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星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2日18:05 时代人物周报 | |||||||||
-本报记者张燕 今年十二岁的香港孩子周子健平时喜欢玩电脑游戏,自从去年中国人的飞船飞到空中之后,他开始对天上的一切发生 了兴趣。尽管那些讲述“天空中有什么”的书非常难懂,可他还是很喜欢。他听过一点宇航员登月的故事,一提到“英雄”两 个字,原本很害羞的他马上点点头,表示自己也想当英雄。
在第十六届国际青少年宇航员组织大会上,查尔斯·杜克被一群周子健这样的孩子包围了,他们围着他热情地要求签 名、合照。 这不由让杜克想起了自己的十二岁。那个年代还没有所谓“航天工程”,在南卡罗莱纳小镇上生活的他根本没有想到 有朝一日会登上月球,因为他知道,“如果我告诉母亲说我想去月球,她一定认为我是疯了。” 幸运的杜克 尽管孩子们很热情地向杜克索要签名,但大多人对他的故事知之甚少。毕竟,现在的孩子面临的选择远远超过他所在 的那个年代。“他们有他们的音乐、游戏、玩具,要让他们的注意力放到科学技术、探索太空这方面来,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情。我能做的就是将我的故事讲给他们听,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做好选择。”杜克说。 显然,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对孩子们的未来轨道更感兴趣。自1975年杜克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退 休后,他参与了不少与航空相关的推广宣传活动,早在1987年他访问中国时就与中国青少年分享了他的登月经历。 不过最先受到杜克言传身教的是他的孩子。1972年4月,杜克离开家执行美国第5次载人登月飞行任务,他的两 个孩子欢呼了,是啊,爸爸要上月球了。完全不清楚这项任务风险性的他们表现得相当兴奋。当然,孩子的母亲杜克夫人非常 担心,以至于杜克在执行登月计划前还专门向她解释了当时的航天技术以增强她的信心。杜克特意带上了全家福照片踏上了旅 程,“在踏上月球的那一刻,我拿出他们的照片,十分激动。” 当孩子渐渐长大,杜克也期待他们能和他一样接受最好的教育,“不过我的小儿子没有听从我的建议,他并没有接受 大学教育,”杜克有些遗憾地表示,“但这是他的选择,有时候懂得选择也是打下坚实人生基础的一部分。” 杜克是幸运的,因为他登上了月球。尽管他在月球停留的时间只是短短的72小时,却足以影响他这一生,“我对太 空永远有着旺盛的热情,保持这种动力其实非常容易。”看着情绪高涨的孩子们,他笑着对记者说,“虽然我们回来了,但在 月球上看到的一切已牢牢印刻在脑海里,如今那些画面仍然历历在目。”正是这个原因,在他的人生轨道上,依然有着强大的 动力推着他向前行,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时代人物周报》:“如果再有一次重返月球的机会,我会毫不犹豫地接受,何况现在 还没有人两次登上月球呢,我希望我是第一个。”而跟随丈夫东奔西走宣传航天事业的杜克夫人现在甚至比杜克本人更希望“ 丈夫能有一次重返月球的机会”。 兴奋的博尔登 在吵闹的现场,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们被带来的纪念品所吸引,他们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的声浪让原本端坐的杜克和博 尔登都站了起来。博尔登甚至从讲台上走下来,加入了为孩子们派发纪念品的行列。 “他们被打动了,”曾乘坐航天飞机参加过四次太空飞行的查尔斯·博尔登显然很满意这样的场面。他还特意向孩子 们展示了一张在太空中拍摄到的火星的照片,“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你们其中的一位登上我们的另一个邻居——火星。” 和杜克一样,博尔登对他的太空旅程记得相当清楚,当问到在太空时的感受是孤独、兴奋或是害怕时,他把记者的话 打断了:“当然是兴奋!”从躺在宇航舱等待发射开始到进入太空后的平稳飞行,博尔登形容他的心情就像航天飞机点火发射 时的蓬蓬声。“在太空生活绝对是你想象不到的奇妙体验。”博尔登的眼睛里放着光。 博尔登一家也自豪地分享着博尔登的太空纪念,虽然博尔登还没有向年幼的孙女讲述自己的飞行故事,但她们已经和 祖父一样全副武装穿上橙色宇航服,拍了可爱的照片。现在这两张照片就放在博尔登随身携带的钱包里。看着丈夫在台上慷慨 陈辞,博尔登太太眼里满是骄傲。对于丈夫的一飞成名,她“刚开始有点不适应”,生活在宁静小镇上的博尔登一家给邻居们 的印象是谦恭有礼,“所以看到许多人为他欢呼,我会有些压力。”不过当她意识到丈夫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 和世界各地的人们一道分享这段经历,“我也为他高兴。” 另作选择的杰米森 与两位太空经历丰富的同行相比,美国第一位黑人女航天员杰米森博士的航空经历其实只有一次,但她的影响力似乎 更广。作为一个黑人女航天员,当她返回地面时,她不无感叹地说:“这件事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告诉那些在成长中的黑人小女 孩,她们也能够成为航天员,更重要的是对那些决定这些黑人小女孩事业前途的成年白人来说,能促使他们改变偏见。” 在杰米森年幼的时候,她并不像其他小女孩一样喜欢玩些女孩子的玩意儿,而喜欢做实验,观察天空,对她影响甚深 的是前苏联宇航员德丽科娃,那是全世界第一个登上太空的女宇航员。关于性别和种族,她并没有太多的困惑,“实际上,最 重要的是你要明白你的目标是什么,当你清楚这一点时,只要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就行,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你不需要得到别人 的允许。” 真正让她觉得有点难的是归来时的名声大噪。“人们一方面崇拜你,一方面期待着你像他们想象中的一样行事,这常 常会让人迷失。”杰米森坦言这是一段艰难的过程,需要自我调适,“还是那句话,你必须时时返回内心,了解自己真正的需 求。不要受旁人左右。”当有许多人好奇为什么她只有一次航空旅程时,她总是这样回答:“NASA的六年是我一生中很棒 的岁月,但我还希望在许多其他领域有所发挥。”现在,她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教授环境科学。 原本计划和三位美国宇航员一道与孩子们进行互动交流的还有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和美国人相比,他赢得了孩子 更多的欢迎,不过因为公务繁忙,他早早离席,这让不少冲着杨利伟而来的孩子感到失望。一位小女孩伤心地说:“当然是要 看杨利伟啊,他是我们的英雄!”这样的场面不免令人尴尬。在这次来中国的访问中,三位美国宇航员对于是否能一直做英雄 似乎并不在乎,了解自己的选择、勇于冒险、学会心理调适,则是他们强调最多的。而这,或许才是他们希望能扎根在每个孩 子心里真正的航空精神。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