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走进抗战纪念馆:竹乡的思绪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16:07 楚天广播电台《事事关心》

  阳春三月,万木峥嵘。素有“毛竹之乡”的浙西更是生机勃勃,和风如酒。

  时值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记者走访了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纪念馆群。无论是在仰峰岕的军区司令部,还是在茅山的后方医院、疗养所;无论是在水曲岕的修枪所、被服厂,还是缠岭的苏南报社,所到之处都是山隐隐、水悠悠,毛竹掩映,一片绿色。

  绿色象征生命,绿色代表进步,绿色又被淹没在泠泠的清音中。

  一场蒙蒙的春雨,把山林洗得格外苍翠。那些出土的竹笋挂满了晶莹的水珠,蓬勃向上;那一根根参天的大竹傲然挺立,逗人喜爱,令人醒目。微风吹拂着它,好像频频向人们点头,又仿佛是在款款向人们述说她的昨天——

  1943年秋,日寇大肆进犯苏浙皖边,

国民党守军不战而退。为牵制敌人,配合解放区正面战场作战,遵照党中央关于“为准备配合盟军在东南沿海登陆,新四军应以南下为主”的指示,1944年12月26日粟裕率领新四军一师主力由苏中渡江南下,1945年1月6日抵达长兴槐坎与新四军六师十六旅会师。1月13日中央军委电令成立新四军苏浙军区,任命粟裕为司令员,统一指挥苏南、浙西、浙东、皖南的抗日斗争。2月5日在槐坎乡温塘村召开苏浙军区成立大会之后,粟裕、叶飞当即率二万多人部队挺进浙西,开辟浙西抗日根据地,使浙西和苏南连成一片,初步形成了对上海、南京、杭州的战略包围,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这首在老百姓中流传的歌谣,描述的就是浙西人民当年支援和配合新四军进行战斗的情景。

  筹粮支前是当时根据地人民的第一要务。

  浙西原是富庶之区,战前年输出粮食高达11万石。沦陷以后,日寇在这里掠夺,国民党顽军搜刮,还有土顽“游吃队”的抢劫,再加上灾荒,弄得人民食不果腹,不得已以糠菜、野草、竹笋充饥。据天目山人民回忆,当年吃过的野草就达36种之多。浙西的严重粮荒,给新四军的粮食供应也带来极大困难。特别是三次天目山反顽战役期间,青黄不接,大军云集,连续作战,部队有时几天吃不上饭,空着肚子打仗,唯一的粮食就是竹笋、野菜了。由于长时间缺乏营养,不少战士患了夜盲症。浙西人民眼见亲人新四军在紧张的战斗中时常断炊,战斗力受影响,个个心如火燎。

  苏南行署为支援新四军开辟浙西的战斗,成立支前委员会,专设调运粮食指挥部。在“一切为了支援前线战斗”的号召下,从2月到6月就动员民工50万人次,从苏南各地经太湖、长兴、广德到章吴、孝丰、天目山,形成了长达数百里的粮食运输线。他们靠船装、靠肩挑、靠驴驮,渡过浩瀚的太湖,翻过重重山岭,把几十万公斤粮食送到浙西前线。

  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扩大,我军粮食供应越来越紧张。苏南行署于是决定向地主、富户征集粮食,先出具借据,待以后在田赋中扣除或折价归还,与地主、富户展开了一次次的借粮斗争。

  1945年6月,孝丰围歼战刚结束,粟裕司令员给安吉南湖区区长李成浩下达亲笔手令:“限两天内筹粮两万公斤,”并嘱咐:“有关政策由我对党负责”。李成浩接到命令后,采取了向地主借粮的办法。但尽管一再上门拜访,讲明道理,承诺保证日后结算,除个别地主外全都托辞不借。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区长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进行多方摸底,调查清楚地主暗仓的地点和粮食存量,然后开出南湖区公所的借据,直破暗仓取粮。这样,仅两天时间内就筹足了两万公斤粮食,还将多余部分平价卖给群众。

  为了支援新四军作战,浙西各级民主政府还组织起一支浩大的民工队伍,他们爬山涉水,穿越封锁线,忍饥耐渴为我军挑军粮、送弹药、抬担架、带路送信,逢山开路,逢水架桥。在第二次天目山反顽战役中,安吉郎村组织起40余人的担架队随一纵队某部向千秋关挺进,他们顶着枪林弹雨,冲上一个又一个山头,冒死抢救新四军伤员。民工队员陈日林在千秋关战斗中已经连续救下两名负伤战士,当他准备抢救第三个受伤战士时自己不幸中弹牺牲。在第一次天目山反顽战役中,我某连在追击顽军时被宽达40米的菜园河挡住去路。眼看国民党军队正在对岸拉伕抢劫准备逃跑,急得战士们直跺脚。这时随同新四军战士一起行动的六、七个农民二话没说,脱下棉衣就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利用原有桥墩和散落的竹板抢架浮桥,但缺少大桥板支架,他们就硬是用肩膀当支架,扛着毛竹桥板,让部队从上面通过。

  其间也不乏一批进步商人。他们响应支前的号召,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力量外出采购物资,与根据地军民一起共度难关。

  在长兴,记者听说过这样的故事:说的是煤山宋祥星布店老板宋继民,当年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雇用员工从无锡、常州等地贩运布匹、药品,供应给根据地,最多时人挑驴驮有好几十人。商人郑翼飞,还通过与外地的熟人关系,几次亲自去苏州城里采购药品,支援新四军抗日作战。

  另一则是煤山葆菁的一个小村庄,只9户人家,就有8人参军。再如在长兴战役中,根据地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支前运动,在几个小时之内就动员了5600多个民工,120多匹骡马。每保一小队、每乡一大队,大家争先恐后做担架、运物资。煤山杨店有两个老百姓,一夜功夫就做了25副毛竹担架送到部队。战斗胜利后,煤山镇各界群众又把一面绣有“民族救星”字样的锦旗献给了新四军。

  这故事虽有些久远,却又好象历历在目。记者带着几分崇敬的心情,来到煤山、来到葆菁这个小小的村落踏访。映入眼帘的:昔日土砖竹房已被红砖楼房所取代,房前屋后大棚架上挂满了迷人的番茄。据年过7旬如今已赋闲在家的老支书介绍,葆菁这个小村当年参加新四军的人现在大都已作古,幸存的一位前几天走亲戚去了。如今60年过去,但当年他们支前的奉献精神还在传承,优良传统还在继续发扬。他笑呵呵的指着大棚架上的番茄说,这还是当年新四军司令部在大生产运动中开荒地种番茄之后才流传到现在的呢!记者端详了挂在正堂中间墙壁上的几只毛竹碗,老支书若有所思:当年看到新四军没有碗吃饭,村民们日夜劳作几天时间就作了两、三百个毛竹碗送到新四军那里!看得出,老支书是在甜甜回忆。

  听完老支书的一番话,联想到苏浙军区纪念馆陈列的竹笋、竹制品实物:新四军指战员填饱肚子食用的竹笋;用过的竹水杯、竹水筒、后方医院用作医疗器具消毒的竹蒸笼、竹夹子、伤员用过的竹担架;还有新四军服装上特别的钮扣,是用毛竹片做成的,这在全国独一无二。从吃、穿、用、行、医等等,真是行行离不开竹。竹的意义在抗战60年前的昨天,更具特殊意义。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说过,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这与浙西新四军当年的战斗生活何等相似!竹与社会的联系又何等广泛,何等密切!

  竹子朴秀、明丽。人们不仅喜爱它四季如秀的绿颜,更喜爱它那傲霜笑雪的坚强性格,它非但要与塞北的傲霜青齐名,还敢于同松柏比美。古人把竹子誉为“岁寒三友”,借以表达人们的情操。竹,在我国灿烂的文化史上放射出永久的光辉;在我浙西抗日战争生活中,既是须臾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资,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

  “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尘出土忙”。董老《竹赋》中的这两句诗,不正是浙西人民无私奉献、忘我支前的真实写照吗?(记者 黄前明)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