赵登禹烈士的墓被红卫兵挖开,欲盗取“金银财宝”,一无所得后,砸墓而去,烈士尸骨无存。

  1980年6月

  北京市人民政府将其墓修葺一新,并树碑,以志纪念。

  据赵学芬口述

  相关专题:新京报抗战专题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