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日本应该以国家规格为战争罪行道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10:37 新华网

  作者:刘军

  60多年前,日本发动的那场惨绝人寰的侵华战争,尽管主导者是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但战争本身毫无疑问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是政府行为。同理,日本战后承认失败,也理所当然应以能体现国家意志的政府行为对受害国进行谢罪和道歉。当前,日本右翼势力兴风作浪,否认战争罪行、美化侵略,日本主要领导人亦接连参拜供奉臭名昭著战犯的靖国神社
,甚至公然否定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东京大审判,已挑破了国际正义和准则底线。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受害国和国际社会面对这些现实,要求日本停止错误行为,彻底反省军国主义罪行,正式公开道歉显得尤为必要。

  日本国内有人认为他们已经对历史问题表示了“道歉”,中国、韩国等不应再在历史问题上“纠缠”,而应该“面向未来”。果真如此吗?日本战后只是承认失败,关于道歉问题,从1972年到今天,日本政府各届领导人向中国比较正式的说辞也就是1995年村山富士首相来华访问的时候,承认了日本的“侵略行为”和“殖民统治”。尽管1972年中日要恢复邦交正常化,9月时任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来进行谈判时,说出了“过去的战争给中国添麻烦了,对不起”的话,但这么大的事情怎么能够说一个添麻烦、一个对不起呢?这样轻描淡写式的说法岂能称为“道歉”?其后在中国抗议下,才勉强有了“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的表态。所以严格地说,日本为军国主义历史罪行根本没有正式道歉。要知道,这样重大的事件和恶劣的国家行为,要道歉,应该在重大的场合,必须以最正式的形式和最严肃的法律条文向世人传递珍惜和平、反省历史的信息。可日本根本没有这么做。

  就算是日本的一些领导人曾表示过对军国主义历史罪行的反省的说辞,也且不说避重就轻,单是表达方式就缺乏诚意。一是均为口头说辞,二是国内右翼势力叫嚣时不加以阻止。特别是小泉首相上台以来,频频参拜靖国神社,等同于为国内右翼势力推波助澜、纵容鼓励。另外则是在教科书、慰安妇、化学武器等侵略战争遗留问题上,日本政府推卸责任,任由右翼篡改掩饰。某种意义上讲,作为承担日本国家责任的日本政府的领导人,近年来非但没有认真反省历史问题,承认军国主义历史罪行,反而与右翼势力一唱一和,漠视受害国民众感情,加剧恶化与周边邻国的关系,成为导致中日关系恶化、民间情绪对立的魁首。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全球瞩目。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日本却反其道而行之,制造出与这个历史时刻格格不入的一系列事件来——前经济产业大臣平沼赳夫号召日本人“举行20万人的参拜靖国神社运动”;日本厚生劳动省政务官森冈正宏和自民党总务会长久间章生相继发表谈话,公然否定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结果,为日本二战甲级战犯开脱罪责;叫嚣慰安妇应谢日军;使用篡改侵略罪行的历史教科书……

  如果说日本果真诚心愿意发展友好的中日关系、面向未来造福其本国人民和亚洲安全稳定的话,在今年这样一个特殊年份,就理应做到公开正式对军国主义历史罪行予以反省和道歉。其一,发动侵略战争的是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同等进行反省和道歉也应以国家规格和政府行为表达。也就是说,用正式文件的形式向受害国和国际社会公开致歉和谢罪,而且这样的道歉文书不以领导人替换或政党变更为转移。其二,道歉文书应涵盖一些条文,限制一些行为背离条文内涵。如不允许日本各类政治领导人参拜供奉战犯的靖国神社;限制日本右翼势力得言行不得超越道歉条文的精神范围等等。其三,对于一些混淆是非已经国际化的问题,如果日本无法妥善解决,就应当经受国际予以澄清和形成决议。譬如否定远东军事审判,本质上就是否定了战后的联合国宪章,否定了日本战后回归国际社会的政治基础,否定了以联合国为框架的战后国际秩序的一切合法性,因此就应该由国际社会参与督促和限制;历史教科书问题,错误的引导日本青少年思想,那么就应该经由那段历史的参与国共同还原历史,承担编写客观、真实的教科书责任。其四,针对日本近些年右翼势力的一再挑衅,为表示日本所阐述的和平政策和“不再战”承诺,以上所述的条文应当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接受国际社会的监督。

  今年8月15日,已经是抗战结束整整一个甲子了,厘清历史罪责是日本最好的时机。倘若日本愿意“面向未来”,就应当珍惜这个机会,以正式的“言”和切实的“行”勇于面对历史问题,取信于邻国和国际社会。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