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追寻现代中国”与“王氏之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12:03 青年参考

  ( 《王氏之死》,(美)史景迁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1月版,15元

  《追寻现代中国》,(美)史景迁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4月版,25元)

  马策

  1600年,全球范围内的地理大发现已经完成,“现代欧洲”宣告诞生,葡萄牙、西班牙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 崛起。英国更是于1600年创立东印度公司,与中国大做丝绸、瓷器和茶叶生意,并在后来向中国大肆贩卖鸦片。在166 1年—1799年的康乾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如日中天,超稳定治理结构一脉相承,而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所以这整个 时段并不是现代中国的明确起点(尽管明代的中国东南沿海资本主义就开始萌芽)——这是现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耶鲁大学 教授史景迁对“现代”中国的一个基本认识。

  史景迁(蕴涵景仰司马迁之意)在他的《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中,以“现代”开放意识描述了1600年—1912 年的中国历史。他所理解的“现代国家”,“应是整合而且兼容,既保有自己的特性,又能平等地参与探寻新市场、新技术和 新理念。”就此而言,“现代”并不等同于当代世界,而“传统”也不只指过去,将来也不只指“后现代”。“现代”是一个 随着人类生活的演进而不断变化的概念。

  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充满了崩溃和重构、革命和进化、征服和发展的循环交替,这300来年也不例外。作者重点 观察了1644年晚明的灭亡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再到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期间的 社会变化,借以理解中国内部各种彼此对立的力量究竟是怎样生成了那段历史,并帮助理解“这个不平静的国家最终能否有机 会在现代世界占据一席之地。”

  《追寻现代中国》中最为注目的部分,自然是将中国置于同时代世界范围进行观照。中国受到西方世界的关注,可以 追溯到晚明耶稣会士利玛窦开始在中国进行传教,传教士们写的书籍和书信向西方泄露了中国信息。但在康熙朝晚期,传教士 遭到驱逐,从而阻碍了西方科学知识(比如伽利略已有了天文学发现)在中国的传播,影响了中国观念的变化。在西方的目光 中,黑格尔将中国指称为“东方文明”、“亚细亚社会”的代表:那是人类早期而现在却被扬弃的文明。“亚细亚社会”象征 着黄土文明,而欧洲象征着蓝色海洋文明,土地代表的只是“永无止境的依赖性”,而海洋却引领着人们“超脱了大地的制约 ”。中国尽管以海为邻,但清朝政府对开拓海洋毫无兴趣,海洋不过是大地的尽头,直到西方舰船、使团、鸦片等诸种势力的 介入,中国才如梦初醒。

  探究历史是为了洞察现状。《追寻现代中国》完成于1989年,史景迁透过对晚近中国现状的洞察,在诸多领域依 然看出了历史的影子,大致说来无非是封建、保守和落后,拒绝思变,所以他进一步得出结论:甚至20世纪末中国都不能算 是个确实的现代国家。自大清同治王朝始,中国着重器物变革(崇尚船坚炮利,师夷技长以制夷)、制度变革(试行宪政共和 政体),到五四时期则是新文化运动。按史景迁对现代国家的理解,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改革开放,显然帮助这个国 家实现了向“现代”的进军。换句话说,如果作者继续观察1989年至今的中国现状,他也该完成了对现代中国的“追寻” 。而当下中国,世所公认已初具问鼎世界大国的实力。

  在追寻历史和对现代中国的解读时,史景迁展开了宏大的历史叙事,用西方流行的非虚构写作方式讲述中国的命运。 它涉及的更多的是大历史中的国家生活,而非富有质感的日常世界,这样的历史或许难免附着观念的色泽。但在《王氏之死》 中,史景迁深入到大历史背后的小地方、小人物生活世界,运用小说的笔法铺陈细节,使得乡村庶民的苦难命运昭然若揭。这 可是活生生的历史,是历史的现实,是现实的日常,是日常中的人物、事件和氛围。

  1672年1月底的某个雪夜,山东剡城县某个村庄上,任氏和王氏夫妇在家中吵架,熄灯后,“王氏脱去了她的外 套、裤子和笨重的鞋。她在自己的小脚上穿上一双红布软底的旧睡鞋。她的内衫是蓝的,她的薄薄的内裤是白的,任等着她睡 去。”后来,任用双手掐着她的脖子直到她死了,并把王氏的尸体摔到雪地上——这就是王氏之死。但史景迁实在不是只写王 氏之死,实际上这个妇人的死只占其中的一小段。作者探究了那个时代的土地制度、妇女生活、家庭争执和法律诉讼,为王氏 勾勒出了一个充分的社会生活背景,从而还原了当年的乡村庶民生活。王氏只不过是大历史舞台上的悲情出演,她是个案的, 但也是典型的。

  王氏是个与人通奸而私奔未遂者。《王氏之死》听上去就像个故事题目,看过去又像是在讲述一段野史,但其中的史 实却是有所考证而非文学演绎的。史景迁通过三种资料来源(《剡城县志》、知县的私人回忆录和笔记、《聊斋志异》片段场 景)进入剡城世界。三方面的资料相互印证,时代的愤怒、痛苦和个人生活的孤独、性爱、梦想彼此胶着,王氏的出演则完全 依赖作者类似蒙太奇的方式剪接而成,于是我们梦幻般地看到了“王氏在去世之前的睡梦中可能想到的东西”。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意识到,历史叙事也可以容纳作者的个人意志艺术化地塑造“形象”(这个形象,在《王氏之死》 中就是乡村、地方的平民生活)。“一双红布软底的旧睡鞋”,可以从容抵达历史的腹部。王氏死了,但历史也可以是感性的 、细节的、不死的,就像那双红睡鞋依然保留着它的色彩、纹线和温度。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