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公交缩水折射公共物品供给短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19:34 人民网-江南时报 | |||||||||
作者:张金岭 据7月19日新华网报道,今年以来,石家庄市许多市民发现,市区内许多公交线路突然“变脸”:不是行车路线调整,就是行程由长变短。而由此带来的结果是:过去本来可以一车直达的,现在必须转乘一两个车次才能到达目的地,不仅出行不便,而且同样的路程也从花一元钱增加到两三元。许多群众质疑:作为一项关系千家万户的公益事业,有关部门是
其实,石家庄城市公共交通行程由长变短,只是公共交通“缩水”的方式之一,近些年来,全国很多城市的公共交通以运营成本增加为名涨价,则是更为普遍的“缩水”形式。不仅是公交,各种城市公用事业普遍涨价,已经成了一个全国性的现象。 城市的公交,其实就是政府通过公交企业向市民提供的“准公共物品”。对于现代社会的政府来说,公共管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供给过程。因此,公交车既然是“准公共物品”,它的存在,就是为了增加市民的福利,只不过这种准公共物品,是在政府的主导之下,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提供罢了。 人们得以享有数量越来越多的、质量越来越高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这是判断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由于公共物品特有的“非排他性”和“非独占性”的特征,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和水准,也是观察和判断一个社会公正程度的重要切入点。如果在我们的城市里,人们尤其是低收入阶层的人们承担的公共交通费用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那只能证明一个地方的“地方性公共物品”供给偏离了方向,只能证明我们可以享有的公共物品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这是不符合社会进步潮流的。 对公交“缩水”,报道中一位专家说得好:石家庄公交线路调整引起的冲击波,从根本上反映了人们对目前公益事业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的不满意问题。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得以享有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应该越来越多,质量也应该越来越高。但是近年来,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大背景下,在中国基本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大背景下,我们社会的某些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供给,不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而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相对减少,比如教育收费居高不下、公交供水煤气等公用事业价格上扬、经济适用房有名无实等等,这极大地增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成本,实质上也使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供给相对减少———这不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宏大目标。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