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燕赵都市报:公众为何对经济学家产生道德质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10:06 燕赵都市报

  作者:郭之纯

  随着科龙董事长顾雏军的倒台,舆论界再度掀起一阵对国企MBO改革方式的质疑。在痛惜于国有资产流失的忧愤中,人们再次对“顾雏军现象”进行声讨,再次对那些当初鼎力支持顾雏军的经济学家进行追问———敦促他们快些站出来,就当前的局面作出解释。然而,那些在短短的十个月以前还在力挺顾氏的经济学家们,却并没有人站出来作答。

  大家知道,如果在一场辩论中一方逃席,则这样的“辩论会”难免就会成为一场单向的批判会———当前,舆论与国内某些经济学家的“辩论”就进入了这样一种局面。在这样的过程中,言辞越来越激烈总是难免的。而应该为此担责的,当然是中途逃席的一方。但是,有人对此看不过去了———却不是对经济学家为什么不站出来看不过去,而是看不过去人们对那些经济学家的批评。如一位著名的经济评论员8月4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文章,对当前“进入全民对顾氏本人以及曾支持过顾氏的大批经济学家的集体声讨阶段”表示遗憾,要求大家“对与己相左的意见进行冷静的思考”,“对顾雏军恶言相向不如理性以待”。纵览全文,虽称是对顾氏要“理性以待”,亦颇有些为“被顾氏之火殃及”的经济学者鸣不平之意。

  对该文的逻辑,笔者不能认同———顾雏军式的改革曾是如此轰动,被视作“代表了中国企业改革的路径”,许多企业改革奉其为圭臬,现在这么一次改革却失败了,由此可以想到其带来的损失之巨。对这么一次事件,难道不该“集体声讨”么?而且,难道“声讨”就注定是“不理性”的吗?人们追问支持顾氏改革的理论是否正当,这难道要算是“恶言”吗?

  退一步说,即便真是有些“恶言”又怎么样呢?在MBO过程中,一些企业家、以及为企业家提供“理论支持”的经济学家,固然是饱尝了一顿盛宴,其他很多人们却是不堪回首,没有、也根本无从享受到这场改革的成果,有些人甚至因此生活水准大为降低。在这样的时候,即便他们“恶言恶语”地骂上几句又有何妨?而且,如果是真正坚守学术良心的专家学者,难道还怕骂么?真理是骂得倒的么?难道不能理直气壮地站出来辩驳么?

  无独有偶,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一名博士后在8月5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文章,也就“对经济学家应该怎样进行批评”讨论了一番。作者先借经济学家盛洪之口指出,在学术讨论中,批评者应该恪守两个原则:“不能怀疑对方的动机、不能怀疑对方的智商”;然后作出自己的强调:“有价值的、理性的批评应该是对逻辑的质疑,而不是对论者道德的质疑。”

  在我看来,“不能怀疑对方的动机、不能怀疑对方的智商”这两句话就委实大有问题———首先,人的动机总是多种多样的,人的智商也确实大不相同,那么,如果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认定某个经济学家的理论中藏了私货,如果已经公认某人经常犯常识性的错误,凭什么就不能怀疑其品行或智商?而且,如果这句话是成立的,是每个人、每次讨论都应该尊奉的原则,那为什么一些以权威自居的经济学家,却经常在普罗大众面前显出一副“吾为智者,尔等不足与语”的样子?为什么经济学家们之间经常会有那样根深蒂固的“门户之见”?因而,这句话更准确的表述,显然应该是“不能先验地怀疑对方的动机、不能先验地怀疑对方的智商”才对。如果要求大家不加任何条件地“不能怀疑”,则是对居心叵测者的默许、助力。

  鉴于此,再看该作者所强调的,“有价值的、理性的批评应该是对逻辑的质疑,而不是对论者道德的质疑。”此言本身诚然无谬,但联系上文,可以看出作者对“道德质疑”的反感,以至贬抑。其实,人们对某些经济学家的“道德质疑”,并不是无缘无故凭空发出的,而是有着充分的“逻辑质疑”基础,是“逻辑质疑”发展的必然,所以,这样的批评同样是有价值和有理性的。

  经济学是“入世”的学说,其话语逻辑不能背离现实太远。如果某些人打着“经济学家”旗号睁眼说瞎话,以“专业”为幌子指鹿为马,本身就不讲逻辑,却要求其他人一定要遵守着和他同样荒谬的话语方式和“游戏规则”,便是对他人话语权的剥夺。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