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防治慢性病为啥走入“死胡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1:18 生活报 | |||||||||
7月22日,一个名为“生命之光”中国疾控中心肾病教育与干预项目在哈尔滨等10个城市开始实施。据介绍,这是我国开展的第一次完整的肾病健康教育与干预项目。在哈尔滨,参加该项目的是哈医大一院、哈医大二院、省医院、省中医研究院等10家实力较强的医院。 据了解,慢性病防治本来是社区卫生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这一项目这次为什么落到了许多大医院的头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现在哈市社区防保工作已经步履维艰。来自基层防保人员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声音都在提示,要搞好疾病的防治和监控,需要来自政府各部门的支持。 哈市慢性病成倍增长的背后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慢性病发病率的快速增长是国家推进“生命之光”计划的主要原因。 统计资料显示,近年全国慢性病的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70%以上,约25%的城市居民患各种慢性病,60%的就诊病人为慢性病人,慢性病造成的“早逝”占我国全部潜在寿命损失的63%。 哈市疾控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孙波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最近8年来,哈市慢性病发病率整体上升,其中高血压发病率由1997年的10万分之47.05上升到2004年的10万分之118.85,同期糖尿病发病率由10万分之42.86上升到10万分之85.12,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发病率也都在成倍增长。目前临床上对慢性疾病的治疗主要是控制其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孙波所长说,对慢性病的预防可以采取三级预防的策略。一级预防是病因性预防,就是让人们远离致病的危险因素,从根源上不让慢性病发生;二级预防,就是得了慢性病以后,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三级预防,就是一旦出现了严重的慢性病,甚至并发症,要及时就医,防止过早死亡。此次“生命之光”项目主要针对的是二级预防这个环节。 省中医研究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重点专科医院,也是此次“生命之光”项目的指定医院之一。据了解,该院每年有千余例肾病患者住院治疗,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已达半数左右。据该院肾病专家迟继铭教授介绍,由于对预防的忽视和教育、干预环节的缺憾,很多患者贻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往往到肾病科首诊时就已经到了尿毒症阶段。 无谓的“锦上添花”? 一些卫生界业内人士认为,国家疾控中心开展的肾病教育与干预项目把实施主体落在大型医院上,一是在预防环节上有些滞后,二是医院本身大都本已十分重视健康教育,国家再把精力和经费投到医院上,只是无谓的“锦上添花”。 记者了解到,多年以来,医患联系卡早已普及到哈市各大医院,患者出院后可以及时方便地向自己当时的主治医生或相关科室咨询自己的健康问题,听取医生的专业指导,有些医院还定期地开展各项健康讲座。业内人士认为,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对象,几乎都是已经患病的群体。从对慢性病预防的角度来讲,在这个环节上抓起显得有些滞后。 社区防保为何越走越难 健康教育、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干预应属于社区卫生,为什么国家疾控中心却将首次开展的肾病教育和干预项目落在了医院呢?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也许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个项目凭卫生系统一己之力便能贯彻实施——因为相关部门不需要为此向大医院投钱。 据孙波所长介绍,哈市从1998年开始就在各区设立了慢性病防治示范社区,由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为辖区内的居民建立健康户口,向居民们宣传科学生活方式,防治包括慢性病在内的各种疾病的发生。对慢性病患者进行随访管理,指导患者控制病情,防止并发症。按要求,社区卫生机构最迟每半年就应该有一个居民健康状况的最新反馈,但事实上,现在绝大多数社区一年也很难随访一次。健康户口变成“死档”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社区卫生经费投入不足。 7月28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哈市香坊区红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里是哈市最早开展居民慢性病防治的社区之一,曾是全国的一个先进典型。当记者和这里的一些社区卫生工作人员聊起慢性病防治这一话题时,工作人员无奈地说:“我们管6个委,好几万人。”至于到底是多少人,工作人员自己也说不清,因为这几年他们已经不下去搞防保了。 “我们是电力医院下设的社区卫生中心,那时电力医院很重视这项工作,没少投入。”从1998年开始,该社区的医务人员踏遍了辖区内的每家每户,建立健康户口,宣传防病知识。健康教育和随访干预的结果,确实使该社区的高血压发病率开始降低。可近年来,医院对于“防保工作”的提及率越来越少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哈市大多社区卫生机构都陷入了和红旗社区类似的困境。究其原因,“投入不足”是防保工作的最大瓶颈。 据了解,哈市的社区卫生机构绝大多数都是由各医院下设的,人员开支由医院承担。在市场化色彩浓厚的医改大背景下,要在市场“找食”的医院往往只给社区防保人员六七成的保底工资,其余的靠他们自己挣。防保是一项需要大量投入却难见产出,公益性极强的工作,为了自身的生存,社区卫生机构只能把重点放在门诊医疗上。 社区防病亟需政府支持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近30年前就指出:未来死亡率的下降,主要靠非卫生部门的努力。我国著名健康教育家洪昭光也认为,慢性病防治“关键在健康教育,在预防,在社区,成败在院外。” 红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彭德军医生搞防保多年,对这项工作很有感情。他说:“其实社区防保不是不能做好。首先是人员定位要清。另外,搞防保必须让居民平时就和社区卫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如果医保政策对社区卫生倾斜一下,居民常来社区看病,健康户口和随访管理捎带着也就都完成了。” 据孙波所长介绍,今年6月,卫生部相关部门专门研讨、制定了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的工作规划,目前正在向各地征求意见。记者在相关文件中看到,文中对社区动员二级工作的要求是“通过汇报、宣传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向各级政府宣传慢病防治在保护人民健康和发展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意义,争取政府把慢病防治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获得政府对慢病防治工作的承诺和投入……” 相关专题:聚焦医疗体制改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