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新京报:“啤酒喷泉”事件留下的几点警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7日19:11 新京报

  昨日下午,第四届哈尔滨国际啤酒节开幕,开幕式取消了“啤酒喷泉”计划。据有关官员介绍,前几天,他们确实做过“啤酒喷泉”的试验,但后来,一些市民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组委会决定取消了开幕式上的“啤酒喷泉”。   

  在一片争议声中,取消啤酒喷泉的做法无疑比坚持进行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啤酒节设有啤酒文化长廊、啤酒品牌展示、文艺演出等内容,我们相信,这次活动绝对不会因为
取消了一个喷泉活动而逊色,因为,啤酒文化所应该展示的,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符合民意风俗的文化,而不是以浪费和奢糜为基调的文化,哪怕这种“文化”看起来多么“宏伟壮观”、“气势磅礴”。   

  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正在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在中国被推而广之。“啤酒喷泉”事件从出现到平息的过程,或许有几点经验值得总结。   

  第一,公众对节约型社会充满渴望,“节约”的传统仍然有很扎实的民意基础。在第一次试验“啤酒喷泉”时,在场围观的群众“发出了唏嘘声”,一位机关公务员说:“我们国家还不富裕,还有很多下岗职工生活困难,这么大的浪费不公平呀!”有农民说:“这酒就白白倒了?城里人可真有钱,俺农民种粮食可不容易呀!”这些朴素的语言都在表达对浪费现象的不满。也许,对普通的百姓而言,他们并不能一二三四地说清中国的能源紧张等大道理,但要他们把付出辛苦劳动才得来的东西白白扔掉,显然做不到。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在民间尤其是普通百姓那里似乎不成问题。   

  第二,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要建设节约型政府。哈尔滨啤酒节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操作,从当地政府官员兼任啤酒节组委会办公室负责人的情况来看,这次啤酒节有着浓厚的政府色彩。   

  为了体现节约的精神,国务院甚至把“空调调高到26℃”、“不着正装”、“养成随手关灯习惯”等细节都作为制度提出来,显然,把几十吨的啤酒白白扔掉,更是不应该出现的事情。也许老百姓无法知道政府办公楼里的温度有多高,但大庭广众之下的浪费行为会给公众留下什么印象,起到怎样的表率作用,可想而知。   第三,并不一定所有的节庆仪式都“以大为美”。因为要创造知名度、提升地方的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各种各样的“节”应运而生,这些“节”基本上都被当地赋予了各种“文化”含义。但是,一些“节”的通病是,为了显示大气魄、大手笔、大成就和好客胸怀,当地举行仪式往往以“大”为荣,脱离实际,脱离民意,物质上造成浪费,精神上造成危害。事实上,当外商看到数十吨的啤酒被糟蹋,他们真的会认同此举吗?未必,说不定会适得其反。   

  第四,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舆论监督。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正确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正是有了新闻报道,有了公众对此现象的公开讨论和质疑,几十吨啤酒才最终没有白白浪费。而且,可以想象,因为信息的传播,社会受到了一次节约启蒙,诸如“啤酒喷泉”现象,以后在别的地方有可能避免。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