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探寻荻岛静夫日记细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3日14:32 财经时报

  探寻荻岛静夫日记细节

  抗战胜利60年,我们不但要记录过去,还要警惕未来!尽管很多日本学者表示日本现在根本没有让军国主义复活的社会机制,但我坚信只要时机成熟,日本可以迅速地组织起强有力的军事力量来

  □方军

  《荻岛静夫日记》书皮上的荻岛静夫就是68年前的侵华日军士兵荻岛静夫,他在目光炯炯地审视着我们,审视着这个世界。他还活着吗?他的目光告诉我们:他就是日本军国主义时代培养出来的“杀人机器”;日本军国主义还可能在一个早晨就复活。他的目光传达给我们这样的信息:战争的风云还会笼罩在我们辽阔的国土、笼罩在我们的广阔的海域、笼罩在我们蔚蓝的天空之上。

  一面“侵华”的镜子

  抗战胜利60年,我们不但要记录过去,我们还要警惕未来!否则的话:

  我们为什么要反对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

  我们为什么要重温我们民族抗战的屈辱及辉煌的历史?

  我们为什么要反对日本侵占我国的钓鱼岛?

  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支持民间幸存者对日的诉讼和抗议!

  我们为什么要保卫我们东海的石油和天然气?

  我们为什么要给南京死难的同胞献上一束白花?

  我们为什么还要出版《荻岛静夫日记》呢?

  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定了《马关条约》,台湾和澎湖列岛被日本占领。不但如此,日本用中国的战争赔款教育军国主义乌云笼罩下的日本国民,培养战争机器,时刻准备卷土重来!1931年到1945年,日本国又一次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其实是蓄谋已久和准备充足的侵略战争。

  《荻岛静夫日记》是在侵华战争炮火中必然滋生的“文化产物”,它像一个小小的窗口,让我们可以重视战争的风云和重观当时士兵的状态:文化教育、心理活动、军服武器、战事的画面,甚至让我们闻到刺鼻的炮火硝烟、听到士兵死伤前的惨叫和哀鸣,看见战车车轮滚动过的泥泞的道路。

  日本兵训练有素

  看《荻岛静夫日记》后真是百感交集,我在日本留学期间曾采访了20几位侵华日军老兵,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接受过起码的教育,有文化。以荻岛静夫为例,这个侵华日军士兵不但会详细地记日记,还会使用照相机。

  我1984年到1987年在日本《读卖新闻》北京分社工作,当时驻北京的日本记者各个熟知中国的国情和历史,精通中文,英文,还会开车,耍电脑,当然还会照相。我这里说的照相概念是“连拍摄带冲洗”。我本人就是在和日本记者一起工作时学会的显影、定影、放大等等一套暗房技术的。68年前的侵华日军士兵荻岛静夫无疑掌握了暗房冲洗照片的全套技术,否则,他的日记和照片“相符合”是不可能的。

  说来也巧,我的父亲也是在68年前卷入战争的。他参加的是八路军,在吕正操将军领导的冀中军区。我父亲曾经对我说:他的连队只有三个人有文化。当时,在中国军队“有文化”的概念就是“识字”。我父亲这个只念过两年书的人,当时在八路军连队中算是“知识分子”,“会写文章”,还被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再学习。亲历抗日战争的父亲常常和我念叨:

  “多少次与日本鬼子的战斗表明,光勇敢也不成,使用常规武器也需要文化。步枪的弹道、架桥、炮弹的射程计算、望远镜、军事地图、通信联络、旗语、掷弹筒发射的角度等等都需要知识和文化。在战场上日本鬼子不但顽强,而且,单兵作战技术也很完美。”

  《荻岛静夫日记》就详细记录了日本士兵在战事空隙练习刺杀的情景。

  荻岛静夫与其他我采访的侵华日军士兵相同,都是接到“召集令”随即从军的。用我采访多年侵华日军老兵的话简单地总结为:“来了红色的信封即当兵,来了白色的信封即战死。”我采访的侵华日军老兵都同意我的总结。荻岛静夫也是如此:

  他在昭和十二年{1937}八月二十三日领受了征集入伍令。

  八月二十五日就加入了步兵第一师团。

  九月十八日随101联队从东京涩谷火车站开始出征。

  九月二十五日已经随101联队侵占我国上海并且经闸北向朱家宅地区进犯。

  根据我的研究,除了侵华日军关东军之外,95%的日军兵员是临时召集的。

  我1991年在日本北海道留学时就大为吃惊过。一次打工去工地添土石方,一起来打工的人谁也不认识谁。日本青年一个一个都戴着耳环,一副颓废的样子。可是,集合之后,他们就完全变了模样,一个一个生龙活虎,十分卖力地工作。我当时就在心里感叹:

  “如果战争需要,他们不是马上可以变成军人吗?”

  有很多日本学者和我交流:“日本根本没有让军国主义复活的社会机制。”我当然也同意他们的某些看法,但是,我坚决相信,只要时机成熟,日本可以迅速地组织起强有力的军事力量来。

  中、日战斗力悬殊

  从《荻岛静夫日记》还可以看到:

  侵华日军进攻时常有飞机来助战,可是在抗战初期,中国军队飞机助战的情况却很少。

  在书封面照片上荻岛静夫戴着手表,可我父亲说他们八路军一个连都没有一块表!

  荻岛静夫在日记中记录:“每人领到一千发子弹。”这使我想到一份来自于中国国民政府1945年9月的统计报表:士兵:粗布衣服两套,草鞋两双,每个师平均兵员9600人,步枪2000支,子弹每人20发,轻重机枪60挺,山炮5门,汽车20辆,坦克无,空中掩护无。士兵一天吃两顿,其中一顿是稀饭。中国在珍珠港事件前总共有飞机300架,军舰2000吨。根据云贵地方史志详细记载,国军600人从贵州出发入滇作战,步行一个月到达滇西作战地区时,已经被饿死300余人。

  侵华日军:一个师团平均22000人,有三八式步枪9000支,轻重机枪600挺,汽车1000辆,战马2000匹,山炮200门,装甲车20辆。平均每个士兵每月消耗子弹300发。日本总计飞机20000架,军舰28万吨,航空母舰至战争结束前有40艘。

  战斗力根据日本方面估算,日军一个大队(相当于营)其战斗力相当于国军一个师,中国宋锡濂将军估计一个日军士兵作战能力相当于七到八名中国士兵。在战争期间,一个日军士兵凭借一支步枪,经常能阻击我一个连的运动。宋锡濂将军指挥过淞沪抗战、武汉战役和滇西大战等等战役,是身经百战、久经沙场的老将军。

  《荻岛静夫日记》是一扇窗子,通过打开的窗子,我们可以直视抗日战争中,中日两国士兵的精神状态和物质条件。看《荻岛静夫日记》使我们感到:落后就要挨打。面对日本政要不断地参拜靖国神社,面对日本妄图强占我国钓鱼岛,面对日本国妄想在我国的海域开采天然气及其石油资源,我们绝对不可以掉以轻心。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作家,著有畅销书《我认识的鬼子兵》)

  链接

  两本战争日记的巧合

  非常巧合的是,人文社除了推出《荻岛静夫日记》,还出版了另一部战争日记《巴比尔马日记》。

  荻岛静夫是日本军国主义战争机器上的零件,日本的侵略,疯狂地冲锋陷阵等都可以透过日记看到;巴比尔是苏联著名的小说家,他参加了1920年的苏波战争,这场战争是20世纪很重要的战役,决定了整个冷战的格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参加的就是这场战争。俄罗斯和波兰历来有领土争端,在

乌克兰的问题上。由于当时苏联正忙于国内战争,波兰正处在英、法所谓西方列强的唆使下,挑起了这场战争,苏联侵入了波兰。

  列宁在结束国内战争以后,就决定发动这场战争,反击波兰,后来苏联红军打到了马萨省。当时的波兰总理叫彼斯夫基,有战略天才,他力挽狂澜,把苏联红军战败了,签订了协议,划分了领土。后来研究历史和战争史的专家说,如果这场战争苏联红军扫荡了整个欧洲,欧洲就会爆发无产阶级革命,所以这场战争非常重要,巴比尔跟随着布琼尼元帅率领的军队打到了波兰,参加了三个月的战争,记了一本日记。

  人文社的编辑部主任王培元认为,两个记日记的人不一样,但对比起来看很有意思,并有一点相同,就是他们两个人都是人,都有人性,荻岛静夫也没有完全泯灭人性当中最基本的东西,他看到中国的村庄被日本战火糟蹋完了以后,也很痛心。

  要从日记上发掘这样的东西,当然不能忘记战争,今天也不必要过分夸大仇恨,我们要化解仇恨,要用人性和爱心化解。

  (胡劲华)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