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新奢侈陷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12:26 新民周刊 | |||||||||
升级换代不亦乐乎,换来的是电子垃圾堆积如山的噩梦 新奢侈陷阱 新奢侈的鼓吹者总是极力宣扬新旧奢侈的区别。新奢侈被他们塑造成象征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的“好公民”。 真的是这样吗?
撰稿/张 静(记者) Maggie还需要什么 “端庄,睿智,五位数月薪,入时的名牌时装,迷人的Lancome香水,10多万的座驾……” 这样一位25岁的妙龄女竟然还不能算“IN”,直到她先后邂逅了索爱P908、诺基亚7610、摩托罗拉V3和松下最新上市手机VS3…… 时下Panasonic力捧的Maggie,简直就是沃夫冈·拉茨勒笔下“女版”007,“完美体现了技术奢侈品的代言人形象”。 现实中的“数码宝贝”比Maggie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好事者总结出“办公室九大土”,抱着老手机“缝缝补补”首当其冲。他们模仿唐璜的语气:“难道你让我永远厮守着第一次所爱?受它束缚控制,为它与世隔绝,不能再看别人一眼?不!不!” 去年赛迪网的调查显示中国近六成的用户有换机需求。高收入或对手机时尚比较敏感的客户半年左右换一次,半年至一年换手机的用户比例为12.8%,一年至两年换手机的用户比例为24.4%。从彩屏、和弦、无线上网、数码拍照到MP3,每一个噱头十足的新功能都带来一个新换机时代。 记者在上海银行的朋友自称“MP3粉丝”,先后搜罗了苹果ipod、爱国者蓝牙型、I系列,“看到新品就冲动”。她的部门经理是“数码相机狂”,一年换了3部佳能仍意犹未尽。 计算机发烧友方振宁身上则体现出一派宗教气质。作为艺术评论家的他有7台电脑:一台戴尔一台索尼,其余全部是苹果iMac台式机和苹果笔记本电脑。“使用最新高品质设计的电脑,对使用者本身是一个鞭策和制约。” 对于标榜时尚的“数码宝贝”来说,对技术奢侈品的崇拜并不仅仅在于频繁地升级装备带来的不可知的刺激和尽显非凡的快感。梁勇在一家日企工作,他的业余爱好是每天泡在数码论坛上和一群志同道合者时刻留意着有什么新产品推出,追踪评测报告,对各种数码产品功能烂熟于心,并以一年一台的速度淘汰着他的电脑,让爱机始终保持着最high的配置。“我喜欢这种‘精英式’的成就感。”他告诉记者。 有人关注并鼓吹这股奢侈风的转型。德国《明镜》杂志记者沃夫冈·拉茨勒在《奢侈带来富足》一书中提出了旧式奢侈与新式奢侈的区别。黄金外壳上镶有950颗钻石的限量版摩托罗拉显然是恶俗又张扬的旧奢侈。大把花钱于新的功能,重视其技术含量,这就是新式奢侈。正如NEC当年那款功能简单的N900能够晋身“有钱人的玩意”,敢以“8888元”的天价明目张胆地抢钱还供不应求,完全在于它薄如名片的技术是绝对的世界第一。 新奶酪强迫症 强调“老艺人”与“手工制作”的旧奢侈已经跟不上全球化批量生产的思潮,然而被追捧的新奢侈概念也不过是消费主义在新生产方式下的精心谋划。沃夫冈·拉茨勒在卷首语中已经将这番初衷表达得很直白:“在全球化经济中,产品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象征,今天的奢侈品就是明天的普通产品。我们的经济思维需要改变。奢侈品需要建立新的标准,从而剌激消费。” 如此看来,《谁动了我的奶酪》俨然可以当作一部充满后现代意味的教材。医学博士斯宾塞·约翰逊告诉我们,要适应变化就得玩命地奔跑,用大量想象中的奶酪来激励自己。然而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一定要在设定好程序的迷宫里寻找奶酪?是谁在无休止地将奶酪变来变去捉弄不明真相的小老鼠? “我们生活在一个游戏中,我们自己知道吗?”这是《黑客帝国》里最令人悚然一惊的命题。电脑系统Matrix一手安排了摇曳生姿的红衣女郎、鲜嫩无比的牛排。新奢侈同样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电影、广告、肥皂剧、时尚杂志和形形色色的生活指南塑造着我们的审美趣味、饮食与衣着习惯乃至整个生活方式。 如一位后现代研究者所言,这是一个分工明确的过程。超前的科技专家和制造商为了一种未来的、虚拟的需求而创造新产品,商人们则主动地通过市场预测告诉制造者市场最需要什么产品,又用精心包装的广告来告诉消费者:这就是你们需要的。在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显得消费疲软的现代社会,商家们必须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像鞭子一样抽着Maggie们在“IN”的迷宫里努力地奔跑,然后再用《谁动了我的奶酪》、《奢侈带来富足》这样的“新经济思维”为你洗脑——“不改变,就要out”。这就是这个消费时代最核心的游戏规则。 从GSM手机诞生到今天,技术上并没有提出更换手机的要求,可是换手机的速度已经呈几何数增长。2002年底,彩屏手机在国内掀起了一场换机热潮。这是最明显的“为彩屏而彩屏”,在线视频观看文件等功能,目前国内的网络条件还远远达不到。明明3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家用足够,但是商家非要开发出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的600万像素塞给你大赚其钱。 结局就像注定的一样,Maggie们得了“新奶酪强迫症”。有位手机强迫症患者告诉心理医生,他平均一个半月换一部手机。每换一部手机,都能让他兴奋一阵子,但很快,他就忍不住又去买新的。 烂透了的“苹果” 新奢侈的鼓吹者总是极力宣扬新旧奢侈的区别。在他们的描绘里,旧奢侈是纯物质的——珍贵原料、稀缺物资,以消耗劳动力、浪费能源来显耀权势和地位,而新奢侈则被塑造成象征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的“好公民”。 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说旧奢侈品时间越长越值钱,那么新奢侈品截然不同之处就在于放得越旧越垃圾。这种设计理念正如日本车。一位汽车行业的记者告诉我:“如果德国车的要求报废里程是30万公里,日本车也是30万公里的话,很可能是日本车30万公里就完全报废了。将产品从流水线到回收站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这样做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加快用户对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 70年代,德国社会学家E.施马克曾概括说,如今每过10年,工业技术知识中的30%和电子技术知识中的50%都将被淘汰,这个论断早已滞后。新技术从出炉即意味着过时,换机时代不期而遇。 一位数码卖场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数码相机从200万像素到300万像素花了三四年时间,从300万到400万缩短为1年,400万到600万仅仅只花了半年时间。” 高端新手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市面。那款N900让人们体味到什么是“极度轻薄”之后,转眼从小甜甜变成了黄脸婆,一年跳水6000多元。爱立信398从时髦到老土也不过三五天光景。 计算机领域更无法保值。从一开始的PC机,转眼就换代到了286、386、486、586、奔4,要跟上潮流的唯一办法只有不断升级。新华社某局级单位去年将135台报废的586电脑捐给了贵州思南县的扶贫点。一位经手的老师告诉记者,“电脑报废期是5年,第一批报废电脑每台一两百块钱卖给了收购旧电脑的,主机他们还不要,只要显示器。第二批捐了,今年的还不知怎么处理。说实话作废品卖太浪费,135台旧电脑至少可以整合出80台,使用不成问题。” 这些风光不再的电子产品最终“魂归何处”?记者调查得知,低价卖出、闲置、当废品扔掉乃是三种主要的处理方式。 电子垃圾继资源浪费成为新奢侈主义的梦魇。 据悉,欧洲每年产生电子垃圾约600万吨,美国更为惊人。美国手机通讯暨网络协会发布报告预测,到2005年,全美将有5亿部手机被丢弃。据预计,到2005年,全美废弃电脑及外设总数将高达3.34亿台。仅淘汰的电脑很快将达到3亿至6亿台。每年数百亿美元的电子垃圾处理费让美国经济落入陷阱,为了节约这笔费用美国甚至将电子垃圾运往贫困边远国家进行丢弃。1991年,我国手机用户才100万户,而到2004年,中国的手机使用者有1.9亿人,城市手机年度更换率在40%,平均更换时间在3年左右。大概每年可能有8000万部手机被淘汰。 专家介绍,现在报废手机都当做普通垃圾填埋或焚烧,手机及其电池板中含有的砷、汞、镍等有毒金属会慢慢释放,污染土壤、水系和空气,可能引发人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疾病。而手机的污染性其实不是最严重的。每台电脑则含有300多种有害的化学物质。 国家环保局的官员担心这些电子垃圾,会由二手交易渠道迅速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流动,造成新一轮的、更大范围的环境污染。 我国的贵屿、莱州、徐水和正定等地,都在电子垃圾黑名单上赫赫有名。贵屿雇佣了十几万来自安徽、湖南等地的民工,每年处理逾百万吨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等地的电子垃圾。当地超过八成儿童感染呼吸道病症。很多民工都感染了呼吸道疾病,皮肤出现溃疡,另一种常见疾病是肾结石。 美国激进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开始走向街头高喊着“烂透了的苹果”——苹果广泛流行的iPod数字音乐播放机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新奢侈宠儿。 而在我国,Maggie们被越来越嚣张的新技术逼向了新节俭主义者的阵营,“滞后15个月”成为越来越多人奉行的原则。 相关专题:建设节约型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