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家观点:荻岛静夫日记后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3日14:32 财经时报

  [专家观点]荻岛静夫日记后续

  阮家新

  (原军事博物馆副馆长、现代文物鉴定专家)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军队的英勇

  这本日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军队抵抗日本侵略英勇作战的情况,荻岛静夫也提到了他感到恐怖。“在南昌作战时,在一片废墟里,我们在废墟底下挖了一个地堡,上面有些射击孔,因为前面有很多草,他们很难发现,所以打这个地方的时候伤亡挺大,最后发现这个地方有中国军队的地堡,所以把它包围住了,我们在里面出不来了,最后他们攻占的时候,占领了以后,发现这里大概有一个排,20几个人,排长和士兵用手榴弹自尽”。

  荣维木(《抗日战争研究》主编)

  可以了解日本国民的心态

  从史料方面讲,肯定日本军队干过的事情。慰安妇、随便毒杀无辜、化学武器等,这并不奇怪。但是我比较看重的是这本书里反映出来的日本士兵表现出来的心态,战时的日本民族的心态,这本书里有一个很好的显示。这本书的意义就是让中国人,也包括日本人,了解战时整个日本的国民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做了很多错误的事情。因为国家决策者错了,国民支持这个战争也是错的。通过这类书,使人们知道战时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这就是它的意义。

  万冈(原革命博物馆副馆长、现代文物鉴定专家)

  日记揭露了日本侵华的罪行

  这本日记充分揭露了日本侵华的罪行,用铁的事实揭露了罪行。就是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在中国犯了很多滔天罪行。从日本普通士兵的日记中充分揭露了出来。

  它不仅揭露了日本的战争罪行,而且也反映了日本当时的人民还有一种很浓厚的军国主义思想。为什么经过60年,至今日本还不承认罪行?这跟受日本军国主义的影响很深,有深刻的关系。我们应该通过这本书的发行,很好地对广大读者进行教育,一个是对国内充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外也应该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表,引起日本人民的注意。

  张亮(抗战博物馆征集部主任、研究员)

  日记印证了历史

  这本日记的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是比较高的。别人写日记一般是一本,他是好几本。再一个还有照片的图像影集,跟日记相印证,和我们的史料也相印证,印证了历史。

  现在收藏揭露日本所谓暴行的东西,一般是以日记的形式。为什么?当时南京的事,拍卖一个地图是日本出的地图,后来日本不承认,从他出版的地图当中就证明了当时的事情是真的。同样的道理,荻岛静夫写的东西确实是合理的,他有照片,并且有描写战争的东西,也有照片,互相印证,这个东西的真实性是不可怀疑的。

  李迎生(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

  江北战争描写是不可多得的史料

  日记对我国抗日战士的顽强抵抗有细致的描述,还有图片,可以看出战斗的惨烈,而这方面的情况我们以前接触的很少,尤其是国民党军队的抵抗。

  今年对抗日战争的宣传,就是要克服过去的片面性。《荻岛静夫日记》的出版在这方面非常有价值。这里有很多细节,包括国民党军队一个小队,几十个人在被包围的情况下,最后英勇就义。日记里还记录了很多战争,比如松沪保卫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保卫战、南昌保卫战,“我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而每前进一步都是异常艰难的”。

  王中忱(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对研究日本近代思想史非常有价值

  在明治政府里占主流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们基本上遵从了西方列强的帝国主义逻辑,也就是说所谓的弱肉强食的逻辑。实际上日本也是受到西方列强威胁之后才发展起来。经过改革,建立一个新的政府,但走什么样的道路?也曾到西方考察过,包括考察英国制度、法国制度,到了德国受到俾斯麦的接见。

  他们有两个逻辑,在国家共同体内部强调共同的感情、利益。在国外,只要过了共同体的界限,其它的所谓悲观的人或者愚昧的人,在他的视野里已经用不着用人道主义的逻辑对待。这是日本近代思想的主潮。这个主潮在《荻岛静夫日记》里特别明显。

  最让我震惊的是,说这个人没有人性吗?但是荻岛静夫的故乡之情,思乡之情,对自己的家人,对同乡、战友的感情,非常人道。但是为什么面对其他国家的人,在他的眼睛里就可以不是人,而是物,拿起刀来就砍,处理就处理了,烧了就烧了,完全没有一点感情上的冲击呢?这实际上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思想主潮,一直作为主导国家政策,包括教育的思想逻辑的自然体现。□本报记者 胡劲华/采写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