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中国贡献与牺牲一样巨大-英学者评价中国抗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12:13 新华网

  中国的贡献与牺牲一样巨大—英国学者重新评价中国抗战 (记者 马桂花 )

  虽然英国今年为纪念二战在远东战场胜利60周年举办了隆重的活动,但英国公众对二战中发生在亚洲的战事知之甚少。英国皇家军团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英国11岁至18岁的儿童中只有2%能说出二战中日本投降的历史性日子,听说过中国抗日战争的英国人就更加少得可怜。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

  “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欧洲战场会更加扑朔迷离”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英国史学界已开始将目光重新聚焦亚洲战场,特别是中国战区发生的抗日战争对二战的贡献,并在史学研究中不断提出新的见解。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

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了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由于缺少具体数字,他粗略估计死于抗日战争的中国人大约在1500万至3500万之间,和苏联在二战中的巨大损失相比不相上下。而抗战期间中国国内的流亡人数也在8000万左右。

  “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他认为,中国实际上是最早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了大约100万日本军队,共发生了137次局部战事,这一点的确令人惊异。

  他承认,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直到近些年来才开始逐渐认识中国对二战的贡献。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二战的注意力大多集中于德国和欧洲战场。不仅如此,过去20多年中国国内对二战的讨论也很少。随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北京卢沟桥抗战纪念馆的建立,国内讨论的增加,海峡两岸就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进行的交流和理解也在增加,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变得更加完整、一致。

  主要研究伪满时期

中日关系的米德博士特别提及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这本书曾连续数周名列国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引起西方人对中日之间长达8年的战争的关注,并引起西方史学界的关注和兴趣。

  这种兴趣在过去十年中尤为明显。很多西方学生和学者希望通过研究中国现代史来了解过去。米德说:“我的几个学生到北京旅游时还特意去卢沟桥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我去上海市档案馆查看史料也有同感。上海对国内外的学者十分开放,我们可以通过史料认真研究战时的中国,但遗憾的是不少史料已因种种原因不复存在。”

  米德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国内的战事,也是一个国际事件。随着各种史料的公布,历史学者研究的增加,人们会对这段历史产生新的更强烈的理解。但他也提请注意,由于历史的原因产生的愤怒情绪可以理解,但这种愤怒不应淹没对历史的理解。“了解过去,将历史告诉后人,是为了更好的达成和解,继续向前。”

  剑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方德万:

  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二战的结束功不可没

  剑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方德万是首批向西方详细介绍抗日战争的历史学家,他撰写的《1925—1945中国的战争和国民党》一书,详细介绍了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方德万在新近撰写的《中国军事历史背景下的抗日战争》一文,从军事的角度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他认为,西方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忽视是因为他们把在欧洲、美国等战场开展的现代化战争作为标尺衡量一切。而抗日战争中却很少以西方熟悉的方式出牌,令西方大为不解。

  “中国的抗日阐述了现代化战争的局限,同样也表明一个社会抵御外敌的潜力不只取决于军队的训练有素和先进的武器装备,还有许多可以利用的中国文化、政治和军事资源,许多在西方人眼里可能是落后、封建的做法可以被理解为在一个资源有限、政权软弱的农业帝国开展艰难战争的明智方法。”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二战的结束功不可没,但方德万认为,二战中盟军没有认真对待中国军队。

  “1941年后,英国利用中国军队保护自己的军队,并重新获得对缅甸的殖民占领,而美国则在日本长驱直入中国南部之际迫使中国在云南的部队进入缅甸。中国成了极其低廉的伙伴,别人花很少的代价就能对它提出要求。缅甸成了中国国民党部队能和英国、美国共同抗击日本的唯一战场,虽然最终结果从战略上讲微乎其微,但在亚洲大陆对日作战最有战术意义的胜利发生在这里。”

  方德万认为,西方学术界应该重新审视和评价中国抗日战争。 (完)(来源:参考消息特刊)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