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胜利日-光荣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21:57 CCTV《焦点访谈》 | |||||||||
《焦点访谈》节目9月6日播出了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系列节目《胜利日-光荣》,以下为节目实录 主持人 敬一丹: 宋代诗人陆游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解说: 这是光荣来临的时刻,这是历史凝固的瞬间。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是60年前那场伟大胜利的缔造者,这些当年勇敢无畏的战士,证明着中国战胜侵略的勇气和力量。 2005年9月,在北京出席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活动的几百位二战老战士和他们的亲属,以及部分老战士遗属起程前往各地参观,对他们来说这次参观有着特殊的意义。 9月5日,我们在位于北京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见到了今年已经85岁的王延洲老人,当年他是飞跃驼峰航线的中国飞行员之一。在这条航线上,他冒死飞行了八次,共击落了五架日军飞机。 王延洲 抗战时飞跃驼峰飞行员: 天气非常恶劣,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要说正常的飞行不可能,有的时候外面看不见,全凭仪表飞行,盲目飞行。 解说: 从1942年5月到1945年9月三年多的时间里,在被视为“死亡之旅”的驼峰航线上,一千多架中美运输机曾突破敌人封锁,向中国战场运送了80万吨战略物资,运送人员33477人。为了胜利,我们付出的代价是近600架飞机不幸坠毁,1500多名飞行员英勇牺牲。在王延洲的记忆里,那时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已做好了准备,随时为国家而死。 王延洲: 我们在作战期间,成天的思想准备就是这个,随时准备着牺牲。 解说: 9月5日,北京柯棣华医疗队来到柯棣华医生牺牲地——河北唐县进行义诊,医疗队中有几位身份特殊的医生。 医生: 这边会疼吗?有感觉吗? 患者: 没有。 医生: 都很好吗? 患者: 没问题。 医生: 手也可以动,你觉得不舒服多久了? 患者: 半年。 解说: 中医针灸科医生瓦特萨拉已经是第二次来到中国了,她是柯棣华医生的五妹。在柯棣华1938年离开印度参加援华医疗队时他年仅十岁,但直到今天,在她眼里,哥哥柯棣华仍然是心目中的榜样。 柯棣华 瓦特萨拉医生: 因为他我也决心成为一名医生,因为他是我的榜样。作为一名医生我和这里的患者谈的当然是治疗上的问题。但如果人们听得懂我的话,我会告诉他们我是柯棣华医生的妹妹。为了中国人民我来到这里工作,我希望他们能够知道,柯棣华医生为中国人民做了很多事,他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作,克服了巨大困难,非常勇敢地面对一切,我乐于和人们谈论柯棣华医生的所有事情。 解说: 对于已经80岁的瓦特萨拉医生来说,和姐姐一起接受邀请来华参加纪念抗战胜利活动,以及参加柯棣华医疗队义诊的经历,都让她感到分外高兴。她了解了中国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也能真正体会到柯棣华这个名字带给她们全家的光荣和骄傲。 对于这几位参观者来说,陕西临潼的华清池是一个始终让她们牵挂的地方。69年前,杨拯美和杨拯英的父亲杨虎城将军,在华清池和张学良将军一起对蒋介石发动了兵谏,这就是在中国抗战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西安事变”。 记者: 你上次来是什么时候? 杨拯美 杨虎城将军的女儿: 上一次恐怕有20年。 记者: 20年没有来过这个地方,那现在看的话变化大吗? 杨拯美: 现在这个路修了,环境好了,比原来好,整个大变样。 解说: 杨拯英一直在西安工作。今天她和姐姐一起来华清池参观,在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她更加想念自己的父亲。 杨拯英 杨虎城将军的女儿: 过了多少年,想起来当时那些人真不容易,也想到我父亲也不简单,张学良将军也不简单。人不可能永远存在的,张将军活到100岁,他还是要走的,关键是他的精神留下来了,这是我们民族的一个根本。 解说: 在北京有这样一条路,它是以一位牺牲的抗日将领名字命名的,这个原来叫“铁狮子胡同”的地方,现在已经是一条宽敞的街道了,它的名字叫“张自忠路”。今年82岁的张廉云是张自忠的小女儿,她至今还记得最后一次和父亲告别时的情景。 张廉云 张自忠将军的女儿: 父亲穿着长衫,戴着礼帽,吃过晚饭回来消瘦了很多,跟我叔叔说,“今后这个家庭有一些事情你都要来管,你全权帮着你嫂子来管。”到了再天黑一点的时候,父亲就走,那是个楼房,我们没敢送到门口,我们一家人就送到楼门口,这样父亲就离开了。这一天我们全家人每次不管谁,想到这一天的时候,感觉就作为我们永别了。 解说: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当时担任第29军38师师长的张自忠曾代理北平市长职务,并与日军谈判。但十日后张自忠发表了正式声明,辞去代理的所有职务,几经周折化装离开了北平,来到天津和家人做了最后的告别。此时他已报定为国必死的决心。 张廉云: 回到部队以后大家见面都哭了,好多人,他的同事,他的什么见到都流眼泪,我父亲说,“我这次回来是带着大家奔赴抗战,带着大家去寻找为抗战怎样来牺牲”。 解说: 随后张自忠带领部队屡战屡胜,立下赫赫战功,一时声誉四起,日军闻名丧胆。1940年5月,日军调集15万兵力企图突破湖北香河东安防线,张自忠当时负责第五战区右翼防卫,面对数倍于已的敌人,他毅然决定率军东渡香河阻击日军。日军得知张自忠部东渡,调集两个主力师团的兵力围攻张自忠所部,他被日军三面包围,苦战数日。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将军在战场上与日军短兵相接,激烈缴获,阵亡时身中八颗子弹,实现了他为抗战而死的诺言。 这是2005年9月的北京,抗日先烈们的英勇献身终于换来了今天一个日益强盛的中国,这个国家如今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在那些参加过抗战的国际友人眼里,就显得更加令人惊叹。 路易斯.格李斯特 抗战时任美军军官: 变化非常巨大,每次我们住进宾馆从窗口向外看,我们会数能看到多少吊车。我记得我和劳蒂仅从一个窗口这么一个有限的视野范围内,就能看见数十辆吊车,所以我们知道有很多行动,每次来我都注意到巨大的变化正在发生着。 主持人: 今天我们也许无法一一体味这些老人纷繁的思绪和感慨的情怀,因为这块土地牵连着他们和他们的亲人太多的爱恨情仇,太多的人生故事。但是通过他们的眼睛可以解读到的是,这块土地已经和60年前战争结束时的满目疮痍完全不同,巨大的变化已经发生,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正在呈现,所有曾经为和平的实现作出贡献的人,都能够感受到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光荣。 相关专题:央视《焦点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