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不可复制的赵丽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17:29 新京报 | |||||||||
作者:蒋慧明 提起赵丽蓉的名字,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自“司马缸砸缸”(《英雄母亲的一天》)之后,连续几年在央视春节晚会上表演的小品,个个出彩,至今难忘。而今,斯人已逝,音容宛在,这位可亲又可敬的平民艺术家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五年了。尽管每次看到电视里重播她演的节目,仍会忍俊不禁,但在欢笑的同时心里总不免涌起几分难言的怅惘。
有人说,她是“老来红”,60多岁时转行演小品,一炮走红。殊不知,她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是家喻户晓的著名评剧演员,尤以塑造喜剧人物见长。正是多年积累的丰富表演经验和得天独厚的艺术天赋,使她在晚年的影视表演中游刃有余,一枝独秀。 历数赵丽蓉参演过的文艺作品,几乎个个经典。评剧《花为媒》中的阮妈,电影《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和《过年》中的母亲,乃至小品《追星族》、《如此包装》、《打工奇遇》等,哪个不令观众至今难以忘怀?说起那些经典台词想必更是如数家珍,什么“司马光砸光”、“趟克(探戈)就是趟呀趟着走”、“就是那二锅头兑的那白开水”……她风趣的唐山口音和精湛的演技,不知给多少人带去了欢乐。 也许很多人都知道,赵丽蓉的最后几个小品节目,是忍着病痛坚持排练和演出的,像《如此包装》里那个单膝跪地的动作,每次看重播时都会令人忍不住心疼同时又油然而生一份敬意。 这才是真正的大演员,永远把光彩照人的一面展现在舞台上,而把所有的苦痛悲伤留给自己。难怪所有跟她合作过的年轻演员都将她视作学习的楷模,尊敬地称她为“赵妈”。 小品《打工奇遇》的结尾,赵丽蓉悬腕书写了四个大字“货真价实”。这既是节目的点睛之笔,更是对她一生作艺做人的最佳写照。她的热情善良开朗幽默,她的质朴平凡不事张扬,她对艺术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她对观众的亲切随和,对名利的淡泊超脱,无一不体现出一位老艺术家高尚的艺德和人品。正因如此,尽管她离我们远去了,每每忆及她的为人,同行们总是心怀感佩泪湿衣襟。 联系时下演艺圈里不时曝光的是是非非明争暗斗,尤其是那些时常绯闻缠身且负面新闻不断的所谓明星大腕们,两相比照,高下不言而喻。艺人们常说一句话:学艺先学做人。从赵丽蓉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句话最为完满的诠释,也令我们对今天的演艺圈心存几分忠告和期许。 赵妈走了,常见某些“模仿秀”的节目里,有人扮作她的样子逗人一乐。无论再怎么声形逼肖,终归只是学得她的一点皮毛,她的神和魂是模仿不来的,因为她是不可复制的。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