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你同意在“慰安所”喝茶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06:07 人民网-江南时报 | |||||||||
作者:伍里川 这本来应该是一条看了让人欣慰的新闻,因为侵华日军设立“慰安所”又添一铁证———南京市常府街细柳巷福安里5号在日军占领时期曾做过慰安所。(据8月2日《现代快报》报道)
根据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知识,我们知道,但凡慰安所,建筑多为侵华日军征用的民房。当历史的风云散尽,这些民房又将承载什么样的命运?是永久地背负历史的耻辱,还是还原为与“事”无争的一栋建筑意义上的砖石? 现实的情况是,数十年来,人们继续在这些房屋里进行未完成的事情,传宗接代,生老病死,直叫相安无事。慰安所的恶名似乎只成了一种遥远的传说。或者,这样的恶名似乎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对物质的继承和利用掩盖了精神上的耻辱。 我们听到的最新消息是,福安里5号现在已改造成一家茶社。我很奇怪,你同意在“慰安所”喝茶?如果你知道在那个方位曾经发生过一些非常无耻和残忍的事情,你还会安之若素地在那里品茶,笑看云淡风轻吗?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此! 这边厢,各地接连传出新发现慰安所的消息。我们有太多的理由要为“后慰安所”的命运作一番推测。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研究中心历经13年深入研究,近日披露了最新发现:“上海是日军‘慰安妇’制度最齐全、慰安所数量最多的城市。有史料或证人证明的慰安所有149个!”这149个慰安所是被发现的,也就是说,这些“砖石结构”还没有作为一个文物被保护起来,其物质的使用功能历经半个多世纪仍未丢失。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可想而知,这些建筑的民用性质还是很强的。它将遭到的命运,无非是继续利用下去,或者消失。身份的尴尬,使得它必须面对太多的不确定性。 眼前的例子,正如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世界规模最大的慰安所———南京利济巷慰安所遗址群遭拆迁。上海、杭州……太多的城市,在慰安所的问题上吞吞吐吐。家住杭州国货路的罗望向早报反映,泗水新村为杭州仅存、国内为数不多的一处“慰安所”旧址,但它的现状堪忧:一些居民把阳台改为厨房,在二楼乱搭建(据6月15日《今日早报》报道)。而利济巷慰安所遗址群在“活着”时又能够干些什么呢?我只知道,属于这一范围的科巷菜场原为吾妻楼慰安所。在网上搜到利济巷慰安所遗址群拆迁后的盛景,周围是大楼,原地也可能要长出大楼,人们车来车往,好像对城市的前途更有信心,因为他们脸上的表情无疑是轻松的。无法想象的情理冲突,无法声张的悲哀。 在“慰安所”喝茶,在“慰安所”做饭,在“慰安所”买菜……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什么,但我们不知道下一步还会发生什么。 被拆迁的命运既然已经不能免,旅日华人朱弘的“将朴永心老人曾经惨遭禁锢的利济巷2号建筑建设为世界上最大的‘日军慰安所制度展览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的建言,也就只能飘荡在风中。此类建言此起彼伏,我以为也应该针对着那些被发现或没有被发现的慰安所。这些让人警醒的思想还没有触动我们吗?难道,那些发生在“慰安所”的“日常生活”当真表现出一种存在即合理的真理? 需要指出的是,我不是在责怪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比如为了继承祖产,而不得不委身于斯,或者给予它们各种用途的平民。 历史不能复制,思想也不能复制。但是,“钱景”和虚欢可以复制,包括在“慰安所”喝茶的人,一代一代,总可以复制。拆迁的理由总是关乎经济,喝茶的理由总是关乎民生。 那么,你同意在“慰安所”喝茶?呜呼……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