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医疗体制改革专题 > 正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场化之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5日03:47 第一财经日报

  1994年,倪卫国接手“上海欧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称“欧阳卫生中心”)”时,这是个有着近300万元债务的医院。当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概念还没有兴起,医院的挂牌名称是“虹口区欧阳地段医院”。

  10多年来,作为院长的倪卫国带领欧阳卫生中心一步一步走出困境,走上正轨,倪卫国的困惑也越来越多。50多岁了,过了知天命之年的倪卫国对记者说,人要学会向这个世界
妥协。

  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很难想象“废品回收站”和“

医院”两个词间的关联,可倪卫国却用前者形容了他刚接手时的欧阳地段医院。作为一家一级医院,欧阳地段医院虽然担负着周围居民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工作,但它却似乎总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当时,政府对于一级医院的补贴非常少,所属区域内每1万常住人口的补贴只有1万多元。”倪卫国说。由于患者对大医院习惯性依赖,来地段医院就诊的病人很少,欧阳地段医院每年的收入少得可怜。当时,

医疗体制走市场化路线的概念也没有被提出,这点微薄的收入让欧阳地段医院难以为继。医护人员工资低下,没有积极性,一到下午三四点钟,医院就找不到人影。

  “我当时曾组织员工到南京去旅游了一次,那时,每人的标准只有200元,大家挤火车、睡通铺,去景点还要靠逃票。途中遇到其他医院的同行,都是坐着飞机去玩的,心里实在不是滋味。”倪卫国回忆当时的情景很是感慨。

  名不正言不顺的转变

  1997年,上海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概念。所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按照一定的区域人口比例,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肩负起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欧阳地段医院被纳入了此次转变中。

  然而倪卫国没有想到的是,虽然有幸成为了改革中的一员,但从1999年翻牌成为“欧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起,欧阳卫生中心始终过着“名不顺言不正”的日子。

  倪卫国告诉记者,虽然上海市是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城市,但事实上,有关部门对于这个整体医疗框架下最基层的形态并没有重视起来。

  很长一段时间里,欧阳卫生中心仍然是一个以医疗服务为主体的医院,由于政府投入有限,且没有一个系统的发展规划,那些预防、保健之类的工作迫于经费等各方面问题很难开展起来。

  直到2003年非典的突袭,当时急需进行疾病的治疗、控制和预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性才被体现出来。市政府对这一块医疗机构的投入开始有所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才被完全纳入公共卫生框架。“为什么非要等到头破血流后,才意识到社区预防、健康保健等医疗职能的重要性呢?”倪卫国不无遗憾地说。

  市场化还是非市场化

  然而,真正让倪卫国困惑的,还是目前医疗体制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否也该走市场化这一条道路。

  在倪卫国看来,作为为社区居民提供最基本预防和医疗保障的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万万不可走市场化道路的。但事实上,欧阳卫生中心和其他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样,却也不得不依赖某些市场化运作来维持生计。

  首先是政府投入的不足。倪卫国告诉记者,目前市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投入是区域内每1万常住人口15万元/年,虽然这个数字相比前几年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却依旧无法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营,而政府投入只是按照常住人口的户口来统计,很大一部分流动人口被排除在外。欧阳卫生中心所属的欧阳街道每年都要自行承担1.5万人左右流动人口的医疗费用。加上医院每年还必须将药品总收入的5%及诊疗费用的10%上缴,如此一来,欧阳卫生中心若想改善卫生中心设施等,就必须跟所有的医院一样,依靠药品等收入来自给自足。

  而正是因为原先医改方案中过度地强调了市场化问题,让医院和患者间的功利关系越来越强,患者在中心看病和大医院一样贵,而医生只想着多开药多赚钱。

  不愿意市场化却不可避免打市场化擦边球,倪卫国只能选择妥协。而受此困惑的绝不止倪卫国一个。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告诉记者,上海市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本意,是要解决市民就医难等问题,同时提倡预防保健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界。

  虽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能已经从原先的医疗为主转变为预防保健和医疗并行,但事实上,绝大部分时间,医疗服务仍旧是它的主业。

  预防保健又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这位院长告诉记者,医院每年用于印刷疾病宣传资料的费用就好几百万元,但换来的依旧是周围居民的不理不睬。而周边二、三级医院不承担此类基本义务,所以,辖区内居民预防保健工作都压到他们医院身上。“二、三级医院是依赖业务的,政府补贴不够就靠药品收入补贴。而我们呢,补贴是不够的,在药品和医疗技术上又没有优势,一直感觉没有出路。”

  目前在上海中心城区已经建成了9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2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在郊区也已将127个乡镇卫生院改造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实际上,看病难的局面并没有因此解决。

  这位院长告诉记者,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资力量的确不高,部分医护人员仅毕业于医专,“到我们这里来的都是大医院不要的人。”他无奈地说,“政府应该有倾向性地让二、三级医院的专门人才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流动,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我们不是收容所。”本报记者郭艾琳发自上海

  相关专题:聚焦医疗体制改革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