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晨报 > 正文

外来打工族子女就学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16:47 内蒙古晨报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林昱) 新学期已经开学,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城市外来打工者的孩子们,他们在城市就学的“门槛”前,曾有着怎样的艰辛或尴尬?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期望,农民工父母亦如是。据资料显示:我国现有流动人口1.2亿,其中农民工学龄子女有240——360万,包头常驻外来人口45万。为了解决进城务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中央提出了“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这一民心政策
在包头市执行实际情况如何?近日,根据不少农民工反映他们遇到的子女就学的困惑,记者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采访。

  ★杨先生跑学校

  杨先生来包做生意四五年了,没有固定住所,一直租房住。孩子今年8岁,他告诉记者:“孩子去年就已够上学年龄,可因为我们是外来人员没有报上名入学,没办法,等了一年,今年我早早和居住片内的学校要求孩子入学,可是学校回复说,要等教育局的通知安排,现在不敢收,回去等消息吧。我们父母又怕耽误了孩子的教育,到处托人为孩子入学,反馈回的信息是外地人要收建校费3000元钱,真不知该怎么办啊?为了孩子,实在没办法也得咬咬牙花这个钱呀,外地人干啥事也难。”

  “民工子女上学难啊。”这是一位“桥头部队”成员王师傅对记者的感慨,他说自己去年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才离开了农村来到包头打工的,可万没想到上个小学就这么难,“说实在的我们农村盖房这么难也顶尽了,又是找人又跑腿的,唉,再难也得让孩子上学,不能耽误了孩子,我们打工的也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

  记者采访的民工急于使子女就学的心声是惊人的相似,即使是孩子早已入学的民工,回忆起当初的情景,仍然感慨万千。郝师傅自称自己是村里的有钱人家,赶在2004年暑期前从巴彦淖尔来包打工,郝师傅说,那时整个暑期,一颗心是揪着的,眼瞅着开学的日子不远了,可儿子的学校还没有着落,最后还是找人花钱才进了个据说是不错的小学。他告诉记者,农民工的孩子在城市上学,受到的限制多,虽然“一费制”解决了一定的问题,给打工者带来福音,但没有真正解决民工子女就学难。

  也有部分打工人员子女在包头的就学情况还算顺利。一位在青山区以卖菜为生的外地人向记者道破“天机”:“我的一个孩子今年刚报上名,没费什么劲,一个原因是普通的学校生源较紧张,再就是孩子在这个学校已上了一年的学前班。但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顺利上。我们一个老乡所租的房子正好在口碑不错的一个学校片内,按理说应该能上那个学校吧,可照样进不去,花钱也不好进。”

  ★杨先生的这个夏天

  7月15日,杨先生早早等在包头市九原区某小学打听孩子的报名情况,学校回复说“不行,要等上边的通知”。

  7月16日,杨先生开始四处打听孩子的上学途径,对生意几乎没怎么上心。

  7月20日,经过三四天奔波的杨先生,眼看着孩子的上学毫无进展,心神俱疲愁眉紧锁。

  7月21日,总算托朋友的朋友答应为杨先生的孩子跑跑关系,杨先生开始了焦急的等待。

  7月24日,朋友的朋友回复说,杨先生的孩子要上的学校,外地人收建校费3000元钱。杨先生不知自己该怎么办。他告诉记者,实在没办法报不上名,只好选择离家远的差一点的小学了,不过估计也要找找人。

  7月26日,杨先生再次托人找关系,开始了新一轮的奔波。

  8月2日,反馈回消息说,学校还没有开始招生。杨先生暗自庆幸自己还有时间争取。

  8月3日,杨先生开始孤注一掷,更大范围托人找关系,开始请客吃饭,期间的生意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8月15日到8月18日,学校已开始招生了,杨先生天天守在学校盯着,拿着自己的户籍证明、营业执照、身份证等资料,要求给孩子报名,学校答复说,不行,还要研究。

  8月19日,杨先生开始考虑,实在报不上名就回老家让孩子上学。

  8月20日,峰回路转。杨先生所托的朋友的朋友告诉他,孩子能报名了,并且不用花多余的钱。

  8月27日,记者最后一次采访杨先生,他说:“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天不停地琢磨这个事,奔波了近二十趟,凡是认识的人都托了,不停地请人吃饭。耽误了做生意挣钱不说,人的精神备受折磨。难,太难。麻烦,太麻烦。不过,总算事办成了,也对得起孩子。”(杨先生再三嘱咐记者,千万不要署其真名及孩子即将就读学校名称)

  ★张小虞:有时也挺自卑

  张小虞是包头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记者采访其父母为另一个孩子就学烦恼时,她安静地做着暑假作业,但更多时候关注着我们的谈话。当记者问她在学校的生活和感受时,她告诉记者:“上学不用多交钱时,全家高兴得一晚没睡。可是在学校里,我的学习一般,老师和同学们不太喜欢我,可我知道他们不喜欢我还因为我是外来户,看不起我穿的用的。我自己有时也很自卑,不过男生们说我挺善良的,他们好像不像女生那样不喜欢我。”

  记者走访了一些民工的孩子,尤其是一部分与城市孩子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孩子,发现他们表现出来的自卑和怨恨十分强烈,他们深刻地感觉到自己和城市孩子的差别,有一种受歧视感、对立感。无论这种感觉来自于外界的影响还是出于自己的敏感,他们为之苦恼。9岁的宝宝父母以卖菜为生,宝宝告诉记者:“我挺喜欢这里,也喜欢学校和同学,可是又不喜欢这里……”

  ★民工子女入学继续面临考验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已成为众多打工者的信条。其实,真正的城市化的农民还不是很多,民工真正在城市待下来的比例,不是人们所想象的,比例其实很小。据统计,在城市买房长期居住的只占10%。更多的生活在城市边缘,他们为了孩子的前途在城市的土地上耕耘着。

  包头市教育界一位资深人士认为:“2005年包头市的

城市建设向大都市的目标迅速挺进,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子女教育问题突出,入学‘门槛’成为民工们的‘紧箍咒’。”

  “民工子女入学难”的解决,要从政策更要从思维上打开突破口,缺乏科学的机制及管理水平跟不上,义务教育补贴不到个人或补贴不到民办学校,都成为国家义务教育政策贯彻实施的阻碍。其实,在城市,只要消费,就是在纳税,哪怕你只喝了一杯水,吃了一顿饭,或是给老板打工,那么企业交的税就有民工的一份。因此,无论城市的孩子还是乡下的孩子,都是平等的,享有同样接受知识的洗礼的权利。

  但是,解决此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不是一己的努力可以做到的,落实到民工子女入学的现实中,将继续面临考验。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绝非一种负担,而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校:有实际操作中的难度

  记者就农民工等外地人员子女就读的条件及学校招生的现状进行了相关采访。包头市青山区某小学是很多父母趋之若鹜的首选,校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招生问题上,我们还是一视同仁的,无论是农民工子女还是牧民子女,只要出具齐备的教育局文件规定的四种资料,是本小学区域内的适龄孩子,我们的招生是公平的。但是由于学校生源充足,招生名额有定编,根据教育局规定,为了配合政策,只能实行卡政策的办法,片区内的城市适龄孩子人满为患,对外地民工子女的招生相对很少了。这也是没办法的。

  她同时表示,对外地打工者子女的入学,今年没有下发新文件,执行的仍是去年的政策,政策是对民工放开了,但落实到实际操作上,执行仍有一定难度。这一块儿的问题突出,理顺尚待时日。

  包头市东河区某小学校长与记者交谈时表示:说实话,我们是不愿意接受大量的外地民工子女。一是因为目前学校班级容量呈饱和状态,国家规定了班容量;二是民工子女的学习基础不是太好,生源较差,如果放开接收势必会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升学率。

  涉及到外地人员子女九年义务教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话题时,包头市某中学校长有自己的看法:城市小孩就学都划学区,但民工就不一样,他们较之城市居民有更大的流动性,因为他们的不固定性,就相对有了选择学校的自由度。这种情况下,会不会又出现新的“择校”现象?事实上,这种现象已经存在,无形之中很容易助长和加剧不良风气。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民工孩子顺利就学的阻碍。

  ★包头市教育局:无条件执行国家有关政策

  就外地民工子女就学方面的政策及动向,记者采访了包头市教育局基教科一位负责人,他说,包头市教育局无条件执行国家政策。由各旗县区教育局具体办理。据了解,目前,除某些厂矿企业学校对外来人员收取“一费制”以外的费用(企业成本费),市各小学统一执行“一费制”政策。针对外来民工子女就学这一块,未出台新政策。

  包头市昆区教育局基教科赵科长说,包头市现有一万左右的借读生,基本上都能解决就学问题。外地民工子女要求就读公立学校,需出示“四证”:一是暂住证;二是工作证即务工人员的单位证明;三是住所所在地证明的个人房产或合法

房屋租赁合同;四是子女基本户口簿及借读申请。符合条件者享受和当地学生同等待遇,相对就近入学。但是,选校是个问题,农民工要求孩子进入好学校,可那是不现实的,这样的要求是常常不能满足的。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