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齐鲁晚报:假新闻入课本培养道德虚伪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19:51 大众网-齐鲁晚报

  作者:孙正龙

  一篇上世纪90年代就被认定的假新闻,竟然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并被当成教育学生拾金不昧的好例子。这既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莫大讽刺,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9月8日《北京晨报》报道,新学期伊始,北京的王先生在女儿的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
里发现了一篇名为《钱被风刮跑以后》的课文,从事多年新闻工作的王先生一眼就看出这是一篇“著名”的假新闻。新闻学博士生导师倪宁教授证实了王先生的这一说法。原来,这篇课文是上世纪80年代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一则通讯,但90年代就被认定为假新闻。对此,出版社解释说:“这个故事是教育孩子拾金不昧的好例子,所以编写组没有太多地从新闻本身来考虑。”

  据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位老大爷在大风中数钱时,不慎把钱撒了一地。很多人呼喊着上来“抢钱”,又不约而同地把钱都送了回来,结果比老大爷掉的钱多了一张。笔者最初看到这篇新闻时,也曾大受感动,可当发觉这是编造出的“假新闻”时,心里顿时有种被愚弄的感觉。

  当然,就像出版社解释的,单从故事本身来看,这确实是一个拾金不昧的好例子。然而,“真实”才是新闻的生命,把假新闻当成教育学生拾金不昧的例子,既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莫大讽刺,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培养的只能是道德虚伪。

  同时,这件事也反映出,目前,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有些急功近利,我们的语文课也因而显得有些沉重,有时甚至成了政治课、道德课。其实,要想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等品格,只能通过潜移默化,把这些美德烙印于孩子的心灵深处。反之,急于通过一篇课文灌输给学生“拾金不昧”的精神,却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再说,我们即便想要通过某篇文章来激发孩子拾金不昧的精神,也应当用一个真实的事例。真实的故事才有感染力,也才能触及孩子的心灵。而这篇新闻却纯粹是编造出来的,造假者还因此受到批评并写了检讨,将“假货”视为教育孩子的“珍宝”,一旦真相大白,不仅会让孩子产生受欺骗的感觉,而且很可能使他们的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因此,将假新闻选入小学语文课本,无疑是一个重大失误,应尽快予以纠正。

  据报道,目前,出版社已经表态说,“会考虑在下一期修订教材时彻底换掉这篇文章”。这是一个积极的姿态,值得赞许。但目前学生的课本里既然已经有了这篇课文,笔者认为,老师们不如干脆告诉学生这个故事是假的,并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要“求真”。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