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江南时报:为什么人们的心这样脆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18:55 人民网-江南时报

  作者:何三畏

  很多看似简单的事情都可以折射出很丰富的时代内容,从而牵动很复杂的社会情感———到了后一个层面,就变得别有一番滋味了。这里要说的事情是,8月17日《燕赵都市报》消息,华北油田出台了下岗职工重新上岗的新“政策”,规定双职工都“买断工龄”的,只有一方可以重新上岗,但离婚后的下岗职工可以上岗。于是有人为了获得夫妻双双都上岗
的机会,便“突击办理”离婚手续。8月15日的“最高记录”是一天内有20对夫妻“离婚”,以至“离(婚)了吗”一时成为厂区里的“问候语”。

  事情立刻引起相当强烈的舆论,并且指向都是一致的:中国法院网的评论标题是“怎能用上岗‘逼’职工

离婚”;搜狐社区的河南论坛上,一条评论的标题称它是“羞辱人民的制度”;在两份一向以发表严肃认真的评论著称的报纸上,同时发表了评论,标题分别是:“从‘离婚可以上岗想到制度性羞辱’”和“请给老百姓留点自尊”。

  总之,所有的论者都认为这个“政策”本身是“伤害人”的。这种反应让我感到意外。而我的意见刚好相反:这是我们所能发现的比较有人情味的一条“政策”。考虑到离婚的失业者可能相对更加弱势,更经受不住折腾,我觉得它是向弱者倾斜的“仁政”。

  可是,既然你们夫妻俩已经可以有一人上岗了,为什么要离了婚去争夺比你更困难的人的利益呢?要知道,在一个工作机会有限的小范围里,你为上岗而“假离婚”,就意味着你以不诚实的方式占有了别人的利益。显然,这种选择是不道德的。

  但以我的生活经验,我相信“离了吗”这样的“俏皮话”在一个厂区可以流行开来,没有人会以为不光彩的。往宽里说,中国人对于一项社会管理,一般不去考虑它是合理不合理,而是首先想办法以自己的方式去钻空子,能钻到一点空子占到一点小便宜,不仅自己觉得荣幸,别人也发自内心地认为你能干。但应该意识到,在越小的团体里出现这种小气候,道德问题的成分就越严重。例如,我们把这个就业的困境放在十来个彼此认识的熟人圈内,那就不能友好地问候对方“离了吗”,而只能打起来。

  当今世风的一大弊端是,不讲个人担当,危难时刻各显身手,包括为求自保率先攻击别人。但任何一个共同体里的个人都需要确立个人利益的边界,需要个人担当,否则,就意味着这个团体没有生命力。如果为了争夺有限的工作机会,甚至不惜争先恐后地拆散最为基本的生存单元———家庭或婚姻,这已经相当可怕了。

  可是,回到现实,还得承认在工作机会面前有人选择假离婚还是“符合逻辑”的。只是同时得承认,这主要应当判断为个人道德问题,而不应该是“制度”或“政策”逼的。回到这件事情引起的社会舆论来说,我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愫。我们的社会心理为什么这么容易受刺激,这么容易受伤害?我还想到,做这样的批评的,都是我可以引为朋友的良心之士,也应该是中正平和之士。但我不知道他们为何如此敏感而脆弱。最后一个问题是,如果连这样“人性化”的“政策”和“制度”都不被认同,那还有什么想头?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