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辽宁昌图乡镇事业单位改革风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1日15:29 《小康》杂志

  2005年4月11日,有着20多年工龄的王利田遭受了人生路上一次致命的打击。有着“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铁岭市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两张获奖证书并被许多人羡慕的他,这一天突然丢掉了饭碗。原来,王利田所在的昌图县双庙子镇进行了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本以为怎么也不会轮到下岗的他,竟然下岗了!

  王利田并不是昌图县这次改革中产生巨大失落感的唯一一人。在这次改革中,全县有
140多个农业科技人员被分流下岗。他们都曾是乡镇涉农事业单位统招统分的大中专毕业生,并已工作多年。改革前,该县分布在各乡镇涉农事业单位的统招统分的大中专毕业生只有350人左右。也就是说,这次事业单位改革,近半数的科技人员被分流下岗了。

  昌图县的科技人员过剩吗?

  “根本不是!我认为是这次改革不公正、不公平、不透明造成的。”王利田说。

  正是出于对县里这次改革存在的问题有看法,几个月来,王利田和另外30多位同伴加入了上访一族的行列。他们由县、市、到省里,最后还去了北京。与王利田有着类似遭遇的县科技人员王翠平,在铁岭市政府守候了3天,没有得到回音,竟扑通一声跪在了市政府大门前。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文弱的科技人员最终走上上访之路?对王利田他们这些下岗分流的科技人员来说,面对目前进退两难的局面,他们又将做出些什么举动?

  农业大县的一本账

  处于辽北的昌图县,与吉林、内蒙两省区交界。昌图历来是东北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2004年该县的粮食总产量达170万吨,系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但这个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目前正面临着沉重的经济发展压力。2004年,该县的生产总值仅47.5亿元,这样的一个数字与该省其他地方相比,差距甚大。因而,2004年下半年,铁岭市向昌图发问:“全市支持昌图,昌图怎么办?”

  对昌图县而言,这个问题并不容易作答。退一步讲,即使容易回答,实践起来也困难重重。摆在昌图面前的事实是:2004年,全县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是:22.6亿元、11.4亿元、13.5亿元。如何扭转这样的经济结构,绝非易事。

  经济状况如此,县乡的财政负担可想而知。2005年2月20日,昌图县原县长孙彪(现任铁岭市林业局长)在县15届人大3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04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521亿元,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1403亿元。

  孙彪特别提到:“为确保县乡公教人员工资,县政府殚精竭虑增收入、压支出,新争取省工资专项转移支付5484万元,县乡公教人员平均增资300多元,去年11月份一次性补发工资9013万元,其中补发乡镇教师工资5296万元,我县公教人员工资偏低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公教人员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摆在昌图县面前的还有全县3700多名在编乡镇事业单位的人员工资。据悉,自2001年以后,该县乡镇许多涉农事业单位就无法发放工资。如何解决?

  记者拿到的一份材料显示,反映工资拖欠的,其中尤以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农机管理站、水利站为甚。昌图县在万般无奈的状况下,把本应由县财政拨款的大中专毕业生人员及其他人员的经费、公用经费纳入乡镇财政事权范围之内。但这样的解决方式最终导致许多涉农事业单位瘫痪。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6月29日,辽宁省财政厅给铁岭市开原市下达的一个文件显示,“2004年,省财政对昌图县的工资转移支付补助给予了极大倾斜,工资性补助达1.7亿元,占全县工资支出比重的71.2%。其中,对财政全部补助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缺口补发已全额给予了财力补助;对财政部分补助事业单位的工资缺口,按人数的60%比例给予了财力补助。因此,即使是财政部分补助事业单位人员,其工资也是有保障的。”

  然而,即使有了这样一笔数额巨大的转移支付,一切还如以前一样静悄悄。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人这样形容该县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现状:“工资无处领、经费无人管、有班无人上、推广无人抓、试验无人搞、示范无人做、培训无人问、房破无人修、院草无人锄”的令人痛心局面。

  这样的局面与昌图这样一个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农业大县似乎有些格格不入。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中的农业科技人员

  2005年4月1日,昌图县付家镇的竞聘大会正式拉开了该县乡镇事业单位机构的大幕。

  今年53岁的孙骞在1998年的时候就成为了县里在职人数不超过10人的高级农艺师。5月18日,泉头镇作为县里进行改革的最后一个镇,开会投票决定人员去留,孙骞落选。在这次改革中,跟他同样下岗分流的还有高级农艺师张淑华。

  孙骞说,他之所以被分流,在很大程度上都与这次改革过程中的“民主测评”环节有关。他认为,就泉头镇的事业单位改革来说,存在着5大问题:“考核事业干部,要德勤业能,主要是看后面这两个内容,就改革结果而言,明显没有根据这样的标准进行;改革不是选村长、不是选组长和劳模,不能靠一票就能决定;在事业改革中,上面规定要设高中低职称岗,镇里没有设这样的岗位;县常务副县长签署的明传电报上要求确保大中专毕业生留岗,结果农科站两个大中专毕业生都落岗,违背了文件精神;没公开唱票。”

  孙骞说:“我并不是反对事业单位改革。这个改革早就应该要搞了,人浮于事,机构臃肿,只会导致工作无法开展。搞事业单位改革,精简人员,减少经费支出,这对农业技术推广是有好处的。”

  在他们看来,民主测评本应是个很好的举措,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却变成了不公开唱票的选举,而这样的选举往往又为许多非正常因素所左右。因此这样的结果,让孙骞感到愕然。

  由于操作过程中的随意性,昌图县各乡镇的改革也是各行其是,问题多多。

  按照市、县文件规定,参与民主测评的人员只能是由乡镇党委委员和事业单位在编员工组成。而在付家镇农机管理站却没有严格遵守这一规定。在付家镇农机管理站民主测评会上,出现了除镇党委委员、需进行改革的各事业单位在编员工之外的各村村支书、敬老院院长、街道主任、中小学校长、医院院长和镇里的公务员等。

  而四面城镇农村经营贸易服务站(简称经营站)改革的民主测评却是在没有镇党委委员参加的原9名在编人员中进行。

  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了后来上访队伍的不断扩大。

  这支上访队伍中,相比而言有着特殊经历的就是王利田和宋辉。

  王利田并不是那种伶牙俐齿的人。跟人接触的时候,他总是带着一副微笑。他是昌图县双庙子镇农机管理站原站长。20年前,他毕业于铁岭市农机学校,中专学历。

  提起他工作的时候,他感到很自豪。在全县农机系统单位中,只有4个人具有中级职称(农机工程师),没有人是高级职称。他就是这4个人中的一个。光是职称,他觉得还不够足以让大家注意,所以又特意拿出了两本证书,一个是农业部1997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另一个是铁岭市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毛家店镇农科站宋辉也捧出了自己的获奖证书,看起来比王利田的更有含金量。他所参与的辽宁省农科院“春小麦新品种辽春九号选育及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王利田和宋辉的证书并没有成为他们在这次改革中的通行证,荣誉也没给他们在竞聘中带来实际的收获,似乎倒成了对这次下岗分流的一种讽刺。

  宋辉说,“我是统招统分的大专生、又是中级职称的农艺师、自1996年以来就是副站长(无站长)、又是党员、又有这样的获奖证书。从哪个角度来说,我都与文件规定的上岗人员条件相符。”

  更让人不解的是,昌图的这次改革,使得全县近140名大中专毕业生被分流,占了改革前统招统分到该县各个乡镇的大中专毕业生人数的40%左右。

  面对这些科技人员,4月13日昌图县人民政府给各乡镇发了一份明传电报,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补充说明:“有的乡镇没能科学设置岗位、致使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落聘较多。”并要求“竞聘时,要采取得力措施,确保专业技术骨干和大中专毕业生留在重要岗位上。”

  也是在这个文件中,县里高度评价了宋辉所在的毛家店镇的改革,认为“方案周密、操作稳定⋯⋯科学设置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保证定岗分流质量。”同样,在这个明传电报发出之后,孙骞也没能改变在5月份泉头镇改革中落聘的局面。

  当这140多名的落聘科技人员试图寻找一个说法的时候,县里有关领导答复:“确保不等于必保。”在他们看来,这是县里在玩文字游戏。

  抗议与补救

  截至记者前往该县采访时,昌图县事业单位改革并没有完成组织验收的最后程序。4个多月来,王翠平们的持续上访,使得事业单位改革成为这个小县城里最为热门的一个话题。

  8月3日,被分流的县水利科技人员王翠平从昌图县人事局拿到了给她的“昌图县人事局处理上访事宜答复函”。这份落款日期为7月4日的答复函写道:“(四合镇)水利站没有单独进行测评,不符合昌委办〔2005〕7号文件精神,应予以纠正,水利站人员重新进行竞聘,现在有关部门正在着手解决。”

  作为四合镇水利站人员的王翠平看到这份答复函之后,感到稍微有些宽心。经过她的努力,昌图县已经意识到四合镇水利站的改革的确存在问题,并试图纠正。不过,在记者撰写本稿件之时,已经出台一个多月的批复,仍然没能落实。

  王翠平的事情也许将会暂告一段落,至于其他分流的大中专毕业生又该如何处理呢?在记者前往该县采访时,县里有关部门决定对这批下岗分流的大中专毕业生进行考试上岗。考试的内容、日程等都没最终确定。据悉,考试的内容将包括时政,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等,和专业考试。

  对于通过考试上岗的方法,王利田他们同样也不接受。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方式并不公平。同样是技术类较强的岗位,为何那些已经上岗的人员无须考试?朝阳镇的卢宝成说:“那些通过选举上去的是轻松加愉快,而通过考试上岗费心又费神,最后结果是什么还不得而知。”

  目前,这些被分流的大中专毕业生似乎已经失去了对昌图县政府的信任。但对该如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他们又无从所知。改革推倒重来已经不可能,但怎么让这140多人中有能力、有技术的科技人员重新上岗,的确是需要昌图县有关部门深思了。

  作为农业大县,昌图对农业科技人才的渴求应该比其他地方更甚。今年7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有关政策意见。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三部委还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各级组织、人事和教育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精神。

  目前,各地都在想方设法制订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以期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作为昌图,也许更应该想方设法给科技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在工作上、生活上加以照顾,用优惠政策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才能使一些欲到昌图发展的优秀大学毕业生看到希望,看到未来。如果连现有的科技人才都留不住、用不好,何谈认真落实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这一政策?面对改革中近半数的科技人员下岗落聘,又有谁还敢到基层就业?-

  一场姗姗来迟的改革>颜剑 文

  昌图县的改革似乎来得有点慢。

  2003年10月、2004年2月,辽宁省委先后发布《辽宁省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意见》、《辽宁省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定岗分流指导意见》。这两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辽宁省正式开始部署进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

  2004年5月,铁岭市就本市范围内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发布相应的文件。5月10日,铁岭市委发布《关于印发〈昌图县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铁岭市24号文)。5月31日,《铁岭市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定岗分流实施意见》(以下简称铁岭市26号文)发布实施。

  铁岭市在24号文中,要求昌图县在2004年5月25日之前完成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然而,在这份文件出台近10个月之后,昌图县委、县政府才在2005年2月3日,相继出台了《昌图县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组织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昌图县6号文件)、《昌图县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定岗分流实施意见》。

  尽管晚了近10个月,但这两份文件的出台,总算标志着昌图县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2005年3月27日,昌图县人民政府召开县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动员大会。4月1日,该县付家镇召开事业单位改革竞聘上岗会议,砍下了改革第一刀。昌图县的事业单位改革终于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

  成本成了问题

  为何在市里下达改革任务近10个月之后,才开始进行改革?县里有关人士在非正式场合,作了如下的答复:“县里其实并不想进行改革,因为改革需要成本。之所以现在开始改革,实在是上面催得太紧。为此,县里已经挨了很多次批评了。”

  改革成本实际上的确成为这次改革的特别障碍。按照铁岭市批准的昌图县改革方案(铁岭市24号文),昌图县的乡镇事业单位机构(不含教育、卫生)由459个精简为231个,减少228个,精简46.1%;乡镇事业单位(不含教育)人员编制由3716名减为2171名,减少1545名,精简比例为41.6%。

  按照这个要求,要想对1545名分流人员进行妥善安置,实属不易。据了解,该县许多涉及农业部门的乡镇事业单位在2001年之后,就已经开始不发工资了。如果要在改革完成之后,对拖欠了4年左右的工资进行一次性清欠的话,其中难度则可想而知。

  然而,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也许昌图比任何一个地方更加需要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不然,这么庞杂的乡镇事业单位机构设置,这么多的在编、非在编人员的所有开支,将会成为昌图县财政年复一年不能承受的超重负担。按照常规,作为当地政府,应该有更大的动力和积极性来及早进行这场改革。

  在逻辑上而言,这个推断是成立的。但实际情况却是,由于连续几年不开工资,一些机构不运转,或根本就不存在,昌图县的许多乡镇一级的涉农事业单位实际上已经处于瘫痪的状态。

  对县财政来说,这种瘫痪状态持续下去并不一定是坏事,反正不运转的机构职工不用上班,不要开工资,这样耗下去也许短时间内能够两下相安。而如果打破这种状况,重新使瘫痪了的涉农机构正常运转起来,发挥其正常作用,则意味着要老账、新账一起算。

  成本问题导致昌图改革滞后。不过,在昌图县万般无奈之下进行改革之后,成本问题似乎已不能成其为理由。截至记者发稿时,该县对下岗分流人员并没有任何清欠工资和补偿行为,就是改革后在岗的人员应由财政拨款的工资也没见踪影。

  这样的现实多少让人感到无奈。

  163个与136个

  昌图县在推迟改革近10个月之后,把原来铁岭市26号文中规定的人员定岗条件“2004年2月20日前单位在编的正式职工”改为了“2005年1月31日前各单位经县人事、编制部门同意调入或安置的正式在职职工。”

  在铁岭市已经冻结了改革前的事业单位编制之后,为何昌图县又能改变其人员定岗时间,值得深思。不过仅从数字上来说,昌图县这次改革应该是成功的。按照铁岭市批准的机构和人员精简数量,精简比例都在46.1%,在编人员(不含教育系统)精简1545人。按照人均工资一年1万元计算,这都可以使得每年财政支出减少1500多万元。

  昌图县在铁岭市批准的改革方案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减编。在铁岭市24号文中,铁岭市核定昌图县涉农类的编制数为1579名,其中财政供给编制数为1065名,经费自理的编制数为514名。而在昌图县编制委员会下达的《昌图县乡镇事业单位编制分配表》中,涉农类编制总数则精简到了1416名,财政供给编制数为902名,经费自理的编制数为514名。对照铁岭市与昌图县的两份编制核定数额表,可以清晰地看出,昌图县在铁岭市核定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简了财政供给编制数163名。

  如果没有后面所发生的事情,这163个编制的精简,也许就要成为显示昌图县改革的决心和力度的亮点了。而改革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情,却是昌图县始料未及的。正是这163个编制,成为那些在这次改革中分流的136名大中专毕业生们所质问的焦点。

  这136名分流人员之所以在历次上访中屡次强调他们的“大中专毕业生”身份,首先,是由于他们认为自己都是在涉农的事业单位工作,其次,根据《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的第十三条规定:“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有计划的吸收大、中专毕业生,对分配到乡镇的大、中专毕业生,由县人民政府人事、财政部门核准解决人员编制和经费。”在他们看来,实际上在改革过程中并没有真正遵守这项规定,反而是许多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和条件的人员上岗了。诸如“开车的、做饭的、文盲”等人留岗。王利田说:“如果是在同等条件下竞争下岗了,无怨无悔,但改革的结果却使得没有相应资格和条件的人员上岗了,这是谁都无法接受的。”

  在经历了4个月的县、市、省的上访之后,县里有关人员针对这个问题对他们进行了这样的答复:“这163个编制,就是为了那些该上而没有上去的人而预留的。”

  这样的答复,不禁让人对这场改革的效果和方法产生深思。本刊记者 颜剑 报道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