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芙蓉姐姐现象 我“秀”我就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4日14:25 中国青年杂志

  一个平凡的女子,屡次考研不得但又志存高远,最后因为一个网络时代最平凡的举动——在BBS大贴配有“热爱自 己”的文字、呈“S”型的照片,而迅速走红——“芙蓉姐姐”成为继网上女红人之后又一众生追捧的“明星”。传统意义上 “高大全”的偶像开始隐退?我“秀”我就行?自信、自恋到自大是自卑和委琐过度后的必然反弹?这个盛夏,我们真的进入 了一个大众狂欢的节日?

  我们羞涩的汉民族一直都缺乏广场狂欢精神,今天却得以在匿名且辐射力超强的网络上得到了代偿。芙蓉姐姐可谓是 应运而生的人物。

  在一个审“丑”的旺季里狂欢

  文-吴志翔

  很多年以前我家乡一带有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名字叫竹良。他是个半疯不疯的人,经常拿只空碗,笑眯眯地到我们村 子里来转悠。他的到来总能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一些乐趣,我们小孩听到“竹良来了”四个字,就飞也似的跑出去看热闹,连愁 眉苦脸的大人,也会放下手头的活计,暂时忘记了生活的枯燥和辛苦,聚集到一起去围观,甚至跟竹良开上几句荤荤素素的玩 笑。竹良就是有这样的魅力,以至于能令最乏味的人也增添几分幽默感。我们一群孩子当然成了他的fans,一路跟随着他 快乐地流窜。他一点也不帅,但人们对竹良许多出格的行为艺术,在此后的若干年里仍然津津乐道,以至于到了后来,“竹良 ”两个字已经不代表具体的人,而成为一个隐喻式的符号。

  近来,在得知网上出现了一位偶像级的“芙蓉姐姐”的时候,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当年我们是在村口聚众围观,今 天人们则通过更高级的网络平台,兴致盎然地围观同样伺伏于网上的芙蓉姐姐。芙蓉姐姐的美与丑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她 敢于逸出常轨,敢于把自己置于被围观的境地而依然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对于她的横空出世,有人感到很不可思议,怀疑是 不是今天的人都已经审美疲劳了?有人还显得很愤怒,尤其是为居然有那么多人去关注她而愤怒,认为如今人们的趣味越来越 低下,简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事实上,芙蓉姐姐引发的狂热与审美趣味几乎没什么关系。没有人打算用她的照片做屏保来“ 养眼”,也没有人考虑去追求她做女朋友,人们的意淫对象仍然是那些合乎美学基本原理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或亭亭玉 立或小巧玲珑的精致美女。大家只不过是在围观,跟我们小时候乃至古时候人们的趣味毫无二致。芙蓉姐姐的出现不是一个审 美事件,而是一个娱乐事件,或者说,是一次“网络核聚变”式的狂欢活动。

  而狂欢活动的最基本特征就是“亵渎”和“颠覆”。狂欢活动从来都是审丑的旺季。不止今天如此,一千年以前也是 一样。对于狂欢研究得最透彻的是巴赫金,他提到中世纪欧洲民间狂欢时,总会有一些巨人、侏儒、畸形人出场,而小丑和傻 瓜也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们以自己一本正经的戏仿和表演,消解了所有的理性秩序和审美标准,消除了人们身份等级之类的 壁垒,使所有人都参与到广场的狂欢中去。通过对于完美偶像(如国王等)的戏弄、践踏、刻意的扭曲,在秩序和标准之下生 活的人们身心得到了暂时解放,并使得小丑成为广场上破坏性的偶像。我们羞涩的汉民族一直都缺乏广场狂欢精神(村口的围 观毕竟影响力有限),今天却得以在匿名且辐射力超强的网络上得到了代偿。芙蓉姐姐可谓是应运而生的人物。如果满脸严肃 地去指责她或者围观者,那是因为对网络狂欢太过隔膜的缘故。其实,关于曼妙身材的比例照样在起作用,人们的审美判断力 也基本正常,正因为如此,每一位围观者能从“芙蓉姐姐”这一符码所应有的“清新优雅”之内涵与其实际形象之间,体会到 某种错位、乖谬感,领略到一种喜剧性、娱乐化的效果。

  反时尚可以成为一种时尚,反偶像也可以成为一个偶像。事实上,一些反常的具有破坏冲动的形式,也未尝不可以形 成全新的美学风格。比如著名的巴洛克塑像就很不合美学的经典比例,其肢体部分大幅度突出,几乎处于崩裂的危险中,但巴 洛克风格却也曾在许多领域大行其道。芙蓉姐姐“S形”扭曲的身材就具有某种夸张、粗俗的巴洛克风味。但无论如何,她的 存在价值绝对不是赏心悦目的美感,而只能给人们带来一种骛新猎奇、聚众围观的短暂快感。她将很快被人腻烦和遗忘。

  一个因无所畏惧,无所敬仰而只能自恋的民族,和frjj类似,终究是可笑,可悲的。

  除了恋自己,你还能恋谁?

  文-信海光

  一天,隔壁的MM,一位芙蓉姐姐的粉丝突然发问于我:为什么我觉得中国现在自恋的人越来越多了?

  她接着说:是不是这个时代有问题了,为什么以前,比如,我父母那一代,没那么多自恋的呢?

  我随口说:未必吧,想想,是不是因为技术层面的进步,导致自恋暴露的机率越来越高了——而实际上是你了解自恋 的人的自恋的途径多了,而不是自恋者的总数多了。比如冰山,水多之时,可能露在水面上的是十分之一,水落了,露出了十 分之二,在你眼里,它就是翻了一番。其实,自恋的人历史上比比皆是,看过《围城》没,上面的酸丁,一个比一个自恋……

  MM走了,解脱了困惑的样子。

  可稍后的时间里,我就开始对自己刚刚随意的解释不满意了。因为有更多理由使我怀疑,21世纪初中国的这几年, 是个自恋爆棚的时代。

  互联网及BLOG等技术因素显然是原因之一,互联网使普通人掌握话语权,在自己的BLOG上,人人都能当意见 领袖,暴露自己对自己的爱恋与感悟。关键是,不仅仅是暴露而已,接下来,还有外界FANS对暴露的跟捧追逐,这又刺激 刚把自恋的花骨朵儿悄放在互联网上的芙蓉姐姐们变得得意洋洋,因而变本加厉,愈加自恋,如此循环往复,以至于不可收拾 ……

  可这还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当然与这个时代的背景有关系。与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日子比起来,现在的社会当 然是多元化的,孩子们的思想当然是自由的,人们的个性当然是越来越张扬的……人们有越来越多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有 能力的人获得更多的承认,自信的人越来越多。如果说,自恋是自信的一个极端的话,自信的总数增加了,自恋的总数当然也 要随之增长。也可以从反面去验证——有人说,自恋其实是极端自卑的结果,这个残酷的年代,其实,自卑的人,也在大幅度 增加,自卑的总数增加了,自恋的总数当然也要随之增长。

  相比思想禁锢的年代,自恋的增多,一方面是时代的进步;另一方面,自恋者增多的根本原因又反映出,这年代,我 们已经集体失却了敬畏与信仰。

  试想,在传统文化笼罩的古代中国,敬鬼神而小自我,会有多少人自恋?还有五德(温、良、恭、俭、让)五善(忠 、廉、慎、善、谦)五失(自夸、自大、刚愎自用、犯上和重财货轻人才),(见《云梦秦简·为吏之道》)讲究的是天地君 亲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能有多少自恋的空间?

  西方更是如此,基督教文化影响下,人是有原罪的,是渺小的必须自制的。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中认为,新教教义中的救赎、辛劳致富、节俭等美德,是产生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的精神动力。自恋情结绝不是人内心的乐园 ,要拥有内心的乐园,还需要加上信仰、德行、忍耐、节制与爱(弥尔顿的《失乐园》)。

  总之,信仰之下,敬畏之下,无论是何种宗教和非宗教之意识形态,留给人们自恋的空间都是少之又少。

  而目下的中国呢,你信仰什么?你敬畏什么?偶像一个个倒塌,道德日渐稀缺,看网上那些数量日益增长的盲动的愤 怒青年们,“爱国”爱得跟自恋有什么区别?从这个角度讲,即使说我们的自恋人群全球第一也不令人意外。

  然,一个因无所畏惧,无所敬仰而只能自恋的民族,和frjj类似,终究是可笑、可悲的。天佑我中华,勿踏此途 。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