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网络道德 树立网络新风网上座谈会实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9日18:31 新华网 | |
为倡导良好网络道德,培养文明网络行为,在今年9月20日“公民道德宣传日”到来之际,中央文明办秘书组、未成年人工作组、中宣部宣教局、中国精神文明网联合新浪网等六家网站于9月19日共同举行“构建网络道德,树立网络新风”嘉宾访谈活动,邀请著名专家、有关部门官员、网络业界代表及网友代表与大家在线交流,共同探讨网络道德问题,以下是本次座谈实录。 [主持人和晶(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主持人)] 各位领导、来宾、网友,大家下午好。网络日益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平台。据统计, [和晶] 首先认识一下几位嘉宾,我们的谈话会在两个小时之内分不同的主题进行,最主要的是跟网友互动。首先认识一下李伟老师,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组组长。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副局长、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主任刘正荣。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陆士桢、美籍华人,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共青团中央首位“青少年网络文明爱心大使”陶宏开,我觉得叫陶大使比较容易记。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与政治学系系主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产力学会高级会员陆俊老师。 [15:05] [和晶] 我们都知道《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已经颁布四周年了。对于现实道德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清楚,网络道德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怎么样?首先进行第一个讨论,在此之前,先请李伟先生做一个主题性的发言。 [15:08] [李伟(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组组长)] 今天为什么搞这个论坛?在这之前,主持人曾经问过这个问题。应该说今天论坛的题目还不是主办单位自己闭门造车出来的,而是应广大网民的要求确定的这个主题。我们主办这样一个论坛,推进网络道德的建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理由:第一,广大网民的需要,也可以说是互联网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从第一个网站开始,将近十年的时间。这个时间里,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呈现出的特点首先是人数多、影响大。第二就是速度快、势头猛。人数上已经有1个亿的网民,这里面85%多都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 [15:09] [李伟] 另外,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它的影响很大。从发展速度来看,势头确实很猛。今天我来之前查了一下资料,讲其他媒体进入中国的状况。比如我们熟悉的电视、电话,电话进入中国差不多用了100年的时间进入家庭;电视差不多用了30年的时间进入家庭。互联网进入中国不到10年,已经在城市的家庭形成气侯了。这样一种发展势头、呈现出这样一个特点,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因为在个人计算机时代不需要讨论今天这个话题。所谓道德是什么呢?是调节人的相互关系的一种准则。因为是互联网,它就发生了相互的关系,这个关系就需要一个准则来调整它,发展的人数越多,作用越大,影响面越大,就越需要有一个规范来调节大家的行为。 [15:11] [李伟] 第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网民的主力军是青少年,而且随着这一代人的成长,恐怕人数越来越大。这样一种结构就决定了网络道德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道德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有一个阶段,在青少年阶段,道德成长是处在模仿模拟的阶段,他学习别人的行为。平常在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直接影响了他的道德养成。在互联网时代,成人好多行为不受传统道德的约束,这种情况下给孩子造成很多影响。 [15:13] [李伟] 第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以前我们一直在说互联网是一个虚拟世界,实际上不是很准确,因为在虚拟网络的背后有活生生的实体存在。看似在网络进行的是虚拟对话,实际上在后边作为具体的人,作为这个网民,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感情世界,他的精神世界是跟互联网的信息交换在一块走的。实际上互联网的道德就成了社会道德的一个延伸。同时,互联网的道德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现实道德。心理学有一个内模仿的概念,就是我在网上玩游戏也好,做什么也好,但是心理的历程已经经过一遍了。我们叫做习惯成自然,潜移默化,久而久之会对人的社会道德形成影响。积极的方面来说,互联网是科技进步,同时促进全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15:14] [和晶] 我们在讨论中间你可以把一些新的想法带出来。您刚才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由于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并不是说当一个技术发展出来我们每一个人做好了准备再去迎接它,可能它的速度之快还没有时间让人去准备,享受到这个技术美好的同时,也会带来很多问题,甚至面临挑战。李组长,全国未成年人工作可能都要跟您有关系,所以是一个大组长。在这样的主题下,我觉得今天讨论特别必要。 [15:20] [和晶] 刚才您说了网上有所谓网上的心历过程,那它对现实生活影响怎么样呢?前两天我听说陆俊在工作当中获得这样一个案例,就是网络婚姻。我们听很多网友讲起过。刚才我看留言的时候也有网友说起这个问题,就是在网上结婚生子,本来这是一个网上的过程,但是在陆老师接触的案例中间,这个案例的本身可能就让我们很震撼。您介绍一下。 [15:21] [陆俊(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与政治学系系主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产力学会高级会员)] 有一个在北京打工的小姑娘,十七八岁,有一天跳河自杀了。被人救上来之后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在网上社区她有一个网上家庭,认识了一个叫“酷呆了”的网民,他们俩在网上结婚,又生了一个小孩。有一天,“酷呆了”突然要跟她离婚,这个小姑娘想不开,就跳河了。之所以现在有这么多人愿意到网上去,他把网络的行为实际上当做一种游戏,既然是一种游戏,那现实的很多道德要不要去约束网络的游戏行为?比如“酷呆了”要不要对他某种游戏的行为负道德责任。 [15:23] [和晶] 网络既然是游戏,又何必当真呢,就是没有必要当真。 [15:23] [陆俊] 他的行为过程当中会形成某种的道德意识,万一他把游戏的道德意识类化为现实行为的时候,会不会产生一些不好的。比如我再举一个例子,美国的著名未来学家在《高思维、高科技》里讲了这样的例子,就是美国经常发生校园枪击案,曾经在一个州里有一个14岁的男孩拿起枪就打死了8个同学。这个小孩一旦拿起枪以后有杀人的痛快感,他开了8枪,杀了8个人。按照事后联邦调查局有些人说,像这种距离即使是有专业训练的联邦调查人员也打不了那么准,但是他一切的技巧和行为感觉都是由游戏形成的。这样就形成一个游戏像战争、战争像游戏,如果这样,游戏的道德和现实的道德怎么处理? [15:24] [和晶] 您举的是两个个案,但是极致的例子。如果在游戏当中,因为是匿名的,有人可能就在匿名的情况下撒谎,比如说不负责任,比如说欺骗,甚至杀人。直接对现实生活有影响的话,错在哪里? [15:25] [陆俊] 我们先谈它的影响,其实在现实当中已经造成了。比如最近媒体用得最多的词就是PK,实际上里面包含着杀戮的意思。比如网络当中的一些杀人游戏,要尽量的去杀人,得到一种快感,这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能表现出来。有一篇报道曾经报道过,一个小孩在不到四五百字的作文里用了大概几十个死字。比如高兴死了、跑得快死了。在慢慢的影响过程当中,他是不自觉的,实际上已经在影响他的表达方式。我们现在感觉困难的就是把游戏是游戏,现实是现实,这个道德框架怎么融合起来。 [15:26] [陆俊] 我们在刚开始接触网络时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严重的案例出现,如果在青少年中间有了这样一个影响的话,很担心它会成为一种“榜样性”的力量。当然这个榜样是不好的,是打双引号的。各位嘉宾有没有想到在其他游戏中对现实生活中带来的伤害?可能对生命、对死亡有了一种非常淡漠、模糊的认识,还有别的吗? [15:27] [陆士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说到网络道德,其实不可能完全脱离开现实的道德框架。网络世界其实是现实人际关系的一种反映。就是在那个世界里发生的所有情感、所有行为。 我跟很多玩游戏的孩子接触,都是他现实生活当中的一种反映或者他内心深处的一种需求。所以这个影响,比如刚才谈到的暴力影响,另外比如说他在现实生活当中可能不能见到那么多、那么复杂的现象,比如色情的东西,包括灰色的东西,主流媒体是没有的,但是在网络上他就可能接触到的。甚至黄色的、灰色的,甚至黑色的东西,很可能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观,影响到他们对很多价值的基本看法。 [15:29] [陆士桢] 比如说对金钱的贪婪。我接触好多小孩,他在游戏当中要赚很多很多钱,在虚拟世界里对金钱贪婪的占有。这些东西实际上,你说它跟现实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不可能。它一定是现实生活当中,好多基本价值要制约人的行为。但是现在网络整个道德框架没有完全形成,网络当中相关对人制约的法律的东西,我们也在构建当中。这给青少年的发展确实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些都是史料不及的影响。记得有一次我在电视台做节目,说到现在媒体,包括暴力、涉案的东西对青少年的影响,其中一个谈到行为模式。我老说我们小时候打架了,说到头就是我告诉老师去或者告诉我妈去,再不可能往前说了。 [15:31] [和晶] 有一个群体示范的作用。 [15:31] [陆士桢] 现在小孩一说就是我杀了你,全是这词。真的影响了一代人的行为模式。比如说我们看童话,总是看公主嫁给了王子。现在小孩玩游戏,3秒钟之内,在他前面的所有人脑袋都开花。他有一种胜利感、成功感,这样就形成一种模式。所以像这样一种行为模式,网络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15:33] [和晶] 如果说网上的言语、网上的一些情感思想其实就是活生生的人带来的,那一定会反作用于现实生活。 [15:34] [陆士桢] 在游戏过程当中,起码心理路程、情感路程跟现实是一样的。为什么高兴?我赢了,我就高兴,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 [15:35] [和晶]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谈这个人道德不道德,大家会有一个公共评判的标准。但是为什么一到网上,这个公开评判的标准就变得非常脆弱或者没有追责的机会了。 [15:35] [陆士桢] 现实生活是多少多少年,比如说中国的道德是几千年形成的,大家共同认同的东西,网上我认为现在还没有,因为时间很短,还没有真的形成。比如现实生活当中你要把自己身份隐瞒起来,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同时是很不道德的事。隐瞒就是骗子。网络即使有实名制,也是技术手段之后的实名制。比如说我以“寻山小妖”注册,网管知道我,我跟你聊天,也不能让你知道我是陆士桢,我是“寻山小妖”。但是去了网络当中的虚拟性,那就不是网络了。 [15:37] [和晶] 主持人:那天我上网说我是和晶,网友说你是和晶,我就是章子怡。在那张脸后面做好多事情,可能就没有所谓的公共原则在里边了。我觉得它直接调整每个活生生的人的人性弱点。刚才我们说了,如果你在那儿极度的释放,但是反作用如果在现实中间造成了伤害也好,或者说一些对他人的侮辱,甚至一些谩骂,造成了这些东西。我觉得这个就很难理解了。包括我看前面网友的留言,中间就有一段说其实游戏没什么不好,是那些玩家不会玩,玩不起。到现在为止,他还不觉得这中间受到了道德判断的影响。 [15:39] [陆俊] 我觉得这位网友的心里还是很清楚的,游戏归游戏,现实归现实,恰恰在这一点上,未成年人如果道德意识还没有达到这一步的时候,危险就在这地方。为什么现在好多游戏,有篇文章就这样说你今天杀了多少人?就是一种游戏的话语,但是对小孩来说,这个道德意识区分不清。所以在讲网络道德的时候,还要培养虚拟和现实一种清醒的道德意识。 [15:39] [和晶] 我查了一个词语就是“道德”这个词,被解释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产及其行为准则的规范,道德对社会生活起了约束的作用。其实说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它的约束作用是通过道德来体现的。在网友的留言和前一段时间征集的不文明行为当中,有很多人写到不文明行为、不道德行为,不文明行为就导致了不道德行为。今天我们看大家提出最多的一些不文明行为。 [15:40] [和晶] 下面看一位网友的问题,这位网友说:我们不能套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道德,其实很多人只是在网上发泄一下,我觉得是一种人格的互补。陶老师怎么看。 [15:41] [陶宏开(美籍华人,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共青团中央首位“青少年网络文明爱心大使”)] 就是道德标准模糊化,没有道德标准。我觉得要分三个层次谈这个问题。第一,道德标准模糊化。第二,现实与虚拟的交叉。第三,网络不良文化对现实道德的一种反作用。上个星期我给湖北武汉地区十大高校刚招聘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我说一个人的素质高就会成功,素质低就会失败。有一个人就说我不同意你的看法,素质不高也可以成功。我说你举个例子。他举谁?赖昌星不成功了吗。刚挑选到大学的教师,我说赖昌星不仅把自己害了,把他父亲害了,把200多个厅局级别干部都害了。 [15:44] [陶宏开] 他说你有他那么风光过吗?我说现在社会上对成功的标准是不一样的,道德标准是不一样的,你有你的成功标准,我有我的成功标准,到底谁对?由社会来评定,不是哪个人说了算。我说同意他道德标准的请举手?有两个人举手又放下来了。从这个说明当前道德标准模糊化非常严重。我刚从海南岛过来,我在海南岛做报告的时候,海南大学的一个老师,起码是副教授,站起来反驳我。因为我谈到我们当前最流行的歌曲是《老鼠爱大米》,这种歌曲对青少年有什么好的影响?现在青少年没有好歌可以唱的。他举手了,老鼠也是生命,生命都是平等的。 [15:47] [陶宏开] 我说你学过哲学没有?有绝对平等吗?我的大米它要偷吃,我们的房子它要打洞,它跟我们平等吗?他说老鼠有权利爱大米呀。我说是的,爱有不同的爱,如果老鼠爱大米可以歌唱的话,为什么不歌唱苍蝇爱大粪。道德标准模糊化一定会反映到网上来。社会道德标准的模糊化导致了青少年没有道德标准。“文革”以后一切向钱看,钱是人成功的标准,没有人说道德是人成功的标准,没有人讲了,一切向钱看,是最典型的当前道德标准代名词。因为广大青年道德标准模糊化。应试教育,教书不育人,可以说广大青少年90%以上的道德标准极端模糊化。 [15:48] [和晶] 您说的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平台上的。网上这些东西为什么能够存在?我觉得也是社会道德的反映,其实是互相作用。 [15:50] [陶宏开] 网络的现实与虚拟的交叉到什么地步了?我到广西,有一个高级干部的孩子找我解决问题,才16岁,他上网恋爱,13岁开始恋上一个女商人。他觉得很幸福。他说她真的爱我,什么都可以给我,到处去玩。我到哈尔滨也是,哈尔滨有一个女孩子在网上认识了一个男孩子,从家里拿了200多块钱去见这个男孩。男孩一见面说你这么丑还来见我,这个女孩晕倒了。真的,非常混乱。 [15:54] [和晶] 散播非法信息,论坛聊天室有侮辱和谩骂的语言,制作和传播迷信内容以及网络色情聊天,还有黑客的恶意攻击、骚扰,传播垃圾邮件以及窥探传播他人隐私、网上欺诈行为、网上赌博行为、不正当网恋、强制下载、网上教唆违法违纪违法公德的行为、网上游戏作弊、盗用他人网络帐号、网上投票等。这是网民提出的不道德行为。 [15:55] [陶宏开] 这就是网络不良文化对社会的一种恶性反作用,面积更加扩大化了,而且恶化了。比如说现实中有矛盾,吵个架,不理你就可以走了。但是网上可以恶意的骂,可以用刀去杀。我上网查对我的留言有很多条,骂我的,叫打倒陶宏开,陶宏开是白痴。后面马上会有网民又骂。 [15:58] [和晶] 一般在网上骂人,比这个严重的还有聊天室的侮辱、谩骂,这个排在第七位。 [15:58] 相关专题:构建网络道德 |