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式节约”学得像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12:26 新民周刊 | |||||||||
“德式节约”学得像吗? 肖维荣说,中国的纸张相对粗糙,颜色偏暗,而德国的纸张光洁亮白。德国友人的答复让他久久难忘:“这不是德国的骄傲,而是耻辱。” 撰稿/金 姬(记者)
43岁的肖维荣在看到央视《节约中国》的系列报道时,长长舒了一口气。 这位曾留学德国的工程博士,回国后对于国人的一些“豪举”倍感惊讶。如今,全国上下都在朝“节约型社会”迈进,深受德国节约之道影响的肖维荣,希望节约这一中国传统美德能够再被“请”回来,成为中国社会一种重新苏醒的风尚。 浴缸和纸张的故事 没有人天生就注意节约,这是肖维荣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他本人的节约意识的培养,还要从十几年前的一只浴缸说起。 1989年,肖维荣被公派到德国攻读博士学位,住在一户德国人家。房东住楼下,他住楼上。这位山东汉子入住第一天,就被浴室内的大浴缸所深深吸引,每天回家都放满水泡澡。3天后,德国房东含蓄地说:“你每天用浴缸洗澡,很讲究卫生啊!”精通德语的肖维荣当时并没有听出这句话的弦外之音。由于还未配备洗衣机,他周末还把浴缸放满水洗衣服。 不久,房东请肖维荣吃饭。席间,房东聊起自己的父母在二战年代,如何省下一块黄油、一片面包的故事。即便在生活充裕的今天,德国人还是崇尚节俭。“比如洗澡”,绕了一个圈子,房东终于说到了正题,“我们一般都淋浴为主,节水又省时。洗衣服也用洗衣机最节水的那一档。”当时肖维荣感到十分羞愧——房东每天在楼下都能听到他给浴缸放水的声音。 “这改变了我对财富的看法。”肖维荣说,德国水价虽然很便宜,家庭收入也很高,但德国人仍然不愿浪费半滴水。后来,他的一位中国朋友来德国看他,洗了整整2小时的淋浴,肖维荣也体会到了房东当初的感受,友善地向那位朋友提出“节约用水”的忠告。 德国人不仅会婉转指出他人的浪费之举,更喜欢内省不足之处。肖维荣刚到德国时在歌德语言学院进修德语,一次座谈会上,当被问及对德国的印象时,肖维荣回答:中国的纸张相对粗糙,颜色偏暗,而德国的纸张光洁亮白。德国友人的答复让肖维荣久久难忘。“这不是德国的骄傲,而是耻辱。”对方认为,粗糙的纸张所经过的工序少,成本较低,更贴近自然,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 关键:制度保障 在德国生活多年后,肖维荣也养成了节约的习惯。他发现,节约成为德国人的生活方式,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息息相关。 德国的法律制度,充分保障了全民“节约”的可能。 首先,德国所有机构和公司的电话每月底会有详细清单,请使用者自觉选出哪些是公事电话,哪些是私事电话,后者必须自己掏腰包。这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肖维荣在中国的公司也难以实行这有些“不近人情”的制度,只规定员工不得煲电话粥。 其次,德国对于房屋的建筑标准非常严格,讲究节能。德国房屋的外墙和内墙绝缘性高,可以隔热。因此,在普通德国人家里很少看到空调,房屋本身就是冬暖夏凉的。1978年,德国政府修改了建筑节能标准,使此后建设的建筑能耗(主要包括供暖、通风和热水供应)比老建筑减少60%以上。 德国还通过新法规鼓励企业和个人对老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并实行强制报废措施。新法规规定,到2006年底,在1978年10月前安装的大约200万个采暖锅炉由新型节能锅炉取代。在政府的推动下,天然气和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在住宅供暖市场上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 根据德国ISET能源研究所提供的数据,德国2005年的再生能源已经占到总能源消耗的10%。德国政府对于再生能源的政策鼓励是:如果一个家庭要配置风力发电设备,供电公司必须提供便利,然后由政府补贴入网,再由电力公司购买。德国的太阳能技术也是全球顶尖,通过电流“逆变”技术,使太阳能被电网接受。目前许多国家还没有这样的技术,家庭太阳能仅仅是自用,无法送入电网。 为了调动企业和个人投资节能领域的积极性,德国政府还开展许多资助项目。例如,在“现场顾问”资助项目中,房屋所有者可以享受工程师的咨询服务,选择如何更经济实用地采取房屋节能措施,而大部分咨询费将由政府承担。德国信贷机构还推出“二氧化碳减排项目”和“二氧化碳建筑改建项目”,对节能项目提供低息贷款。 此外,肖维荣指出,公共交通状况如何,影响到一个社会的能源消耗量大小。德国的公共交通就很发达,几点几分到哪站都规定得清清楚楚。虽然每个家庭都有车,但便捷的公交系统还是吸引了很多德国人,既减少汽油消耗,也降低废气排放量。 而中国大城市的公共交通状况却不容乐观,出租车大行其道。在德国,乘坐出租车是一种相对“奢侈”的行为。中国的道路却形成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出租车业发达源于糟糕的公交系统,公交系统糟糕源于道路拥挤,而道路拥挤的一个原因就是大量出租车以及私家车的出现。“出租车和私家车如果只载一个乘客,废气排放和能源消耗就相对较多。”肖维荣说,“国人是否可以支持政府发展公交事业呢?这样还能缓解停车紧张的问题。” 辅助剂:文化意识 德国这一“节约型社会”,植根于其文化土壤。 肖维荣在德国生活发现,德国的社会财富不仅是挣出来的,也是节约出来的。每个德国家庭不仅尽量使用各种节能设备,连家庭电话都有一定的记录,各自付账。在饮食上,德国人往往每人一份菜,不会出现任何浪费的迹象。在德国幼儿园里,老师就要求孩子们用纸的正反面来画画。在德国大街上,往往看到高大的德国人开着小车子。 德国每家每户都有三个垃圾桶,分别接收纸张、有机和无机垃圾。德国人需要对垃圾处理缴纳一定税额。如果分类出错,还会被罚款。部分垃圾回收后用作建筑材料。肖维荣认为,人口8000万的德国尚且如此,人口13亿的中国更应该从基层开始抓起。垃圾处理得当,也是节约的一条途径。 尽管这几年德国经济不景气,但经济水平仍远远高于中国,为何德国人还是如此节约呢?肖维荣认为这主要出于三个原因:德国人讲究生活质量,对将来有打算以及关注环境。 德国人喜欢享受生活,但他们平时的生活十分适度,更多花费在房子、车子和度假上。而且,他们对于自己老年的生活保障十分关注,往往在青年时代积累财富。因此,和中国不同,在德国高档场所出现的往往是有闲有钱的老年人。此外,德国人认为地球是大家的,德国上空的云彩也会飘到别国去。对环境的任何破坏,最终都会伤害人类本身。 如今,身为上海贝加莱公司总经理的肖维荣,也把德国式的节约作风带回国来。“我每年给公司员工的新年祝辞,都手写在用过的打印纸背面。”肖维荣希望自己平时的一举一动,能够感染周围的每个人,并把这一良好作风延续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