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晨报 > 正文

晨报记者寻找吕梁英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9日15:25 内蒙古晨报

  内蒙古晨报 三晋都市报联合报道( 记者 郝芳芳 杜建伟)著名作家马烽、西戎合著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塑造了吕梁英雄们的战斗风采。而由《吕梁英雄传》改编拍摄的同名电视剧《吕梁英雄传》也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诙谐幽默、土味十足的“农村版”抗日故事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

  剧中的这些人到底姓字名谁?他们如今还健在吗?记者查阅到了1945年1月的《抗战
日报》,其中记载,在第四次群英会上,共有142位民兵英雄“受封”,其中特等民兵战斗英雄14名,甲等民兵战斗英雄97名,乙等民兵战斗英雄25名,丙等民兵战斗英雄6名。

  当然,“吕梁英雄”并不单纯都是生活在吕梁的,而是就当时的整个晋绥边区来说的,记者寻找到了其中最为出色的3位特等民兵英雄,希望能够从中看出他们中哪个更像《吕梁英雄传》中的“雷石柱”,更希望读者能够体味这些英雄的伟大人格——他们虽然大多是文盲,但他们的智慧、勇敢,对革命事业的执著和耐得寂寞的胸怀,为这个社会留下的可以传承的精神财富,也许对于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更为珍贵。

  ★段兴玉:毛主席号召学习他

  在现实生活中,段兴玉就是当之无愧的“雷石柱”。当年,他是142位英雄中的“头名状元”,不仅以人长得帅而闻名于晋绥边区,更以拥有令人匪夷所思的智谋和卓著的战功成为年轻人的中心人物。他当年带领交城民兵挤走岔口日军的事迹曾“惊动”了毛主席。毛主席专门给晋绥边区发来电报,号召所有地方都向八分区的段兴玉学习,“打出威风来,扩大自己,缩小敌人”。

  ★每年清明给战友上坟

  1937年,日军占领交城,段兴玉在八路军的影响下参加了交城县第一支抗日游击队。由于杀敌英勇,1940年成为民兵中队长,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晋绥边区群英会上,他被授予“特等民兵战斗英雄”第一名。

  “贺龙、罗贵波、康世恩,都是父亲活着的时候常常提到的人,贺龙还常常给他抽大旱烟。”段兴玉的二儿子段秋奎告诉记者,“不过,我记忆最深的是顾永田。每年一到清明节,父亲就提着篮子上山去了,那年我10岁,还不太懂事,就问父亲干什么去,父亲就告诉我,跟爹给个好人上坟去……后来我才知道,这个长眠于地下的人就是顾永田(抗日战争时晋绥边区牺牲的最高领导人之一,牺牲时任八专署专员,年仅24岁,牺牲后康世恩继任)。”

  段秋奎说,“当时我父亲保护顾永田等人撤退,也受伤了,后来连夜买了一匹白洋布就把顾永田埋了,也不敢立碑,怕日本人和汉奸知道。解放后才立了一块碑。”

  ★“文革”中独自清醒

  解放后,段兴玉当上了交城县西葫芦林场的场长,植树造林搞生产,开始了和平年代的生活。“但我父亲一辈子就爱打猎、抽烟。”段秋奎告诉记者,“上级可能是考虑到他的爱好,给他发了一支小手枪做纪念。那时候,没事的时候我老见他摸一摸手枪。直到他去世,手枪才交回去。”

  “文革”开始后,“两派的人就来说服我父亲参加斗争,但我父亲总是不予理会。一次,又有人来请我父亲参加斗争,我父亲最终表明了态度:这不是打日本人,自己人打自己人,我不参加……”

  在“文革”这个失去理智的年代,父亲保持着清醒,很有主见,这是段秋奎最佩服父亲的地方。“他虽然没文化,但有主见,能分清是非,做事果断。”

  ★“父亲影响我们很深”

  农村的生活非常艰辛,段秋奎兄弟姐妹3个当时年龄还很小,不能挣工分,但段兴玉却常常将自己家里的粮食提上接济其他人,“闹得家里边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天中午,家里的莜面刚刚做好,“我们兄弟几个刚坐下还没吃,我父亲就带进来4个乞丐,一男一女两个大人、两个小孩。”

  “你们到一边去,”段兴玉说着就把3个孩子撵走了,而4个乞丐却坐到了吃饭的桌子上。

  “我记得我那顿饭就没吃。但现在我能理解父亲了。前几天我在无锡遇到一个妇女带着两个小孩乞讨,我就给了50元……”

  “到死,父亲一直告诫我们兄妹3个,不管社会变革到什么程度,作为他的后人,只能以身作则,对党和人民不利的事不做……”如今,段秋奎在县审计局工作,哥哥段东奎在一个铁厂打工,姐姐没有工作。

  ★韩凤珠:人们称他“猛张飞”

  韩凤珠在围困岔口据点中的行动几乎和《吕梁英雄传》中雷石柱等围困汉家山据点一模一样。为了断绝日军水源,韩凤珠和民兵们把剪碎的头发、人粪、死猪娃等扔进水井。日军无法食用,就到猴儿山背后的一个地方担泉水,韩凤珠又在泉水附近埋上地雷,令敌人心惊胆战……

  “父亲在世的时候,我也问过《吕梁英雄传》中哪一部分写的是他的事迹,他说是围困岔口的战斗,不过,地名、人名都变了。”谈到韩凤珠的性格特点,韩凤珠的儿子韩新魁说,“父亲脾气很暴,胆子又大,当时有人叫他‘猛张飞’。”

  ★不当县长当农民

  韩凤珠1914年出生于交城县双家寨村,1938年参加武装抗日自卫活动,1940年入党。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游击小组组长、武装区长、晋绥边区八分区炸弹厂厂长。解放后,担任过县武装部长,后回家务农。1993年去世。

  “我爷爷是被日本人在河滩里用石头捣、狼狗咬,折磨而死的。”韩新魁告诉记者,由于父亲不断地袭击和杀死日军,他的爷爷就被日军这样残忍地杀害了,这也使韩凤珠更加痛恨日本人。

  “据我父亲讲,他曾被日军抓住过3次,每次都是被部队和民兵救下。一次出战前,父亲将自己的名字写到了棺材上,意思就是死了这个棺材就是他的。

  “一次战斗胜利结束后,父亲打扫战场,看有没有活着的日军,突然一个装死的日军竟向他的屁股上捅了一刺刀……”

  “后来我父亲就当上了八分区炸弹厂厂长,是贺龙亲自让他当的。他常常给我讲,他们曾发明‘鬼不挨’、‘扳不倒’等,最厉害的是‘枪带雷’。”

  解放后,韩凤珠回交城县当了武装部长。“1950年,上级让我父亲到中阳县当县长,他就提出不干了,他说,没文化干工作受气。”韩凤珠后来告诉儿子,他一个一个的字认下了,但就是不会组织。就这样,当年他就回村当了农民,闲时打猎,但从来不卖,打下全村人吃。

  ★“不要以我的名义办事”

  韩新魁出生于1956年,从1977年开始,他一直在文水化肥厂当临时工,心里边想转正,可父亲却警告他:不准以韩凤珠的名义办事。韩新魁告诉记者,父亲韩凤珠的这种想法遭到了当时省委领导罗贵波的“训斥”。

  罗贵波是韩凤珠的老上级,是当年八分区的党政军一把手。“那年,罗贵波当山西省省长时重回交城,就把我父亲接到县城,在一个家里住了两天。”

  “为什么不让孩子转正?”罗贵波问韩凤珠。

  “他走了,地让谁种?再说了,村里受苦人多呢,为啥咱就搞特殊呢?”韩凤珠反答。

  “孩子要参加工作要求并不高,再说,这也是按国家政策应该照顾的,并不况外。”罗贵波教育半天后,韩凤珠也找不出更好的理由,虽然不服,但也不吭声了。

  “在我正式参加工作后,我父亲还一直告诫我,要好好工作,不要和领导闹意见,不要和赖小子来往。”

  “记不起是哪一年了,国家有政策,像我父亲这样的人可以离休,领离休工资。我跟父亲说,落实一下吧?父亲只有一个字:不。”

  韩凤珠在农村的生活非常艰辛,由于人丁少,挣的工分少,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许多以前的领导和战友来看他。他都说没困难。1991年,时任山西省省委书记李立功还专门到村里来看望过他。

  “‘你革命了一辈子,得到的回报是什么?’我跟父亲提起这些问题,父亲却说,‘我就不图回报。全国解放了,把日本人、蒋介石打跑了,和平年代,不打仗了,我就满意了。’”

  1993年,韩凤珠留给儿子的遗言是:我死了不要找国家,把我埋了就行。

  而今,韩新魁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在父亲的坟头多种点树,因为他也到了知天命之年,理解了自己的父亲。他将自己的父亲当成是自己一生中最崇拜的人。

  ★李有年:“地雷大王”破敌胆

  《吕梁英雄传》中,主人公雷石柱曾用石雷、踏雷、子母雷等炸得日本鬼子胆战心惊、不敢轻易踏进康家寨一步;而“地雷大王”李有年说:“石雷只是‘砰’的一下,根本炸不死人,真正厉害的是连环拉雷……”

  日前,记者来到吕梁市兴县采访,县新闻办主任王奋勤告诉记者:当年赫赫有名的“地雷大王”李有年还在世,今年87岁了。近十年,还多次受到中央和省级领导的接见和看望。如今,他就住在离县城不远处的二十里铺村。记者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当天上午就跑到了这位“吕梁英雄”的家里。

  一位慈眉善目略带微笑的老人站在了记者面前。他走起路来铿锵有力,耳朵也好,视力也棒。谈起当年杀敌的事迹,老人的思绪就回到了70年以前。

  ★父亲被日本人杀害

  “爸爸,爸爸,走吧……我拖了我父亲一分多钟,他就是不走。”那是1942年,日本人第一次在李有年的村子杀人。老英雄到如今依然流露着悲伤,“我父亲告诉我,‘我不走了,人老了,东躲西藏受够了……’”就这样,李有年在日本人到来前一分钟跑了,而他的父亲却成了日本人的枪下冤魂。

  日本人走了后,李有年带着民兵回到了村子,然而,他们看到的是躺在血泊中的13具尸体。报仇,报仇,有年心里一遍一遍地喊着。

  老英雄说当时是怀着一种对地主的恨参加革命的,当日本人将他父亲杀死后,他才真正恨上日本人。

  ★一次炸死、炸伤27个日本人

  “一开始,我造的是石雷,但总是打不了几个眼,炸的时候只是‘砰’的一声,根本没炸死过日本人。”

  怎么办?李有年又研究出了地雷。“可它就是不炸。”李有年百思不得其解。

  一次,日本人扫荡,他就冒着危险趴在山坡上观察。日本人在地雷前突然停了下来,用石灰在上面画了个圈,然后插了个木棍。“地雷伪装得那么好,我自己都看不出,日本人怎么能看出?我当时真是想不通。”老英雄接下来又继续观察,发现日本人在用探雷器绕,“一绕,就把我的地雷画圈了。”

  埋的雷起不了作用,那么拉的怎么样?李有年灵光的脑袋中出现了连环拉雷。民兵们你一根、我一根,一下子凑了两千多米绳子,足够从公路拉到山顶。绳子凑够了,可遇上河水怎么办?李有年又买上铁丝铺到河里。连环拉雷就这样研制成功了。

  机会终于来了。1944年秋,盘踞在岚县的日本村川大佐,率领大批日军向晋绥边区所在地--兴县进犯。在贺龙的指挥下,兴县军民浴血奋战,日军遭受重创,企图逃回岚县。由于李有年所在的二十里铺是日军进攻兴县的东大门,上级把阻击日军的任务交给了李有年。李有年把踏雷先安到公路上,然后是连环拉雷。

  日本人越来越近了,然而,李有年没有拉雷。因为狡猾的日军吃惯了地雷的苦头,在三四千人的部队前面抓了一百多个踏雷的村民。这时,日军已经将民兵们埋的踏雷给圈住了不少。

  “为什么不拉?”有个民兵着急地问李有年。“不能拉,你看不见都是老百姓吗?”那个民兵顿时懂了。

  “当时,我就专等那个骑大洋马的日本人过来才拉。”老英雄说,“等老百姓一过去,骑马的军官一过来,我就拉响了地雷。”

  砰、砰……连环拉雷响成了一片,“老百姓就赶紧往前跑,而日本人却倒霉了,雷一炸,他们就往后退,一退,他们就踩上了已经被圈住的踏雷……砰、砰、砰……又是一顿响,炸得日军血肉横飞……”

  当天,正好下着大雪,在日军逃跑之后,死伤过日军的地方全被积雪覆盖了,民兵们无法计算敌人死伤的数目。突然几条狗在刨雪,一会儿工夫,竟刨出了27个血滩——死伤了27个日伪军。

  从此,“地雷大王”的名头在整个晋绥边区传了开来,之后,他又将连环拉雷改进成了单雷,一个民兵拉一个雷,炸得日军再也不敢踏进他的村子。当年,他出席了晋绥边区第四届群英会,被评为特等民兵战斗英雄。“那年,给我发了一支步枪、500发子弹和一面红旗。”

  ★贺龙的得力干将

  “贺龙可是个好人,一打仗就通知我。”谈到贺龙,李有年浑身是劲。解放战争开始后,为了保卫抗战胜利果实,李有年带领七百多名民兵组成兴县民兵远征队跟随贺龙远征绥远。

  “一次,贺龙病了。由于怕敌人的暗杀,部队为贺龙准备了4副担架,而这4副担架中只有其中一副是真的。”说到这里,老英雄非常兴奋,“当时贺龙躺的担架就是我亲自抬的,别人谁也不知道,就我知道,贺龙很信任我。”

  “明天早上7时,你把黑河的桥给我搭好,搭不好我要你的脑袋,为什么要你的脑袋,因为要过桥消灭马鸿逵。”1945年11月的一个晚上,一向风趣的贺老总严肃地给李有年下了命令。

  “搭不好要我的脑袋。”紧急作战会议上,李有年立下了“军令状”。

  “当时,黑河是一条沙河,水流非常急,我一跳进去,水就漫到了腰部。”老英雄告诉记者,“那天晚上参加修桥的有1300多人,从晚上10时到次日7时,3000多米的桥就修好了。”老英雄告诉记者:当他醒来的时候,发现医生正在给他输液。

  “从这次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见过贺龙。”老英雄的眼睛有些湿润,“得知贺龙去世后,我哭了。”

  ★关于《吕梁英雄传》

  1942年春天,日军发动了对我晋绥抗日根据地的疯狂“扫荡”,八路军为了集中兵力反击“扫荡”,主动撤离吕梁山区。吕梁人民的抗日斗争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

  康家寨,一个坐落于吕梁山中的村庄。八路军撤离之后,村里的形势变得动荡不安,捉摸不定。老财主康锡雪庆幸反攻倒算的时机已到,密谋夺回在减租减息斗争中失去的钱粮,妄图重树自己在村里的权势。农会干部康顺风见风使舵,甘为康锡雪出力跑腿。年轻的共产党员、农会干部雷石柱带领党员康明理和孟二愣挺身而出,决意揭穿康锡雪的阴谋……

  日军大队长犬养率部突袭康家寨,烧杀抢掠。村民刘二则为报杀妻之恨,斧劈日军。犬养大怒,命士兵架起机枪,对准村民……翻译官王怀当向犬养献计,将部分村民作为人质带往据点汉家山镇。犬养、王怀当以人质相要挟,又收买了康顺风和康锡雪,强行在康家寨成立了维持会。抗日区政府派出武工队长武得民乔装改扮潜入康家寨,召集雷石柱等人,传达党的指示。雷石柱心里有了主意,从此带领村里的抗日民众明里暗里与日寇、汉奸巧妙周旋,展开生死较量。经过殊死较量,吕梁的民兵在与日寇、汉奸的较量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