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新闻周刊专题 > 正文

城市半仙调查:都市青年以游戏的名义审视自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14:20 中国新闻周刊

  在上学、就业、谈恋爱以及买房子等事关一生的重大事情上,我们的时代给了青年们太多的变数,似乎一切都是难以把握的,“城市半仙”由此而生,他们以游戏的心情进行着对自己命运的追问

  城市半仙指这样一个群落:他们居于城市,或已工作,或在大学读书,主要集中在十八九岁至三十岁左右的年龄阶段。他们接受过正统的无神论教育,但仍对星座、血型、塔罗
牌、笔仙等种种神秘占卜方式颇感兴趣。他们对“迷信”一词认识得清楚而深刻,且绝不会把自己列入其内,而且,他们的行为大多散发一种都市青年的时尚味道。

  与那些摆摊算卦、舞神弄鬼的传统“半仙”毫无瓜葛,这些年轻的都市半仙卓然而立,在城市中充当时尚文化引领者的角色。

  娱乐“半仙”

  乔敏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硕士,今年7月份刚刚毕业。如今已经有了稳定工作的她,在三个月前还整日郁郁寡欢,“因为希望找一个既能解决北京户口又待遇不错的单位,所以工作迟迟定不下来。”

  为此,4月30日,乔敏和同样因找工作而郁闷的寝友去了位于北京植物园的卧佛寺。“因为卧佛寺与OFFOR(工作)谐音,听说去那里许愿特灵,会找到好工作。”乔敏说她的很多同学都去过。

  “春暖花开”,乔敏用这个词形容她那天的心情。到了植物园后,两人并没有直奔卧佛寺,很悠闲地在园里玩了一通,还买了两个稻草人,“其实现在想来,当时主要是为了出去散散心,整天忙找工作觉得很累。”乔敏告诉记者,直到玩够了她们才去寺里。在一个许愿牌上,乔敏写下“希望我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然后一身轻松打道回府。

  乔敏说,她并不真认为在那里许了愿就一定能实现,“当然,如果能灵那就更好了。”

  “其实他们大多时候是把这种方式当游戏,是一种消遣,并不完全当真。”上海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教授对在青年中流行的各种占卜现象有过关注。

  谈起当下在校园里流行的请“笔仙”(详见后文),孙时进讲他的现场体验:“在晚上,几个女孩子把灯关掉,点上蜡烛,每个人都神情专注,营造一种气氛。这种场面本身就让人觉得刺激。”孙时进说这种场面会给人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兴奋。

  孙时进发现,在请笔仙时所营造的那种氛围与当事人的精神状态,跟催眠有很多相似之处。他解释,在那种状态下,人们容易产生和接受心理暗示,从而表现出一些心理学称之为“自动书写”的行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继焦博士说,“对于都市青年来说,占卜已经成为一种都市时尚文化,大家都在玩,你自然也会去接触,不然会觉得自己落伍了。”

  据了解,在国内诸如新浪、搜狐、TOM .com、网易等门户网站的星座频道,日访问量均在百万次以上。搜狐网星相频道责任编辑李岩告诉记者,在诸多玩法中,类似于星座、心理测试、塔罗牌等内容浏览的人比较多,而像紫微星相、中国传统命理(姓名、八字、相学、风水)、解梦等内容,关注的人比较少。

  “因为相对而言,星座、心理测试等内容比较简单,而像紫微、传统命理则需要事先搞清楚很多事情,要看大量比较难懂的资料。”李岩介绍,上网浏览星座频道的人一般不会把这当一个很严肃的信仰,“大部分人就是觉得它有意思”。

  在大学时代也喜欢上网浏览星座频道的李岩,讲述自己当初就是把它当作“一种调剂方式,有时上网看看觉得挺高兴的。比如看性格分析,记下的大部分东西都是说好的,不好的看过也就忘了。”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姜磊曾经玩过“请笔仙”,“那时我问毕业之后会去哪个城市,笔划指示在上海的位置上”。姜磊说他之所以尝试并不是因为相信,事实上他也没有去上海,“就是一种游戏的心态。”

  姜磊觉得这种游戏心态正体现了现在年轻人的特质,如果在思想禁锢,或者相对蒙昧的封建时代,年轻人是不可能对这种带有神秘性的事情抱有如此随意的心态的。

  “半仙”的自我求解

  上海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教授分析,现代人生活压力比较大,所以会找一些理由和方式来消遣,就像之前国人把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拿过来一样。年轻人对于占卜也是如此,中国的不好玩了,就把星座、血型这些国外流传很广的引进来。但他同时也强调,“虽然他们是以玩的心态来对待,但并不等于他们完全不在意结果。”

  在孙时进的关注范围中,有两个人群对这类新占卜方式兴趣浓厚:一个是在校大学生,一个是白领。这两个人群的共性是都对即将作出的选择是否正确无法把握。“白领工作压力很大,对一些事情,比如跳槽,他们不会轻易下决定,他们希望在作决策时能有所借助。”

  十八九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往往是社会变数最多的一个人群,从高考、大学专业选择、择业、跳槽、找伴侣、买房、结婚生子……很多人生重要抉择都集中于此阶段,面对的压力也相对较大。

  根据搜狐网站资料,在浏览星相频道的人群中,18岁至35岁的人占95%。其中男女比例为1:2。而在关心的问题中,从多到少,依次为爱情、性格、运势、事业、学业、命格、命盘、财运、健康。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郭正谊教授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科普研究所曾进行一次全国范围的国民素质抽样调查,调查结果令郭正谊备感意外:50岁以上的相信占卜的人数要少于30岁以下的人;而北京、上海这类大城市相信占卜的人数则排在全国各个城市的最前面。调查分析显示,正处于急速转型期的社会让很多人,尤其敏感的年轻人感受最为明显,城市的迅速变化对他们承受能力的考验最直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继焦分析,一般年轻人上网看星座,很少看别人的星座特点,往往只关注自己所属的那个星座,从中了解自己这个人群有什么特点,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不管他相信不相信,他都会把这种方式作为一个了解自己的参考。”

  张继焦说,“在对自己不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他希望通过一些途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一个确认,尤其是作重大选择的时候。”

  尽管在最后选择时不会完全遵循占卜的结果,但这会对占卜者有一个心理暗示:占卜结果如果与他原来倾向的选择相同,则会起到加强自信的效果;如果相反,则会有一个对负面事情提醒的作用。

  “等到这些年轻人工作、婚姻等大问题解决后,他们对占卜的兴趣也会随之减弱。” 张继焦说。本刊记者/何晓鹏 实习生 张乃源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